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敘利亞軍方11月12號發佈了一則警情,說以色列的戰鬥機擅自飛到敘利亞上空,朝下發射了三枚導彈,導彈一路呼嘯著朝一棟樓飛過去了。就在這緊要關頭,敘利亞的防空系統迅速啟動併發射導彈攔截,可惜只攔截了其中一枚,剩下的兩枚擊中了那棟樓,造成2人死亡、10人受傷的惡劣後果。

敘利亞公佈的消息突出了自己的攔截成績,卻忽略了受害人的信息。而以色列人公佈的版本就補齊了這一點,以色列人說發射的三枚導彈精確地擊中了一位傑哈德高級頭目的家,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幹掉他可以保以色列一方平安。

在這次刺殺行動中,犧牲的兩人是那位高級頭目的兒子和孫子,他本人僥倖生還。估計老頭兒以後會更加忠於自己的事業,把武力對抗以色列這事兒玩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因為這一次他搭上了兒子和孫子的性命,有時候家仇比理想更讓人瘋狂。

一模一樣的暗殺行動以色列當天還玩了一次。凌晨兩三點的加沙城上空,幾架以色列戰鬥機發射導彈擊中了一棟建築,屋裡已經熟睡的兩口子再也沒有醒過來,這兩人是傑哈德的一位高級指揮官阿塔夫婦。事後以色列方面說這個阿塔更壞,策劃了很多針對以色列的襲擊活動,幹掉他可以保以色列好幾方平安。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從加沙城射向以色列的火箭)

暗殺行動激怒了傑哈德組織,它們在12號和13號朝著以色列發射了大量的火箭彈,總數加起來將近400枚。這些火箭升空後飄逸地朝著以色列那邊飛,飛到哪兒算哪兒,炸到什麼算什麼,所謂的火箭不長眼只炸有緣人。

巴勒斯坦人粗糙的火箭沒有什麼花哨的運動軌跡,它的飛行路線規則的幾乎可以用描點法畫出來,這對於以色列那套優秀的“鐵穹”防空系統來說,攔截起來毫無壓力。為了節省成本,“鐵穹”系統會給每一發進入視野的火箭來個詳細的計算,算出它的落點到底在哪兒?落在小區和商場就果斷髮射導彈摧毀,落在馬路和空地上的就放它一馬。

所以每當防空警報響起的時候,以色列人只要待家裡就是安全的,在外面晃悠反而有生命危險。這一次以色列方面說90%的火箭被他們攔截了,側面說明傑哈德負責發射火箭的士兵還是很有水平的。不過通過以色列鐵穹系統的過濾,那400枚火箭最後只造成了幾十人受傷,沒有人死亡。

火箭飛的太規律真的不好,除了容易被攔截外,還容易暴露發射點。假如巴基斯坦人那邊點完火沒有及時換地方的話,以色列空軍的導彈分分鐘就會從天而降。以色列後來也確實這樣做了,兩邊就這樣熱熱鬧鬧地互攻了兩天,巴勒斯坦那邊死了36人,傷了上百人。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以色列的鐵穹系統攔截火箭)

這場衝突爆發沒多久,隔壁的埃及就開始積極斡旋,希望雙方給個面子停止衝突。埃及的努力沒有白費,14號凌晨以色列軍方就和傑哈德組織達成了停火協議,這場短暫的交火算是結束了。

巴勒斯坦那地方老早就被一分為二了,一部分歸以色列另一部分歸巴勒斯坦,但問題是並沒有平均分配,而是以色列佔了4/5,巴勒斯坦只有1/5。更氣人的是巴勒斯坦的那1/5還不在一起,一塊是靠海的加沙城,另一塊在約旦河的西岸。這種不公平的分法是巴以衝突的最大原因,在巴勒斯坦人心裡,以色列就不應該存在,更別提它拿走多數了。

在如何對付以色列這個外來戶的問題上,巴勒斯坦人的看法也很不一致,有人覺得應該和以色列坐下來商量,籤個一勞永逸的合同;有人覺得能動手就不要廢話,把以色列消滅的乾乾淨淨。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同的派系沒辦法在一個地方工作,久而久之略微溫和的都在約旦河西岸混,而好勇鬥狠的那撥人都去了加沙,比如哈馬斯和傑哈德。

每當巴以衝突上了電視,跟以色列對著幹的多數時候都是哈馬斯。哈馬斯的全名叫“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該組織以加沙城為根據地,以消滅以色列為終身目標。而這一次給以色列送去400枚火箭的卻不是哈馬斯,而是“傑哈德”,說實話這個組織不是很眼熟。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國土範圍)

傑哈德的全名叫做“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傑哈德”是它名字裡關鍵詞的音譯。傑哈德之所以陌生是因為它太神秘,得益於該組織的保密工作做得好,以至於外界只知道它的根據地在加沙城裡,而它總共有多少人?它的組織結構長什麼樣?他的主要負責人是誰?沒幾個人說得清楚。

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話,傑哈德的誕生還跟埃及有關係,不知道這是不是埃及經常幫忙斡旋的原因。埃及孕育了大名鼎鼎的“穆斯林兄弟會”,如今在國際上有點名氣的極端組織都跟它有血緣關係。傑哈德的幾位創始人當年到埃及求學,就是衝著穆兄會去的,他們學成歸國後就創建了傑哈德這個組織。

組織一開始有點迷茫,不太確定該用什麼方式和以色列鬥,直到1979年伊朗的伊斯蘭革命取得成功,傑哈德這才找到了方向,從此拜伊朗為大哥,虛心討教革命成功的經驗,盼望著有朝一日在巴勒斯坦整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出來,為此傑哈德一直得到了伊朗的關照和支持。以色列和伊朗水火不容,原因就是伊朗幾乎暗中支持了所有的巴勒斯坦抵抗組織。

模仿伊朗建個伊斯蘭國家是傑哈德的最終目標,為了這個目標它首先得把以色列給滅了,這個就讓以色列政府很頭疼。“傑哈德”這三個字在阿拉伯語裡是“聖戰”的意思,聖戰包含著捨生取義萬死不辭的意思,用“聖戰”作為組織的名字,這傑哈德註定要讓以色列政府頭疼了。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極端組織成員的裝扮都比較復古)

“聖戰”這兩個字早已經被玩壞了,當年默罕默德創建伊斯蘭教的時候,對“聖戰”的定義可不是殺人放火搞破壞。聖戰的本意是對那些異教徒們採取的措施,包括引導和勸說,只有當對方動手的時候才能被迫防守或反擊,一旦對方收了手,自己也要馬上停下來。可是現在“聖戰”早已經化被動為主動,變成了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在極端組織界變得流行,有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這極端組織幾乎都信仰原教旨主義,這些人不可救藥地認為家鄉之所以混亂和分裂,是因為大家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太多,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拋到一邊了,要想過的和諧美好就要摒棄外來文化老老實實學習最原始版本的宗教,也就是原教旨主義。

抱著這樣的想法,極端組織在統治區裡動不動就禁止一切現代文明,讓大家過上幾百年前老祖宗那種一無所有的復古生活,穿長袍留大鬍子每天5次祈禱。可是現代社會的燈紅酒綠實在太誘人,普通人很難抗拒,極端組織為此很敵視身邊的外來文化和外來人員,比如以色列和美國。

美國人去中東可不是為了招惹這些人,而是地處亞非歐交界處的中東那位置實在太重要了,而且那邊的石油還保障著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人像聞到腥味的鯊魚一樣忍不住要過去。過去後既用武力教訓不聽話的人,教訓完了還用自己的總統制收拾殘局,這個就嚴重刺激到了原教旨主義者,既然沒辦法講道理,那“聖戰”只能越來越暴力。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以色列軍警朝巴勒斯坦人射擊)

暴力換來了美國和以色列的報復,為了讓報復顯得合情合理,兩國給對手扣上了“恐怖組織”的帽子。對於內心純潔的原教旨主義者而言,他們哪受得了這種認定,為此變得更加暴力,把“聖戰”的實際行動繼續拓寬,最後熱衷於嚇人的“自殺式襲擊”。在他們看來以生命代價抗擊外來文化和敵人,是非常崇高的。可是一旦這麼做了,那就真的變成恐怖分子了。

由於自己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在發達地區不好混,極端組織只能在底層階級那裡獲得支持,這個導致組織不是很有錢,經費限制了它們發展壯大。傑哈德兩天發射了400枚火箭,這對於物資短缺的加沙城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而這一大筆錢砸出去,給以色列那邊造成的人員傷亡卻很有限,大部分火箭被以色列給攔截了。

巴以衝突中以色列的最強對手:哈馬斯和傑哈德

(以色列戰機空襲加沙城)

不過為了攔截這400枚火箭,以色列可是付出了幾十倍的代價,一枚“鐵穹”導彈的造價是5萬美元左右,而一枚火箭只有幾百美元。假如傑哈德是想讓以色列人多燒點錢,那目的應該是達到了。但是如果他們的革命目標是耗光以色列的錢財,那勝利就太遙不可及了,因為以色列不但有錢,而且在安保方面很捨得花錢。

和發達國家以色列相比,傑哈德或者哈馬斯們實在沒什麼拿的出手,唯一的優勢是用信仰武裝了自己。這思想武器的好處是人變得堅韌執著,再艱難的環境都能忍,可是信仰並不能直接轉化成武器的殺傷力,它們和以色列的差距也一直襬在那兒,難以逾越。

既無法在軍事上戰勝對手,又無法在金錢上拖垮對手,傑哈德或者哈馬斯應該為自己想想未來了,想想和以色列的正確鬥爭方式和相處方式,它們現在的策略實在有點弱,有時候弱的連觀眾都感到揪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