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屯:七十而“穩立”

□ 本報記者 李鴻熙

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立屯,地處大石山區,過去生存條件惡劣,“‘窮’聞天下”“開門見山不見路”是當地的真實寫照。四面環山,狀如鍋底,山高路陡,村民要出山須徒手攀爬大石山兩個多小時,山上羊腸小道異常難走,一不小心就有滾落山下、命喪山谷的危險。立屯人的生存狀態以“難”字當頭,行路難、住房難、吃水難、就醫難、上學難,孩子們上學凌晨五點多鐘就要出門,走一個多小時才到學校……

窮則思變,變則思通。為了改變祖祖輩輩困窘的生活狀態,1973年,時任立屯黨支部書記的趙德清帶領鄉親們利用手頭上僅有的鐵鎬、鑿子、鐵錘、鋼釺等工具,開啟了鑿山開路的艱苦鬥爭之路。從此,“三任支書堅持不懈,24年釺聲不斷”,子承父業,弟接兄班,以鐵錘鋼釺鑿山挖洞,以“釘釘子”精神頑強開路。

“那時我們二十出頭,非常有激情,非常有幹勁。”“想起來那時我們可真不容易,打一百錘才打進去一寸。有一次,打了洞裝炮以後,半路炸藥就響了。人挨炸傷了,滿身都是石頭碎片。”回憶起往事,老村民農世豪感慨萬千。

歷經24年千錘百擊,打鈍2000多條鋼釺,燃盡32000餘根蠟燭,用壞336支電筒,報廢462輛人力車,搬運上萬立方石頭,立屯人終於鑿出了一條460米長的隧道,由此打通了立屯人的出山路,打通了立屯人告別窮昧的“翻身之路”。此後,立屯人致力於脫貧致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助下艱苦奮鬥,努力圓夢。

2017年7月,立屯舊學校被改造成為“扶貧車間”並投入使用,屯裡的四五十名留守婦女由此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從事電子零配件組裝加工。如今,立屯家家戶戶的老人小孩都學會了加工電子配件。“在家門口就業,一天掙五六十元。村裡的果園需要施肥噴藥時,去打一天工也有八十元的收入。”立屯村民們表示,只要肯幹,在家裡也會有穩定收入。

除扶貧車間,立屯還請來了外面的公司,將屯裡流轉的土地承包下來發展高端水果種植,栽種了西瓜芭樂、香水檸檬、鳳梨釋迦、手撕鳳梨等高端水果,群眾不僅能從中獲得土地租金,還有機會到果園打工增加收入。國家扶貧政策的陽光也在立屯撒下了無限溫暖,產業扶持、醫療保障、雨露計劃、就業幫扶……一系列幫扶措施的實施,讓立屯群眾進一步增強了戰勝困難、過上幸福生活的信心,“國家扶貧政策好,脫貧致富有奔頭!”

近年來,立屯裡的好事一樁接著一樁。“一事一議”項目幫助屯裡實現了屯級道路硬化,並修建了籃球場、文藝舞臺。如今逢年過節,屯裡都組織開展文藝表演,進一步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脫貧故事會”也在這裡開講,幫助更多村民“會脫貧”。天等縣住建局等後援單位支持立屯開展鄉土文化建設,實施鄉村風貌改造,建設了民俗文化體驗區,加上立屯精神、天等精神文化展示教育區,立屯如今已成外界嚮往的一個鄉村旅遊好去處。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立屯精神,帶來的是立屯日新月異的發展。“當年我們的老支書,帶領大家開山鑿石謀出路,要苦幹不能苦熬。現在到了新時代,我們要帶大家找新出路、謀新發展。通過一任接著一任努力幹,我相信立屯人今後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立屯村民小組長趙榮新堅定地說。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三任支書接力24年打通出山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屯人堅定的奮鬥意志鼓舞了崇左廣大幹部群眾,立屯精神就是我們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市委書記劉有明在市委常委會“傳承紅色基因,勇擔職責使命”專題研討上如是說。

步入新時代,走在新徵程上,我們堅信立屯人的發展之路一定會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