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關村部分原館址(已拆除)(舊照)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海潛艇的科研攻關都是從這裡開始。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錢學森、華羅庚、吳文俊、陳景潤、楊樂……一位位頂尖級中國大科學家,都曾在這裡工作和生活。

這是一片特別神奇的土地:中國科技改革的巨輪從這裡始發,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中國頂尖高科技企業聚集區、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15億元的鑽石效應區……無數創新奇蹟、財富故事在這裡上演。這就是海淀中關村。這些科研奇蹟、創新奇蹟的背後,是中國科學院與海淀區的70年情緣。

▼“兩彈一星”的“帥”字號人物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

圖1:原子彈研製的“帥”字號人物錢三強(14號樓家中與夫人何澤慧討論書稿)圖2:導彈研製的“帥”字號人物錢學森(14號樓家中左起:夫人蔣英、子錢永剛、錢學森、女錢永真)圖3:人造衛星研製的“帥”字號人物趙九章(15號樓宿舍前,右為地震學家李善邦)


郭沫若親自選址中國“智庫”落戶中關村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正在參與撰寫中國科學院院史的王揚宗教授向記者介紹,目前中國科學院100多個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中,近1/3坐落在中關村。最早創辦的研究所大部分位於中關村,包括物理所、數學所、化學所、計算所、力學所、納米中心、空間應用中心、衛星工廠等共計30多個。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1952年,隨著八大學院的興建才有了學院路的出現。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立即著手在原中央研究院的基礎上,創建中國科學院,第一任院長是郭沫若。

解放之初,北京市規劃部門在邀請專家討論未來北京發展規劃時,形成了將高等院校集中安排在北京西郊的共識。在中科院選址問題上,郭沫若曾親自帶隊考察。郭老和中科院領導認為,為了方便以後中科院與大學合作、人才共享,選址要考慮離大學區比較近的地方。海淀區原保福寺鄉“中官屯”(後改成中關村)這個地方離清華大學和當時的燕大(後北大遷入)非常近,當時的中關村除很少村落以外,大部分是農田、墳地,空地面積達五六千畝,有足夠的建設空間。中科院“永久院址”最終定在了中關村。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中關村在1978年前還是農田和菜地,只有中科院灰色的辦公樓散落在鄉間。

1951年4月,北京市同意在清華大學以南、海淀鎮以東建設中國科學院。同年11月初,中科院第一棟大樓——現代物理研究所大樓在海淀區保福寺鄉北面動工,嚴濟慈、梁思成、張開濟等國內頂尖建築大師,均參與了中科院大樓的設計。中國的核武器研究就發源於這棟大樓。從那時起海淀區的版圖上消失了一個保福寺鄉,崛起了一座科學城,從此開始了中科院和海淀區的70年情緣。

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中科院在中關村的大規模建設基本完成,1966年時,中科院直屬研究機構分佈在北京的有28個,其中22個集中在中關村,工作、生活在中關村的科研人員及家屬有幾萬人,其中就有後來的“兩彈一星”功臣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等,還有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大數學家楊樂、陳景潤,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黃昆等。

海淀區領導給科學家當“後勤”

中科院行政管理局是中科院後勤保證機關。行管局的多位老領導都曾記得,海淀區多位區委書記、區長都曾親自拍板為中科院解決水電、買菜購物、社會治安、綠化、子女上學、科研人員就醫等等生活難題,給科學家當“後勤部長”。


據“兩彈一星”功臣、物理學家郭永懷的夫人李佩回憶,中關村科學城建成之初,她任中國科學院西郊辦公室副主任。那時,因為中關村裡沒有菜站、糧店,入駐的科研人員及家屬買菜做飯都要跑到五道口或西邊的海淀鎮,非常不方便。她去找海淀區商業局求助,很快經區領導協調,在中關村北一街建起了科學城第一個合作社和第一個糧店,“村裡人”買糧買菜難題就近解決了。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上世紀50年代,為安置著名科學家和海外歸來的學者,科源社區13、14、15號樓建成,後被稱為“特樓”。(來源:新京報)

“我在行管局當副局長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這期間中科院行管局與海淀區的合作交往非常多。從當時的李狄生書記、史定潮區長到後來的歷任區領導幫中科院解決了排水、用電、社會治安、科研人員看病就醫、子女就學等困難。”原中科院行管局副局長盧錦輝回憶說。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中關村一小(舊照)


行管局原局長高遜也告訴記者:“中科院在中關村的生活區有100多棟居民樓,都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建築,前面提到的錢學森、華羅庚、吳文俊等大科學家都曾在這裡生活。由於生活區地勢比較低,每到雨季雨水排不出去,嚴重影響科研人員的生活。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行管局研究解決中科院生活區的排水問題,決定鋪設一條直徑近兩米的排水管道。在中科院自身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找到當時的海淀區區長史定潮。史區長二話沒說,立刻召開區長辦公會,決定出資協助行管局鋪設排水管道,解決科研人員的後顧之憂。原來中關村的街道、科學院所屬的家屬樓等都沒有名稱。科研人員有個書信往來非常不方便,出門打聽個路也很難說清楚。後來海淀區政府按照行政劃分,給中關村大街小巷都取了名字,家屬樓也都劃分區域編上了樓號,大大方便了科研人員的生活。”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為了解決科研人員特別是歸國科學家的子女就學難題、方便科研人員就醫,中科院在建設科學城的同時,在原保福寺小學基礎上創辦了中關村一小,後又建了二小、三小和中關村中學,還建了中關村醫院。後來這些學校和醫院都移交給了海淀區教育局和衛生局。為了讓科研人員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使科研人員專心投入科研,海淀區主管教育的領導親自安排,區教育局從全區選拔優秀管理和師資人才,為中關村一、二、三小和中關村中學配備了許多骨幹教師和教學管理經驗豐富的校長,使中關村一、二、三小教學水平迅速提高,成為如今海淀區乃至北京市的優質重點小學。

“近些年來,海淀區和中科院的合作更為密切和深入。”對於海淀區委、區政府為中科院當好後勤官,原中科院行管局辦公室主任侯瑞虹體會更深。她告訴記者:“2014年海淀區政府與中科院簽訂了‘1+4’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海淀區在服務科學城方面更上一層樓。協議簽訂後,北京市中關村醫院增名為‘中國科學院中關村醫院’。按照合作協議,醫院開闢了中科院院士等骨幹人才綠色通道,定期組織北京三甲醫院的醫生到中關村醫院會診、巡診,方便科學家們就醫。協議簽訂之後,海淀區投入大量資金改善科技人員的就醫條件,為中關村醫院加蓋了3.5萬平方米的科學家醫養大樓。目前大樓正在建設過程中,投入使用後不僅能方便為國家工作一輩子的老科學家就醫,還計劃為那些年老體弱子女又不在身邊的老科學家、院士開辦醫療養老結合的特殊服務,徹底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雙方還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展開合作。”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於2018年10月開放的院士公園


最強大腦之城反哺海淀經濟

“1991年,北京市海淀區的經濟統計工作首次引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指標,當年海淀區的地區生產總值是20.7億元。2018年海淀地區生產總值已達6479.5億元,經濟總量和增長貢獻均位列全市首位。27年時間,海淀區每千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的突破週期由十幾年縮短到2008年的4年,再到現在的2年。2018年底,海淀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地均產出15億元/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的8.1倍。”這是一組海淀區政府2019年初公佈的海淀高質量發展數字。如果把如今的海淀高新產業經濟比喻成磅礴激越的浩瀚江河,濫觴所出,即是40年前由陳春先等人創辦的我國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1980年10月23日,陳春先等科技人員在中關村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1980年10月23日,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激盪的背景下,身為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的陳春先帶著紀世瀛、崔文棟等科研人員走出象牙塔,來到物理所一間十幾平方米平房倉庫裡,成立了全國首家民辦科技實體——“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由此拉開了中國科技改革、科技人員下海創新創業的序幕。

“陳春先等科技人員創業之初,曾經很受爭議。有人說他們不務正業,有人告他們投機倒把。在科技人員下海創業還是新生事物的時候,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對高科技企業後來的發展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王揚宗教授評價說。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上世紀80年代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

“正是因為海淀區一以貫之的支持,才使中關村由陳春先開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實體之先河,到柳傳志等一大批科研人員下海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了以‘兩通兩海’為代表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繼而發展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和現在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王教授認為。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中關村西區

“現在中關村大街邊上的中科大廈建設之初一部分是為了彌補中關村商業網點不足,建成後將底商移交給海淀區開設便民商業網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中科院各所創業熱潮高漲,由於場地有限,不少中科院的科技企業無處落腳,我們就此事找到李狄生書記尋求幫助解決,海淀區隨後研究決定將中科大廈底層提供給中科院的企業使用。我記得當時包括聯想、中科、希望、大恆、信通、科海等中科院8家企業曾經在中科大廈開辦公司。”中科院行管局原局長高遜回憶說。

“我認為海淀區對中科院和高科技企業做出的最大支持,是將海淀區委、區政府搬遷,騰出土地建設中關村西區。據我瞭解,僅聯想集團就有三分之二的下屬公司在西區辦公。”行管局老領導盧錦輝也感慨地說。

沒有70年前的中國科學院落戶海淀,就不會有今天的中關村;沒有海淀區委、區政府領導70年如一日支持中科院的建設發展,支持科技人員創新創業,中關村的發展也會大打折扣,海淀區的經濟發展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輝煌。

這就是中科院與海淀區的70年情緣,歷久彌新,源遠流長。

有一種70年的情緣,叫中國科學院和海淀!


製作/王芳

部分圖片來源/中關村科學城的興起(1953—19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