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堰村:移民搬遷第一村搬出幸福新生活

  2010年7月18日,一場特大山洪泥石流在席捲安康市漢濱區大竹園鎮七堰村後,村莊裡24戶房屋被夷為平地,29位村民在災害中遇難,整個村子陷入前所未有的悲傷與痛苦中。

  2011年5月6日,以七堰村命名的七堰社區成為全省移民搬遷首批安置社區,這裡也成為了全省移民搬遷政策的“首發地”。自此,整村幸福開始重生,異地搬遷舉措的逐步推廣落實,也為陝南山區群眾開啟了生活的“新篇章”。

  從死神手裡成功逃脫到過上安居樂業的新生活,今年64歲家住七堰社區的黃應平是整個過程的親歷者,也是如今幸福日子的“最佳代言人”。據黃應平介紹,他的老屋距離受災的林家院子只有兩分鐘路程,當年,泥石流災害來臨時,全家人的性命與死神的距離僅僅只有一牆之隔。

  11月8日,省政協深入七堰社區開展了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推動情況調研,調研組來到此地緬懷逝去的生命,見證災後重建的碩果。

  “你們看,這就是當年泥石流災害留下的,連我堂屋的牆上都是,現在想起來我都有些後怕。如今,生活在社區,住得好吃得好,人多也熱鬧,再也沒有這麼多後顧之憂了。”黃應平指著老屋牆上的泥沙印記感慨道。

  據大竹園鎮黨委書記柯英介紹,自2010年9月開工建設以來,七堰村歷經了災後重建、避災移民、生態搬遷和脫貧搬遷四個階段,已經建成安置房840戶。

  住房保障是開啟新生活的第一步,為了提升社區居民生活幸福指數,七堰社區始終堅持規劃引領,高標準建設,把社區、園區、景區和社區工廠統籌謀劃,一次規劃到位、分部分項實施。截至目前,社區飲水安全、智能供電、網絡通訊等各類基礎和公共配套設施的相繼完善,為社區居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服務並營造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為解決搬遷後的持續發展問題,讓群眾真正嚐到新生活開啟後的“甜頭”,七堰社區還同步進行了產業建設。

  目前,建成以觀光茶園、荷塘月色、林下養殖為主的循環農業市級農業園區、通過“築巢引鳳”“歸雁”工程引進的3家社區工廠以及依託當地避災移民搬遷發源地發展的鄉村旅遊基地解決了搬遷戶超600餘人的就業問題。社區工廠實現就業年均收入22000元左右,農業園區帶動貧困戶增收入3500元,真正實現了搬遷後的穩增收目標。

  “就近集中安置不僅解決了群眾的住房問題,而且能夠充分利用當地的土地資源,省委省政府的這一重要決策部署是七堰村的福音,也是在為我們陝南人民謀幸福。”親自參與過當年的救災工作,安康市漢濱區政協主席李建飛頗有感觸。

  七堰社區的搬遷安置模式是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生動實踐。目前,借鑑這一模式,安康市易地扶貧搬遷戶共10.56萬戶33.67萬人,其中,實際入住10.49萬戶,入住率99.32%,實現舊宅騰退6.7萬戶,騰退率達7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