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品效協同”,為什麼說“用戶心智”決定品效是否協同?

再議“品效協同”,為什麼說“用戶心智”決定品效是否協同?

文 | Toby Lu

一則廣告,到底是其中創意內容引起用戶關注,還是促銷信息達成最終交易?這個問題的答案正在以“品效協同”的概念被解釋。

2019年“品效協同”與增長黑客、私域流量成為三大熱門詞彙之一,廣告主、媒體主、代理商紛紛展開真理的大討論。

往前回溯20年時間,廣告營銷並沒有品牌和效果之分的,只有路徑長短之分。南方芝麻糊的電視插播廣告,“小時候,一聽到黑芝麻糊的叫賣聲,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很多人想起這樣的畫面,後來南方芝麻糊佔據市場40%份額。

這一則品牌廣告,同時也是效果廣告,只是受制於當時的媒介環境,品牌深入人心之後,在落地轉化上需要經過漫長的路徑,當用戶在線下場景中需要時,“效果”自然產生。

傳統的傳播路徑是消費者“知曉-理解-接受-購買”,但是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營銷的要求更為嚴苛,必須讓消費者在極短的時間內作出反饋,“刺激”即刻“反應”。

當移動互聯網時代為“品效協同”提供實現土壤的時候,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品效協同”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偽命題,只是媒體平臺和市場人員硬生生為實現增效而“造詞”罷了。

原因是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之下,要想集中捕捉用戶注意力極其困難,廣告主越來越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廣告”,曾有廣告主向Morketing表示:“長年累月的品牌積累欠缺,消費者認知門檻建立不起來,長此以往是有損品牌的。”

“品效協同”是一份高性價比的營銷投放方式,如何用正確的姿勢達到“品效協同”的目標呢?Morketing瞭解到騰訊廣告出品了一份品效洞察的白皮書——《廣告有心,品效有聲》,其中提出實現“品效協同”的正確姿勢,包括從“交情”到長久“交易”、心智決定轉化、騰訊廣告“品效”解決方案等。

再议“品效协同”,为什么说“用户心智”决定品效是否协同?

10%、40%、30%,3個數字的三種啟示

傳統的營銷模型是先觸達消費者,然後再影響其下一步的行動,但是真實情況是消費者在完成最終交易的時刻,存在一定的“隨機性”。根據白皮書中分享的數據顯示,有10%的轉化用戶經提示後並不知道該品牌。

比如在教育行業中,經常出現一些低價課網課,雖然價格降低了門檻,但是從用戶端來看,在沒有對品牌認知的情況下被低價課程所吸引,之後的長期復購便成很大問題。這給廣告主帶來的啟示是需要關注品牌效應,而不是一味比拼價格。

另一組數據顯示,有40%的轉化用戶心目中最愛的品牌另有他選,這說明在已經轉化的40%的用戶心目中,最喜歡的品牌並不是當前所消費的品牌,這並不妨礙消費者對其他品牌的轉化。這給廣告主帶來的啟示是哪怕成功轉化的消費者也未必是真愛,但轉化確實發生了。

品牌獲得轉化的很大原因是抓住了人性,不斷的嘗試“喜新厭舊”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消費者有自己認可的品牌,但是受制於種種因素,最終的選擇會在價格、合適、調性等中間作出抉擇,最愛的品牌永存心中,直到有一天各種因素都合適的時間點才會實現。

此外,還有30%的轉化用戶還在尋找真愛,也就是已經轉化的用戶心裡,目前主流品牌裡並沒有ta最喜歡的品牌。這同時給品牌一個啟示,效果廣告在選擇目標人群的時候,對待品牌態度並不是硬性規定,更多的需要結合人性,成為不斷被用戶嘗試的品牌。

消費者無時不刻都在選擇代替者,這對如今的品牌來說是時刻都存在危機感,你的對手可能在社交平臺中被廣泛種草、被推薦,究竟什麼因素在決定最終的交易轉化?

品牌的“交情”最珍貴,你需要3方面發力

當我們探究影響交易的最終因素時,需要往回看,消費者從興趣、慾望到行動的路徑在縮短。

在“交易”之前,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關係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是需要有“交情”的,它不是買賣關係,而是朋友關係。

有人會問,“交情”是不是品牌要俯下身去做消費者溝通,是不是需要進行折扣促銷,這都不是建立“交情”正確的方式,“交情”是一種友誼,朋友之間更多的是“懂你”,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體會到的。

品牌提高與用戶之間的“交情”需要從心智入手。在《定位》一書中指出,心智是指用戶蘊藏在內心深處,對待各種產品或者品牌感性而又理性的看法或價值認同程度。

根據白皮書的調研發現,品牌認知、使用體驗、品牌形象與用戶心智呈高度正相關,這3者成為提升用戶群體心智的重要抓手。

再议“品效协同”,为什么说“用户心智”决定品效是否协同?

1、下沉市場中的“心智紅利”

當品牌發現在一二線市場上的增速放緩之時,其實廣闊的市場機遇還存在於中國的下沉城市,甚至是鄉鎮之間。打通下沉市場,重在“破圈”。

當智能設備、網絡基礎設施、支付功能完備之時,下沉市場中的用戶具有更多的閒暇時光,他們成為如今網絡用戶時長增長的新增量。品牌需要認知到這部分人群是行業心智窪地,比如在旅遊行業中,下沉市場40歲以上的中老年就對旅遊的需求比較旺盛。

再议“品效协同”,为什么说“用户心智”决定品效是否协同?

2、建立品牌“人設”需要結合場景設置

搶佔用戶心智的另一大法寶就是建立品牌人設,品牌需要一個合適的人設。品牌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讓用戶可以觸手可及,建立人設是很好的方式,讓用戶可以聯想到品牌人設,需要一個鮮活的角色。

人設就是標籤,趙麗穎的“吃貨”人設,靳東、霍建華的“老幹部”人設,鹿晗的“小鮮肉”人設,這就是定位理論,找準人設是品牌的關鍵一步。如何踏準這一步,需要結合場景來做。比如,在線旅遊行業,人設的關鍵詞是可靠、有品味;在線教育行業是實力、專業;手遊行業是成就感、個性的。

再议“品效协同”,为什么说“用户心智”决定品效是否协同?

3、品牌需要與眾不同: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今天是一個產品和服務都“過剩”的時代,品牌需要強產品和強服務,所謂的“強”是“我有你無”的差異化。

在綜藝節目《中餐廳3》中,VIPKID以創意中插、貼片等方式進行植入,當小朋友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菜的時候,非常流利脫口而出,原因是在VIPKID上通過外教學習的,“廣告即內容”讓用戶感受到差異化的驚喜。

白皮書中也提到在搶佔用戶心智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品牌有沒有給到用戶驚喜,有沒有讓用戶感覺到品牌的與眾不同感。

再议“品效协同”,为什么说“用户心智”决定品效是否协同?

內容植入讓品牌廣告也有“效果迴響”

廣告主在品牌動作上需要搶佔用戶心智,歸根結底要回到廣告內容層面來討論如何“品效協同”,用戶對品牌的感知力更多的來自於廣告。

什麼樣的廣告讓用戶更容易接受?這樣的靈魂一問很長時間困擾著市場營銷人員,根據白皮書中的統計的結果顯示:“內容植入對於用戶的行為更具影響力”。

首先,內容植入類型的廣告更容易引起用戶產生共鳴,80%的用戶認為內容植入具備說服力;其次,有近64%的用戶認為通過喜歡的內容、IP、明星推廣的產品更有吸引力,這或許是一種愛屋及烏的力量;再次,59%的用戶認為,形式多樣的廣告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最後,45%的用戶認為內容植入的廣告其實是傳遞來更多的信息。

如何衡量廣告的真實效果?從技術層面來看,騰訊廣告已經在突破技術上的盲區。今年推出了國內首個可以科學衡量廣告曝光與轉化因果關係的技術——Uplift廣告增效衡量。

線上線下的場景存在非常的割裂,運用以往的衡量方式無法判斷廣告是否真正對用戶形成有效影響。騰訊廣告從數據協同、創意協同、場景協同、衡量協同,四個層面進行驗證廣告對品效的提升。

從數據能力來說,根據在白皮書中對教育領域的觀察,發現心智認同指數越高,騰訊廣告引力指數也越高。也就是說品牌需要不斷的提高用戶的心智認同,從而品牌引力指數也會提高,品牌從騰訊廣告數據能力、社交數據能力、內容數據協同能力,可以判斷出人群與品牌的關係,這是精準投放的數據基礎。

在創意層面,大部分廣告主認為在品牌廣告中加入電商的二維碼就會產生效果,其實這只是形式上的相似,真正的“品效協同”是在品牌廣告中有效果意識,廣告契合劇情,劇情銜接住廣告。例如,在電視劇《盛唐幻夜》中的廣告植入《逍遙訣》,深度的契合了故事劇情和盛唐美景,最終獲得了APP 活躍uplift增加了117%的效果。

這說明廣告需要擊中用戶的場景,並且場景需要儘可能的多,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覺得第一條信息是來自多個渠道的時候,這個信息的可靠度會提升。

最後,衡量協同則考慮從從觸達、到品牌、到行動,到最後品牌資產的服務,尋找消費者從影響心智的最終行動的平衡點。

總結

“品效協同”在當下媒體環境下不是偽命題,恰恰是有了最大的實現可能性,數據讓我們更懂消費者,創意讓消費者距離品牌更近,效果的最終實現距離也變得短了,刺激即刻反應。

消費者注意力的短暫,需要品牌持續不斷的輸出價值,從心智上影響消費者,成為消費者的真愛,唯有真愛才能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