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機械行業中最苦逼的估計要數我們的一線“機加工”人。工作環境差,工作辛苦不說,工資還非常低。

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一線工人為什麼收入就提不起來?這個答案在一個開機加工廠老闆那得到了答案。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現在,工廠為了賺錢,必須採用績效考核來對員工成本進行成本、產能輸出管控。

人工成本績效核算依據

以數控加工人員為例

類型一、工時法

大部分中、小加工廠都會採用工時法來核算,而工時法的收集方法主要包括:技術檢測、軟件計數與經驗法相互結合得出。公式如下:

總工時=核定機加產品時長×機加核算係數+輔助工時

上式中:核定時長為預計單件工件加工理論時長、機加核算係數可根據工件難易程度取1-1.5之間、輔助工時為裝夾,換刀,檢測等準備前期工時總和。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補充類二、獎勵法

按工時法進行核算時,會打消部分加工人員工作積極性,為保證生產效率,可以適當的對績效好的人員進行獎勵。公式如下:

獎勵工時=總工時×(加工難度+完成質量)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支援類三、外援法

這種類型主要針對外援、出差等外借情況。如部門之間的人員借調或技術支援等情況。一般外援情況只能按實際外援時長進行工時法核算。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無效類四、損耗法

工件在加工時,被告知設變而出現的更改、在等料過程中、交接等所產生的時長只能按損耗法計算,也就是不能計入有效工時。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工資核算依據

工資的總體核算為以上所有用時的總和及佔比進行綜合計算,並且根據其各項佔比來進行最終判定等級。公式如下:

工資核算等級=機加總工時+獎勵工時+外援工時-損耗工時

機械行業人員工資、績效考核標準,工資低,有可能就這麼算的

通過以上可知,幾乎每個環節都進行了時間量化,如同機器一般。工資的管控非常嚴格,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機器會替代人工的主要原因。

大家認為這種計算工資的方法是否合理???

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