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杂谈:我们“舍本逐末”不断研究教,却忽略了重点学。

我们常说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个人以为教育先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知识。

说到育人范围太大了,像一个框,似乎所有的东西往里装,都可以称之为育人,由此也造成了关于育人方面的研究太少了,没有系统性规范性的要求。

育人狭义的理解就是树立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而广义的育人恰恰是由无数狭义的育人组成。

教育杂谈:我们“舍本逐末”不断研究教,却忽略了重点学。

丛所周知,如今各种各样的赛课,各种教学技能大赛等,均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而设。

像高效课堂、有效课堂、文本教学、范本教学等等,以及如今的信息化课堂,无一不是围绕教学方法、方式、手段而研究,其对像是教师,研究的是教师的教

当然,这方面研究的理论成果也很多,不算论文,仅就已经研究成系统,汇编成书,可称之为专家的就很多。

但教育是否提升了呢?

如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培养了这么多年的的人才,为什么没有成就能和民国时期的大师相比呢?

再者,如果研究教师怎么教就能教好学生的话,那么教育就可以如标准化的车间一样,选择教学方法最好的老师,用最好的教学手段,采用诸如网络化教学等方式,统一教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可谁都知道这样行不通,但我们仍在不断研究教师的教,研究出来成果仅是用培训或是特定的课堂,别人是不可用,不可复制。

这些教育教学的论文更多的意义仅在于评职称,学生若没有规则与底线的教育,再优秀的教学都毫无意义。

办什么?

我们在舍本逐末,教育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怎么让学生学呢?个人以为,首先让学生有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才能保证学生的学。

教育杂谈:我们“舍本逐末”不断研究教,却忽略了重点学。

如,再优秀的教师,课上的再好,学生如果不学,结果是0。再差的教师,只要学生肯学,结果都是优秀的。

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仅在于提升,特别是对优生的提升。

可见教学的重点是学生的学,我们用尽各种方法吸引学生学,但学习终究是枯燥的,于是,不断有学生落伍。

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的教育缺少了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的教育。

首先是规则意识,学生进入学校开始,各种规范必须尊守,倘若不尊守呢?不尊守规则的后果谁来承担,这便是规则意识的教育。

如简单的乱扔垃圾现象,学生就是屡教不改,怎么办?一次次的放纵,学生还有规则意识吗?他并没有承担后果!

再如作业不做,一次批评,两次批评,教师也没有办法让学生完成作业,放纵的后果是,这样的学生将来会有规则意识吗?

其次是底线教育,任何事都有底线,没有底线的教育,只能培养功利主义者。

如学生打架了,教师很难对学生有威摄,经常只是批评教育,不了了之,久了,学生发现原来自己不坏,就容易被别人欺负,于是校园欺凌产生。

这便是没有底线的教育,如果你不认可,我想请你回复留言,两学生打架了,通常老师怎么处理,家长是怎么对待的?你便知道我所言非虚了!

这样没有底线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一次次无限制的突破底线。各方却无能为力,造成恶性循环。

而在没有规则意识和底线意识的教育下,就算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更多也是功利主义者,毕竟,从小他就耳闻目睹各种无底线、无规则的同学,反而处境更好。

而这些学生之所以优秀,无非是摄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学校是小社会;经过十年后,家庭教育的力量逐渐弱化,慢慢被同化。

而其表现于社会的便是诸如“老人该不该扶”等无底线的行为。

由此,个人以为,教育首先是规范意识和底线意识的教育,其次才是知识。

教育杂谈:我们“舍本逐末”不断研究教,却忽略了重点学。

毕竟,每个社会人,做任何一件事,都是有规则的、有底线的。否则,便不是完整的教育。

如看到红灯,首先想到的是不能闯,这便是规则意识;有再急的事,也不差红灯几秒钟,这便是底线意识。

相反,若是见到红灯,先思考的是有没有车,没车就过去,这便是无规则,无底线的侥幸心理。

当一代人都接受无规则、无底线的教育,走入社会,就以红灯为例,其结果必然是结队闯红灯,你走得,我何又走不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