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之周家夼村

青島西海岸之周家夼村

靈山衛在明清時期,相當於今天黃島區政府機關所在地,管理著現黃島區的大部分面積。明朝時,其最高長官是“衛指揮使”,屬於“正三品”官員,地位顯赫,是當地老百姓能夠目睹的最高級官員。因此靈山衛在周圍當地人心目中,是權利與地位的代表。而周家夼村的建村歷史,又早於靈山衛建城時間,在後世人們的口頭傳承上,便有了“先有周家夼,後有靈山衛”的順口溜。

周家夼村,位於長江路街道西部,南距膠南市靈山衛鎮1公里,東、西、北三面青山環繞,村前夼河蜿蜓流入唐島灣。佔地約25萬平方米。2006年,全村有260戶、826口人,居民有周、薛、王、劉、侯、金、宋等姓,皆為漢族。

據載,元成宗元貞十年(公元1304年),周氏兄弟週四立、週四軍、週四王三人為躲避戰亂,從四川青川縣大槐樹村遷來。見這裡三面連山,起伏的山巒似兩條蛟龍盤環,東山又酷似一虎盤踞,認為是藏龍臥虎之地、遂決定在此定居。村北山、東山和村南各有一出口,三門如“川”;加上自己又來自四川青川縣,所以就定村名為“周家夼”(夼,大川之意)。

當時這裡已有一戶王姓人家居住。傳說,當時本村地盤較大,向西一直到靈山衛一帶,俗有“先立周家夼,後立靈山衛”之說。100餘年後,周家人丁興旺已繁衍至16戶,90餘人。其後,另一王姓人家遷來住在村北山,以看山為生。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薛姓人家陸續由薛家島魚鳴嘴村、施溝村、鹿角灣村遷來,住東西山。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金、孫、劉等姓遷入。

村東山海拔約300米,為東部天然屏障。古時曾是屯兵的軍事要塞,山上有齊長城和山洞遺址。村西山南北長約1000米,土地肥沃,林木叢生。山上有許多造型各異的石頭,如鷹石、獅子石、大垛石、鱉石、櫃子石等。兩山綠木遍野,鮮花滿山,還生長著各種珍貴的中草藥材。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在村西南建有學堂四間,村民周子明、宗濟祿、周殿彬、周敦學等任私塾先生,教授“四書”、“五經”等知識。1947年,學堂搬入靈山衛朱家莊村。1960年,又返遷本村。1983年,重又搬回朱家莊村,成為一所聯辦小學。

據說,1930年,該學堂出了一學子周子勝(男,已故)。他在20歲時,因土地糾紛與鄰村朱家莊村打官司,在膠州府訴訟時幾次敗訴。他帶領村人三入濟南府,終於打贏了官司,爭回一頃土地。

解放前,土豪劣紳、土匪、雜牌軍橫行,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逃荒要飯的成群,餓死的屢見不鮮。當時有“三多”: 賣兒賣女的多,闖關東的多,墳墓多。災難和仇恨激起了人們的抗爭,從20世紀20年代起,本村湧現出了許多有志之士。

周戰北,1930年他20歲時,血氣方剛,殺富濟窮為民除害。他曾對村莊佈局進行了調整,將青壯年組織起來,自任保長,保衛村莊。還組織村民建立了學堂。1941年病故。

當時,有兩名土匪將本村一女子綁票到西山頂二垛石北部。一天晚上,周戰北手下一外號“無耳朵”的人與村民周敦志一起前去救人。在距土匪100餘米處,“無耳朵”連開兩槍,當場打死一土匪;另一土匪中彈後,逃了不到200米也倒地身亡。那名女子被安全救回了家。

1942年,當地活動著一地下工作者,外號“赤腳大仙”。他扮為乞丐,裝瘋賣傻,一年四季赤腳奔波。白天,他幫人們幹活,藉機接近群眾,發展革命力量;晚上,他就住在西山石底下。解放前夕離開這裡。1945年,本地解放。1946年,村裡建立了黨組織進行土地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權。此後,村裡先後出現了許多優秀人士。

周殿叢,男,1946年婚後不久即參軍。1949年英勇犧牲。1969年,其骨灰盒從浙江遷入膠南市烈士陵園。

薛善茂,男,1946年參軍,轉戰南北,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曾任某部師長,被授予“特等功臣”稱號。1979年轉業,曾任浙江省三門縣民政局局長、財政局局長等職。1990年離休,2000年病故。

周敦敬,男,1946年參軍,參加過抗美援朝,被授予“一級功臣”稱號。1957年轉業,任過村幹部。1971年入黨,1998年病故。

周敦學,男,中共黨員,1944年曾任過教師,1946年參軍,曾任某部團長。1961年轉業,曾任青島鋼鐵廠工程師、副廠長,1996年離休。

新中國成立後,村裡各項事業發展迅速。1999年,區瑞源公司投資6000多萬元,在本村整治河道,修築水庫,建設了瑞源生態觀光園。水庫如同一顆墨綠色的寶石,鑲嵌在兩山之間。高40米的水庫大壩與東、西兩山相連,氣勢雄偉。園內有養魚池、觀光池、遊冰池、荷花池,池池相連;兩邊設果木園、貴花園、獸鳥園、茶葉園,池園相依。

近年來,村裡制定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一系列優惠措施,搞起了廠房租賃,灘塗承包;建起了近百畝的苗圃基地;還開辦了服裝廠、手套廠、預製件廠等企業。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人入5970萬元,人均純收入6041元。

《月亮石的傳說》

早年,在周家夼村東北山腰處有一奇石,高約7米,寬約6米,人稱“月亮石”。此石單立,面朝南海,因如滿月而得名。

傳說,此石夜間發光似月,十餘里外的薛家島南島一帶都能見到。當時,在南邊海上打魚行船的人們,全靠此石的亮光來定位導航。此石如同一座燈塔,為出海的人們指明方向。於是,人們將其說成是盤古開天闢地時從月亮上掉落下來的一塊石頭;也有人說此石裡面有無數黃金珠寶。正因為如此,早年有一江南石匠夢想發財,便攜工具前來開石採金。可一劈開石頭,卻突然聲驚天霹靂,火光沖天,開石人當場吐血身亡。石面上留下了半圓形的陰影和開石人的血跡。從此,人們在夜間再也見不到那指明方向的明光了。此石於2000年全部被毀。

《廟宇》

三官廟,位於村西南山上端,建於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據傳,當時適逢戰亂,周姓先祖收到一封老家來的書信,說是有二週一蘇三人戰死在陝西長安,盼親人返鄉探望。可戰亂無法迴歸,只好回信說,“東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迴歸遭受阻,修廟為祭奠”。遂建此廟,以三塊長石來祭奠戰死的親人。廟後山坡上矗立著一塊高約12米的巨石,人稱“黑臉石”,意為清官包公在保佑廟中的三官。廟下方有餑餑石,高約3米,意為供三官食用。此石下有一泉四季不幹,意為供三官飲用。此廟後遷入靈山衛三官廟,現僅餘三座石椅、十一根旗杆座。廟北巨石上刻著的“三官廟”三個大字,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雨,但依然清晰可辨。可惜此景觀已毀於1974年。

姑姑庵,位於村北山。據傳,在舊時兵荒馬亂的時代,一些將士戰死沙場,拋下的妻子淒涼不堪。因當時“一女不嫁二夫”傳統觀念的桎梏,那些亡夫的婦女為保全節操,被迫削髮為尼。先人因此為尼姑們修建了這座“姑姑庵”。庵後有一巨石高約12米,直徑約12米,呈圓形,內有一石洞,似一間堂房,可容納20餘人。石洞周邊還有很多天然小洞,可存放物品。石洞冬暖夏涼。清朝前期,一群流匪闖入姑姑庵,欲行不軌。尼姑們極力反抗,流匪惱羞成怒,放火燒掉了庵房。至今仍有殘磚碎瓦可見。尼姑們無處棲身,無奈便住進了石洞。因此石洞也被稱為“姑姑廟”。

菩薩廟,亦稱觀音廟,位於村東北山腳下。清朝前期,連年戰亂,民不聊生。為求一方平安,先人們便建立了此廟。內供菩薩,廟門上的對聯為“壽似北山松不老,福為南海水長流”,橫批為“國泰民安”。廟前有石碑,高約1.8米,寬約0.6米。上雕龍鳳圖案。此廟於清朝中期遷入靈山衛東街,改稱“城隍廟”。解放後被毀,現有廢墟可辨。

土地廟,位於村東,長約6米,寬約5米,高約1.6米。建於臺座之上,內供土地爺爺、土地奶奶神像。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由一老翁主持,全村男女老少齊聚廟前祭拜,以祈福消災。若有人去世,其家人還會到此“圓廟”。村西有一大廟,村中部還有一天主教堂,清末德軍侵入青島時建造。這三座建築都在1964年被拆除。

周姓先祖立村時,栽下了一棵銀杏樹和一棵槐樹。如今,唯有那棵參天的銀杏樹聳立在大廟遺址旁。高約40米,樹身三人合抱有餘,已有700年的樹齡。樹幹向上分出四根主枝,其中兩根已於很久以前被伐。樹冠如同一把巨傘撐在空中,輕風吹過,樹葉婆娑有聲,夏日樹下總是坐滿了納涼的人。每到晚秋時節,樹上便結滿了銀杏。其藥用價值很高,葉子、果肉、果仁皆可入藥;用銀杏葉製作的茶葉,可去暑解渴。現此樹已被加以保護,如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見證著村裡的歷史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