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之周家夼村

青岛西海岸之周家夼村

灵山卫在明清时期,相当于今天黄岛区政府机关所在地,管理着现黄岛区的大部分面积。明朝时,其最高长官是“卫指挥使”,属于“正三品”官员,地位显赫,是当地老百姓能够目睹的最高级官员。因此灵山卫在周围当地人心目中,是权利与地位的代表。而周家夼村的建村历史,又早于灵山卫建城时间,在后世人们的口头传承上,便有了“先有周家夼,后有灵山卫”的顺口溜。

周家夼村,位于长江路街道西部,南距胶南市灵山卫镇1公里,东、西、北三面青山环绕,村前夼河蜿蜓流入唐岛湾。占地约25万平方米。2006年,全村有260户、826口人,居民有周、薛、王、刘、侯、金、宋等姓,皆为汉族。

据载,元成宗元贞十年(公元1304年),周氏兄弟周四立、周四军、周四王三人为躲避战乱,从四川青川县大槐树村迁来。见这里三面连山,起伏的山峦似两条蛟龙盘环,东山又酷似一虎盘踞,认为是藏龙卧虎之地、遂决定在此定居。村北山、东山和村南各有一出口,三门如“川”;加上自己又来自四川青川县,所以就定村名为“周家夼”(夼,大川之意)。

当时这里已有一户王姓人家居住。传说,当时本村地盘较大,向西一直到灵山卫一带,俗有“先立周家夼,后立灵山卫”之说。100余年后,周家人丁兴旺已繁衍至16户,90余人。其后,另一王姓人家迁来住在村北山,以看山为生。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薛姓人家陆续由薛家岛鱼鸣嘴村、施沟村、鹿角湾村迁来,住东西山。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金、孙、刘等姓迁入。

村东山海拔约300米,为东部天然屏障。古时曾是屯兵的军事要塞,山上有齐长城和山洞遗址。村西山南北长约1000米,土地肥沃,林木丛生。山上有许多造型各异的石头,如鹰石、狮子石、大垛石、鳖石、柜子石等。两山绿木遍野,鲜花满山,还生长着各种珍贵的中草药材。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在村西南建有学堂四间,村民周子明、宗济禄、周殿彬、周敦学等任私塾先生,教授“四书”、“五经”等知识。1947年,学堂搬入灵山卫朱家庄村。1960年,又返迁本村。1983年,重又搬回朱家庄村,成为一所联办小学。

据说,1930年,该学堂出了一学子周子胜(男,已故)。他在20岁时,因土地纠纷与邻村朱家庄村打官司,在胶州府诉讼时几次败诉。他带领村人三入济南府,终于打赢了官司,争回一顷土地。

解放前,土豪劣绅、土匪、杂牌军横行,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逃荒要饭的成群,饿死的屡见不鲜。当时有“三多”: 卖儿卖女的多,闯关东的多,坟墓多。灾难和仇恨激起了人们的抗争,从20世纪20年代起,本村涌现出了许多有志之士。

周战北,1930年他20岁时,血气方刚,杀富济穷为民除害。他曾对村庄布局进行了调整,将青壮年组织起来,自任保长,保卫村庄。还组织村民建立了学堂。1941年病故。

当时,有两名土匪将本村一女子绑票到西山顶二垛石北部。一天晚上,周战北手下一外号“无耳朵”的人与村民周敦志一起前去救人。在距土匪100余米处,“无耳朵”连开两枪,当场打死一土匪;另一土匪中弹后,逃了不到200米也倒地身亡。那名女子被安全救回了家。

1942年,当地活动着一地下工作者,外号“赤脚大仙”。他扮为乞丐,装疯卖傻,一年四季赤脚奔波。白天,他帮人们干活,借机接近群众,发展革命力量;晚上,他就住在西山石底下。解放前夕离开这里。1945年,本地解放。1946年,村里建立了党组织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了民主政权。此后,村里先后出现了许多优秀人士。

周殿丛,男,1946年婚后不久即参军。1949年英勇牺牲。1969年,其骨灰盒从浙江迁入胶南市烈士陵园。

薛善茂,男,1946年参军,转战南北,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曾任某部师长,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1979年转业,曾任浙江省三门县民政局局长、财政局局长等职。1990年离休,2000年病故。

周敦敬,男,1946年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被授予“一级功臣”称号。1957年转业,任过村干部。1971年入党,1998年病故。

周敦学,男,中共党员,1944年曾任过教师,1946年参军,曾任某部团长。1961年转业,曾任青岛钢铁厂工程师、副厂长,1996年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各项事业发展迅速。1999年,区瑞源公司投资6000多万元,在本村整治河道,修筑水库,建设了瑞源生态观光园。水库如同一颗墨绿色的宝石,镶嵌在两山之间。高40米的水库大坝与东、西两山相连,气势雄伟。园内有养鱼池、观光池、游冰池、荷花池,池池相连;两边设果木园、贵花园、兽鸟园、茶叶园,池园相依。

近年来,村里制定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搞起了厂房租赁,滩涂承包;建起了近百亩的苗圃基地;还开办了服装厂、手套厂、预制件厂等企业。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人入5970万元,人均纯收入6041元。

《月亮石的传说》

早年,在周家夼村东北山腰处有一奇石,高约7米,宽约6米,人称“月亮石”。此石单立,面朝南海,因如满月而得名。

传说,此石夜间发光似月,十余里外的薛家岛南岛一带都能见到。当时,在南边海上打鱼行船的人们,全靠此石的亮光来定位导航。此石如同一座灯塔,为出海的人们指明方向。于是,人们将其说成是盘古开天辟地时从月亮上掉落下来的一块石头;也有人说此石里面有无数黄金珠宝。正因为如此,早年有一江南石匠梦想发财,便携工具前来开石采金。可一劈开石头,却突然声惊天霹雳,火光冲天,开石人当场吐血身亡。石面上留下了半圆形的阴影和开石人的血迹。从此,人们在夜间再也见不到那指明方向的明光了。此石于2000年全部被毁。

《庙宇》

三官庙,位于村西南山上端,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据传,当时适逢战乱,周姓先祖收到一封老家来的书信,说是有二周一苏三人战死在陕西长安,盼亲人返乡探望。可战乱无法回归,只好回信说,“东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回归遭受阻,修庙为祭奠”。遂建此庙,以三块长石来祭奠战死的亲人。庙后山坡上矗立着一块高约12米的巨石,人称“黑脸石”,意为清官包公在保佑庙中的三官。庙下方有饽饽石,高约3米,意为供三官食用。此石下有一泉四季不干,意为供三官饮用。此庙后迁入灵山卫三官庙,现仅余三座石椅、十一根旗杆座。庙北巨石上刻着的“三官庙”三个大字,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但依然清晰可辨。可惜此景观已毁于1974年。

姑姑庵,位于村北山。据传,在旧时兵荒马乱的时代,一些将士战死沙场,抛下的妻子凄凉不堪。因当时“一女不嫁二夫”传统观念的桎梏,那些亡夫的妇女为保全节操,被迫削发为尼。先人因此为尼姑们修建了这座“姑姑庵”。庵后有一巨石高约12米,直径约12米,呈圆形,内有一石洞,似一间堂房,可容纳20余人。石洞周边还有很多天然小洞,可存放物品。石洞冬暖夏凉。清朝前期,一群流匪闯入姑姑庵,欲行不轨。尼姑们极力反抗,流匪恼羞成怒,放火烧掉了庵房。至今仍有残砖碎瓦可见。尼姑们无处栖身,无奈便住进了石洞。因此石洞也被称为“姑姑庙”。

菩萨庙,亦称观音庙,位于村东北山脚下。清朝前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为求一方平安,先人们便建立了此庙。内供菩萨,庙门上的对联为“寿似北山松不老,福为南海水长流”,横批为“国泰民安”。庙前有石碑,高约1.8米,宽约0.6米。上雕龙凤图案。此庙于清朝中期迁入灵山卫东街,改称“城隍庙”。解放后被毁,现有废墟可辨。

土地庙,位于村东,长约6米,宽约5米,高约1.6米。建于台座之上,内供土地爷爷、土地奶奶神像。每年正月十五、二月初二,由一老翁主持,全村男女老少齐聚庙前祭拜,以祈福消灾。若有人去世,其家人还会到此“圆庙”。村西有一大庙,村中部还有一天主教堂,清末德军侵入青岛时建造。这三座建筑都在1964年被拆除。

周姓先祖立村时,栽下了一棵银杏树和一棵槐树。如今,唯有那棵参天的银杏树耸立在大庙遗址旁。高约40米,树身三人合抱有余,已有700年的树龄。树干向上分出四根主枝,其中两根已于很久以前被伐。树冠如同一把巨伞撑在空中,轻风吹过,树叶婆娑有声,夏日树下总是坐满了纳凉的人。每到晚秋时节,树上便结满了银杏。其药用价值很高,叶子、果肉、果仁皆可入药;用银杏叶制作的茶叶,可去暑解渴。现此树已被加以保护,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村里的历史变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