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来源:青榄家长地带(ID: educool)

每个周末的清晨,我都会去小区后面的一颗大榕树下晨读。经常能看到这个小男孩,帮他做环卫工的母亲打扫街道。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打扫完了,母子俩还会一起歇一歇,说说话。温情的画面令人感动。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小男孩和母亲穿着同款的运动鞋

眼前的这一幕,让我情不自禁联想到前不久发生在上海的一则新闻:

一名体型较胖的年轻女子,用手狠狠地拽着一个环卫工人的头发拖行数米,旁边其他环卫工急忙上前拦架。记者一采访才知道,原来是女儿在向母亲要钱!

这位母亲已经48岁了,做环卫工10多年了,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她的女儿孩子都有了,还隔三差五伸手向母亲要钱,不给钱就辱骂、吵架、打架……

同是环卫工的子女,为什么这个小男孩这么体恤母亲,那个年轻女子却成了“白眼狼”?

我问小男孩的母亲:你家孩子真懂事,是怎么教育的?

这位外地来的女环卫工不善言辞,说不出太多的教育道理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我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

这句众所周知的俗语,没有满足我的好奇心——穷人的孩子中,有很多很懂事,也有很多很操蛋。

我相信,一定存在某种因素造成了这种区别。

这种因素究竟是什么呢?看到下面的故事后,我恍然大悟。

某君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日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有没有被这个父亲感动到?可是假如这个父亲的艰辛,没有被调皮捣蛋的儿子意外发现,儿子会洗心革面、改邪归正吗?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体恤父母,他们只有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和苦难后,才会对父母心生感激,进而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辜负父母的一片苦心。

相反,如果父母把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艰难困苦,都向孩子进行过滤、屏蔽,为孩子刻意营造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生活环境,又怎能奢望他们知父母恩?蜜里泡大的少年,如何懂得愁滋味?

当下的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有不少父母,不顾家庭资源禀赋差异,百般努力,倾尽所有,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加上四个老人,六个人面对一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真是含在心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过去的确是成立的。上学时,我拼命地努力,想通过学习,去争取更好的生活。我从来不大手大脚地花钱,因为我知道,父母供我读书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都是他们的血汗钱。不仅是我,那个时候,我身边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这样。我们从小目睹父母辛劳、体验生活困苦的孩子,懂得“热爱生活”的道理,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现在,一些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觉得亏欠了孩子,担心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比下去,产生自卑心理,反而更加娇惯、宠溺孩子。大多数的孩子都过着一种极其享乐的生活,热了有空调,冷了有暖气,家家都有零食吃,人人都有新衣服穿。父母再苦再累,也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我一侄子今年参加完中考,接下来就是一个长长的假期。他爸妈让我帮忙,介绍到我家附近的奶茶店打工,体验生活。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第一天,他回来跟我们汇报说:老板教了各种技术,学会了做好几种饮品,也能炸鸡排和薯条了。还没忘自夸,原先的厨艺不是白研究的。

第二天,又向我们说:“这奶茶店可真是太赚钱了,那么几勺糖粉,加上点水,加上一块柠檬片,就要卖五块!以后,我看开这么个店儿不错!”

后来,我跟他分析了各种费用,他一算,看来,钱也不好赚。

每天回来,都有新的话题,要么是告诉我们一天做了些什么,要么就是店里来了些什么人,还知道了一些送快餐的骑手和一些业务员的事儿,说的头头是道的。

有一天我问他:上班容易不?

他说:也容易也不容易,我这上班这几天,把一辈子的哥姐都给叫了,脸都笑僵了。

我问咋回事儿?

于是,他给我来了以下表演:

“哥,来啦!喝点什么?”

“好咧姐,你稍等,坐一会儿,马上就好!”

“哥,进店来坐一会儿吧,有免费WIFI,有空调!”

“姐,你是喝橙汁还是喝奶茶,姐,糖要多加还是少加?姐,两勺糖够吗?”

“姐,味道怎么样,多提意见,姐!”

“姐,你慢走,没事儿过来玩儿啊姐!”

“哥,你走好,哥欢迎再来!”

“姐,带着朋友来玩儿啊!”

他吧啦吧啦,一口气说了一大串,笑得我直不起腰来。

我说:“真是不容易呢!等你发了工资,你就拿着这钱去旅游吧!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他说:“算了吧,我不想去旅游了!”

我说:“为啥?你不是早就想去了吗?”

他说:“我还是拿这钱到时候孝顺孝顺我爸妈,孝顺孝顺我奶奶,给他们买点东西吧!”

我把这话转告给他爸妈,他们倍感欣慰。

给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让他亲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国藩所说:“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今天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条件给孩子,这其实是在害孩子。成长过程中,物质越充裕,精神越疲敝;精神疲敝时,创造物质的脚步自然会停歇。反之,给孩子真实的成长,让孩子懂得困难与艰辛,教孩子珍惜馈赠与财富,引导孩子依靠勤奋和努力,才是对孩子最深邃的馈赠。

有父母担心,当别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时,要求自己的孩子勤苦俭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变得自卑、压抑,影响健康快乐成长?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我们要求孩子勤苦俭约,不是说要像祥林嫂一样,天天跟孩子诉苦,抱怨“我们很穷,买不起东西”,唠叨“我每天起早摸黑地干,还不是为了你?你如果不成才,你还有脸吗?”这么做,当然会把贫穷感和自卑感深深植入到孩子的心中,挥之不去。

在生活的艰苦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另一种是坦然面对,自立自强。父母的选择与示范非常重要。

我认识一个母亲,虽然家里很穷,但总是穿着干净而陈旧的衣服,很早去捡瓶子,又很早回家给女儿做饭。她的脸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情绪,洋溢着淡淡的知足和随遇而安。而她的父亲也是那么平和,哪怕每天回家汗流浃背乃至脸色通红,依然平和得没有一点脾气,开开心心地和家人一起吃着粗茶淡饭。

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在困境中仍然充满希望,在贫穷中依旧保持坚韧的意志品质。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即便生活在贫穷中,也不会养成寒酸、刻薄、拘谨的习气,相反还能直面现实,锤炼内心,进入曾国藩所说的“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的境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琪罗》里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应有的生活观和教育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永不止息。深信再大的磨难,只要人活着,肯勤劳,就有转机。

比尔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项调查显示,每7名富豪中有1人担心的是:父辈财产使子女失去动力和野心,财产越多的富豪担忧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担忧高居“富豪忧虑榜”的第二位,首位是个人健康。古今中外,家境殷实、有所成就的知名爸爸们,是如何引导子女面对财富的?

奥巴马:欲为女儿找最低薪工作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日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夫妇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年轻时都做过最低工资的工作,如今也希望为两个女儿寻找最低薪工作,让她们体验一把赚钱糊口的“亚历山大”。

他说:“我们正找机会让她们感受工作并赚取回报不一定是好玩、刺激和公平的,可是大多数人每天都这样过日子。”

盖茨:再富不能富孩子

现在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

比尔·盖茨和妻子美琳达都十分疼爱孩子,但他们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钞票中长大的孩子,无忧无虑中将会一事无成。”

他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孩子们零用钱很有限,必须通过做家务来获得零用钱,13岁以后才能拥有自己的手机。他认为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站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来说不是好事。

谈及子女教育,盖茨表示,越早让子女了解世界的不平等,越早鼓励子女到贫穷国家去接触当地人,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帮助。“我女儿看过一段录像后,总想知道贫穷国家同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她能为录像中的那个孤儿做点什么。”对于三个孩子,大方向上,他和他的妻子一直努力淡化财富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尽量剥离家世带来的特权感,让他们远离镁光灯,做普通的孩子。

2008年,盖茨承诺将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全数捐出,不给子女留一分钱。

巴菲特:金钱会将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复杂

出于对音乐的热爱,“富二代”彼得·巴菲特在19岁那年终止自己在斯坦福大学的学业,投身于音乐创作。当时他身无分文,但父亲不会再给他一分钱的生活费。“因为我已经成年了,而且父亲本来就是个吝啬鬼。”彼得笑着说。祖父曾经给了他9万美元,却被父亲拿去变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他跟儿子说:“再过10年,这些钱至少能变成900万美元。”彼得却很快就卖了股票,拿着这笔钱搬到旧金山,租了一套小房子,成立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

然后,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断断续续地有顾客来,一个星期录几个小时,赚一两百美元勉强度日。

30岁那年,彼得一家四口还住在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很想让妻子和女儿生活得更好些,于是生平第一次开口跟父亲借钱。父亲摇着头说:“金钱会将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变得复杂。”

父亲拒绝借钱给自己,让彼得沮丧了好一阵子。他一气之下贷款买了套大房子。几年之后,他不堪还贷的压力,又将大房子卖掉换了套小公寓。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父亲那么做,只不过是想让他自己去经历和懂得生活。

音乐工作室在不断发展壮大,彼得想做一次巡回演出,但需要很大一笔钱,父亲跟他说:“你先去筹到90%的钱,剩下的10%,我借给你。”于是,彼得去找很多机构和人,他们无一例外地问:“跟你爸要,不就得了?”彼得不得不厚着脸皮跟人说:“其实,沃伦·巴菲特除了做慈善事业很大方外,从不轻易给人一美分。”最终,靠着四处筹借的钱和父亲借给他的那10%的钱,由彼得策划、编写的音乐舞蹈剧终于在华盛顿国家广场盛大演出。

2006年,沃伦·巴菲特把大部分财产—高达370亿美元的钱捐给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之前的3个月,巴菲特给彼得打了电话,告诉他自己的想法。彼得真诚地对父亲说:“爸爸,我真为你骄傲!”从不表扬儿子的巴菲特则回应道:“孩子,我也为你骄傲!”对父亲来说,儿子虽然没有子承父业,但他对自己喜爱的事业的投入和专注以及即使功成名就依然不变的平常心和淡定,都无愧于“巴菲特”这个姓氏。

司马光:关心子女非金银

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一生教子,修身为要,俭朴为重。

常教诲其子司马康:“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之教子警句,被经久传诵。

遵父教诲,司马康以俭朴自律,学有所成,博古通今,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为官做人廉洁俭朴。

林则徐:留财子孙做什么?

林则徐曾写对联表达教育思想。“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聪慧,我把钱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的斗志;子孙不如我,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留的钱越多越是增加其过错。

蒋震:对金钱的态度比拥有金钱更重要

香港最大的注塑机生产商和销售商蒋震,从贫苦农民成为亿万富豪,自奉甚俭。

1990年,年近70的蒋震把他震雄集团价值30多亿港币的资产全部捐献给社会,成立“蒋氏工业慈善资金”,培养中国的工业技术专家。同时,他经常教育子女不要不劳而获,要做对社会有贡献、有责任感的人。

他的六女一子都懂得父亲所说的“对金钱的态度比拥有金钱更重要”的道理。四女儿蒋丽莉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财富,是对金钱和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曾国藩:不让子女来京居住

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他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

曾国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

咸丰六年(1856)十一月五日,他给纪泽儿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与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做矣。……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同治元年五月二十七日又给纪鸿儿写信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他对女儿也同样严格。咸丰十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致女儿:“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 他还告诉儿女、家眷:“今家中境地虽渐宽裕,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俭字工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毛泽东:没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

毛新宇在《母亲邵华》中提到,爷爷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我们能继承的,是爷爷留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爷爷那些厚重如山、深邃似海的精神财富,完全是全民共享、人类共有的公共资源,而作为毛泽东的孙子,我只不过是更有义务、更有责任使之发扬光大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