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歌聲裡的故事》系列第一篇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

根兒深,乾兒壯,守望著北疆。

微風吹,吹得綠葉沙沙響羅喂。

太陽照得綠葉閃銀光。

這是首誕生於1983年的歌曲:《小白楊》。1984年春晚,著名歌唱家閻維文老師獻唱後,一時間紅遍大江南北,成為人人會唱的軍旅歌,深深影響了幾代人。

很多人只知道,《小白楊》是一首讚揚邊防軍人的歌曲,卻不知道,它的背後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保家衛國史,主人公是29歲的孕婦孫龍珍。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孫龍珍

01

1940年12月26日,江蘇泰縣九龍鎮鄭家村,窮苦農家孫家誕下一女嬰,取名:孫龍珍。

1959年,孫龍珍19歲,正值桃李年華。那是個火紅的年代,年輕人愛國、充滿夢想、富有激情,使不完的勁,滅不掉的熱情。

“到大西北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孫龍珍和無數青年引以為豪的,孫龍珍報名進疆,分配至新疆工二師十二團火焰山化工廠,成為一名工人。

孫龍珍能吃苦,從不言放棄,很快成為廠裡骨幹,月月被評紅旗手,有“鐵姑娘”之美譽。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孫龍珍在工二師十二團

1962年初夏,在蘇聯鼓動下,6萬餘邊民出逃。人走了,邊區牧場土地一時間無人耕種,牛羊無人看管,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迅速行動起來,組織“三代”工作隊接管邊區。

所謂“三代”,即代耕、代牧、代管。“三代”工作隊,寓兵於農,平時放牧、耕種,閒時參加軍事訓練,且承擔著邊境巡邏、反間諜等任務。

孫龍珍主動請纓,參加“三代”工作隊,被分配至九師一六一團工作。孫龍珍所在的連隊,主要負責收攏漫山遍野無人看管的牛羊,執行代牧任務。

但當時的屯墾戍邊,可不像今天,中蘇摩擦不斷,邊境危機重重,異常兇險。蘇聯邊防和特務,時常越境擄人,製造事端。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60年代中蘇邊境摩擦

1969年6月10日,一場蓄謀已久的襲擊發生了。

02

巴爾魯克山,位於新疆塔城地區塔斯提河畔,是我國邊民傳統放牧區。10日傍晚,太陽即將落山,連隊代牧的張成山,趕著羊群返回途中。

突然,一支18人的蘇聯邊防巡邏隊,侵入我國境線內,將赤手空拳的張成山綁架,強行押回蘇聯,還將羊群也一併擄走。

“快來人啊,我們的人被綁了!”見張成山被綁,另一牧民急匆匆跑回連隊,憤怒地講述著所目睹的一切。

代牧隊一聽戰友被綁,40餘名牧工,紛紛抄起鐵鍬棍棒等生產工具,迅速朝巴爾魯克山草場趕去。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屯墾戍邊女民兵

這是孫龍珍到新疆的第10年,她的丈夫也從老家趕來,加入代牧連隊。此時的孫龍珍,已是2個孩子的母親,並且還身懷六甲,第3個孩子也即將出生。

作為耕戰隊一員,看著戰友們不畏犧牲,都趕去支援,孫龍珍也坐不住。不顧親人勸阻,還懷著孕的孫龍珍,也抄起鐵鍬,跟著隊伍向出事地點跑去。

戰友們不知道,此時蘇軍正架好槍,埋伏在巴爾魯克山三角地帶。當孫龍珍和戰友們抵達事發地點時,突然遭到蘇軍伏擊。

交戰中,孫龍珍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9歲。6個月大的胎兒,在她肚中掙扎著,直至死亡。還未來得及看一看這世界,孩子就隨著母親永遠離開了。

孫龍珍的犧牲,讓戰友們無比悲痛,塔斯提邊防哨所的戰士們,在排長李永強帶領下,奮勇還擊,為孫龍珍烈士報仇,最終擊斃6名蘇軍,殘敵望風而逃。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孫龍珍烈士紀念碑

孫龍珍犧牲後,戰友們將她的遺體安葬在塔斯提哨所附近的塔斯提河畔,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守護著祖國邊疆。塔斯提哨所,環境十分惡劣,但孫龍珍烈士的精神,時刻鼓舞著戍邊戰士們。

03

1978年春節,孫龍珍烈士犧牲9年後。塔斯提哨所錫伯族戰士陳福森,回伊犁老家探親。

邊防哨所的惡劣環境,戍邊戰士的艱苦,讓母親很心疼,更讓母親觸動、揪心的,是聽了陳福森介紹的孫龍珍烈士事蹟。母親聽後,巨大的震撼讓她幾夜沒能閤眼。

“我應該做點什麼”這是陳福森母親最樸實的心聲。陳福森歸隊那天,母親將親手培育的20棵楊樹苗交到兒子手中,囑咐道:“把樹苗栽在哨所旁,讓它們陪著你們站崗。”

“是楊樹苗!”戰友們看到陳福森揹回的楊樹苗,無不欣喜萬分,在哨所惡劣環境下,如果能有楊樹的綠蔭陪伴,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一件事。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塔斯提哨所

但塔斯提哨所建在山崗上,周圍土質鹼性大,樹木難以存活。為了栽種楊樹苗,戰士們輪流從幾十裡外把黑土揹回,原本一週運一次的水,現在改為每天背一趟。平時洗臉、洗衣服也不敢用肥皂,只為省下來澆灌小白楊。

即便細心呵護,在惡劣的大自然面前,生命依然顯得渺小。2個月後,20棵小白楊樹苗相繼枯死,僅剩最後一棵獨苗,離哨所最近的那棵,還在頑強支撐著。

像是戰友離開了一般讓人心痛,尤其是陳福森,想到母親囑託,他卻無能為力,只能跑到那棵僅存的白楊樹下偷偷抹眼淚。

但奇蹟出現了,這棵獨苗,最終存活下來,成為塔斯提哨所僅有的一棵白楊樹。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塔斯提哨所唯一存活的小白楊

04

1983年,孫龍珍烈士犧牲14年後。詞曲作家樑上泉老師到塔斯提哨所採風,發現這棵屹立於哨所的白楊樹,當得知小白楊背後的故事時,樑上泉老師受到極大震撼。

手握鋼槍的戰士,挺拔不屈的小白楊,惡劣的戍邊環境,如泉湧般迸發而出的創作靈感。當晚,樑上泉老師一氣呵成,寫出歌詞《小白楊》。《小白楊》轟動春晚,傳遍大江南北,成為80年代的集體記憶。塔斯提哨所也有了個新名字:小白楊哨所

小白楊,不僅僅是一棵樹,它是保家戍邊,堅貞不屈,英勇犧牲的象徵。它的背後,亦代表著29歲女烈士孫龍珍的精神,正如它挺拔的身軀,似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任他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

29歲孕婦屯墾戍邊,拿鐵鍬就敢同蘇軍戰鬥,犧牲地44萬畝歸屬中國

圖:孫龍珍烈士之墓

2003年7月29日,孫龍珍犧牲的地方,44萬畝爭議土地,經中哈確權,歸屬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