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真的能掄起幾十斤重的兵器作戰嗎?真實兵器大概都多重?

古梁鏞


答: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有人能掄得起幾十斤的兵器作戰!

因為,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有牛人、猛人、超級大力士存在。

千萬不要以自己做不到就說別人就做不到——您自己做不到,只能說明您在體能和力氣方面只是平常人而已,沒有什麼。

也千萬不要以自己沒有親眼見過就認為別人就做不到——您沒有親眼見到,只能說明您生活在閉塞的小圈子裡,也沒有什麼。

相當來說,古代人乾的力氣更多,尤其是上陣衝鋒打仗,玩的就是冷兵器,大力士更多。

現代人吃食方面營養更多、更搭配,專門的舉重運動員和職業大力士的力量更加驚人,但大力士人群相對要少。

我舉幾例正史記載的大力士讓諸位看官開開眼。

第一例:三國年間的大力士典韋,《三國志•魏書•典韋傳》中有記:“(典)韋好持大雙戟與長刀等,軍中為之語曰:‘帳下壯士有典君,提一雙戟八十斤。’”

瞧,這是正史記載的,與《三國演義》裡寫關二爺81斤青龍偃月刀的虛構是不同的。

第二例:南宋小將岳雲,《宋史•岳飛傳》裡記載岳雲“每戰,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

注意哦,一宋斤相當於現在的640克,則八十斤,已經一百多斤了!

第三例:明朝猛將劉綎,《明史•劉綎傳》記,江西南昌人劉綎,自十五六歲起就跟隨父親在軍隊裡摔打,每遇敵,提刀陷陣,“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明朝的重量量度和南宋差別不大,當時的一斤也大約可以摺合成現在的1.2市斤,則120斤就相當於現在的144斤了!

不用說,劉綎比岳雲更猛。

第四例:比劉綎稍後一點出現的明末牛人盧象升,盧象升是文士出身,《明史•盧象升傳》只說他“白皙而臞,膊獨骨,負殊力”,沒有記載他的兵器有多重,但現存宜興太平天國輔王府內他專門用來練功的青龍偃月刀有136斤。該刀檳鐵打就,渾然一體,鐵鏽斑斕。

第五例:清朝名將嶽鍾琪,《清史稿》說他:“臨陣挾二銅錘,重百餘斤,指麾嚴肅不可犯。”

……

行了,說了這麼多牛人、猛人,再說一下普通人。

權威著作《武經總要》上記載,宋朝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以1宋斤摺合為現在的1.2市斤算,即一個普通小兵穿戴在身上的鎧甲就接近現在的70斤。

想想看,這是普通小兵穿戴的鎧甲,也已接近現在的70斤了,按現代人的想法,肯定也是不可思議的事,但您不能根據您的想法而否定事實的存在。

不過,話說回來,牛人的兵器如此兇猛霸道,也不能代表所有的古人都有這種神力不是?

萬曆年間的《練兵實紀》載,普通腰刀制“長三尺,重一斤十兩”;《紀效新書》載,長刀制“長刀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

不用說,這一斤多、二斤多的傢伙,就是普通小兵的趁手兵器了。

大漢奸吳三桂使用過的大刀和真武七星劍現在陳列在昆明太和宮金殿展覽室。

該大刀很威風,但只有12斤而已。


覃仕勇說史


我相信一定能的。

我們現在的人雖然無法看到古人拿著幾十斤重的兵器,揮灑自如地在戰場上搏殺。但在我很小的時候,我親眼看到幹農活的年輕村民,200斤重的大麻袋,毫不費力地一手一個地碼垛和裝車。當時,我還多次地想過:長大後,我也能夠力大無敵,200斤重的大麻袋也能夠輕鬆自如地一手一個。

現在說來,怎麼就覺得跟聽神話差不多了呢?要不是親眼所見,還真的不會相信。因為,兩百斤的大麻袋我一個都沒有搬動過。細想想,現在的糧食袋子都越做越小,5斤、10斤、20斤、連50斤重的都很少見到了。

人的任何能力都是用進廢退的。就如同現在有些運動員往腿上綁沙袋堅持訓練一樣:如果一下子就加重到極限了,肯定會寸步難行的。可每天都按著計劃一點一點地加重,等比賽時解下沙袋,就會健步如飛,取得好的成績。情同此理,古時候征戰沙場的武士們,也一定要在上戰場之前,經過一番千錘百煉,才會擁有一身的力氣,揮灑幾十斤重的兵器就跟兒戲一般。


阿信看見


古代武將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當然不可能舉著幾十斤的武器戰鬥一天的。

歷史上,記載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將劉綎。他使用的鑌鐵刀重達120斤,這麼重他居然還能邊騎馬邊揮動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換算過來他的大刀相當於現在的141.6斤。不過實際上揮動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舉考試中的一項,現在還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舉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沒開過刃的,因為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適合當實戰武器,只能是作為展現力量的一把訓練器械罷了,跟現代人健身用的槓鈴差不多。人們會拿槓鈴來健身,但沒有人會用槓鈴打架的。根據現存的出土文物來分析,古時的實戰兵器其實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劍,劍身長96釐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國寧夏出土的北朝李賢夫婦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連鞘首鐵刀,還裝了鐵環的,刀身長94.5釐米,連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馬到功成銘牛尾大刀,其刃長67.85釐米,柄長21釐米,淨重是1048克,實際就一公斤左右。

抗戰時期的29軍大刀“宋靖康李綱鐧”,刀長96.5釐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錘,實際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繼光詳實地記錄了他麾下軍隊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長3尺重1斤10兩;線槍長9尺重3斤;長槍長1丈2尺5寸重3斤;鉤鐮長8尺5寸重3斤;大棒長7尺重3斤8兩;藤牌徑過1尺5寸重5斤;狼筅長1丈3尺2寸5分重6斤。

顯然,真實的實戰武器只要有幾斤重就足夠在戰場上廝殺了,古代的猛將也沒必要用幾十斤重的武器來戰鬥一整天吧。



智圓行方1230


古代由於常年戰亂,人民又精於勞作!身體素質較好,所以拿動幾十斤武器上戰場應該沒問題!但上百斤的武器,應該是平時練習用的!

現代人由於,脫離了體力勞動,身體非常的弱,有的人幾斤幾十斤都拿不太動,所以就質疑古人拿幾百幾十斤的武器是不是吹牛!


早在六七十年代,鄉下普通的老百姓,男人挑300斤的擔,女人挑一二百斤,走個十五六里路玩似的。在東北深山老林的伐木工人,一兩千斤的圓木,基本都是四個人抬!你還真別不服?我早20年,曾在打石場幹過!偶然一次,周圍有人要從山裡抬出一根圓木!只找到了三個老伐木工,年齡都在五十歲左右。缺一人,只好到石場來借。因為本人身體素質較好,所以被借去了。幹起來才知道,真的不行!同樣上了肩,壓的呲牙咧嘴。幹不過那些老頭子!好不容易抬下來。腰疼了好幾天!


前清的武科,真的是舞一把八九十斤的大刀。而且,古代的士兵是穿甲的,一身普通的甲冑,少說也有三四十斤,重甲就得七八十斤,常年穿著那玩意兒打仗,想力氣不大都不可能!

想那呂布,單手拎起紀靈,如提童稚!紀靈使50斤(現20多斤)大刀,那體格不得二百斤上下?被呂布一手提起,那呂布有多大的力氣?關羽張飛劉備,所用兵器都是幾十斤,為萬人敵不虛也!


國風1974


博物館裡公開展出的古代兵器很多,刀劍之類少有超過一公斤的,鞭鐧骨朵之類算重兵器,不過十幾斤,這樣的重量在使用中足以對著甲敵人造成致命傷害,再重還有什麼意義,只會給自己增加負擔。那些上百斤甚至幾百斤的大關刀,基本都是演武場訓練用的或者是表演用的,不是實戰器。


用戶fireman


古代武將也是普通人,又不是神仙,當然不可能舉著幾十斤的武器戰鬥一天的。

歷史上,記載手持武器重量最大的人是明朝的武將劉綎。他使用的鑌鐵刀重達120斤,這麼重他居然還能邊騎馬邊揮動這把大刀。明朝一斤大概590g,換算過來他的大刀相當於現在的141.6斤。不過實際上揮動這把大刀只是明清的武舉考試中的一項,現在還保存有超重大刀的文物。

武舉大刀保存至今的文物挺多的,但基本上都是沒開過刃的,因為這些笨重的大刀根本不適合當實戰武器,只能是作為展現力量的一把訓練器械罷了,跟現代人健身用的槓鈴差不多。人們會拿槓鈴來健身,但沒有人會用槓鈴打架的。根據現存的出土文物來分析,古時的實戰兵器其實不重。

明朝中期的公卿佩劍,劍身長96釐米,全部重量也就800克。在中國寧夏出土的北朝李賢夫婦合葬墓中有一把完整的連鞘首鐵刀,還裝了鐵環的,刀身長94.5釐米,連鞘重有1315克。清代末期的馬到功成銘牛尾大刀,其刃長67.85釐米,柄長21釐米,淨重是1048克,實際就一公斤左右。

抗戰時期的29軍大刀“宋靖康李綱鐧”,刀長96.5釐米,加上外面的鞘,重量也就3600克。明朝的金瓜錘,實際上只是重1000克左右。

戚繼光詳實地記錄了他麾下軍隊的武器重量。其中腰刀長3尺重1斤10兩;線槍長9尺重3斤;長槍長1丈2尺5寸重3斤;鉤鐮長8尺5寸重3斤;大棒長7尺重3斤8兩;藤牌徑過1尺5寸重5斤;狼筅長1丈3尺2寸5分重6斤。

顯然,真實的實戰武器只要有幾斤重就足夠在戰場上廝殺了,古代的猛將也沒必要用幾十斤重的武器來戰鬥一整天吧。


小茂哥錢幣郵票小收藏



大勇G


拿起百斤以上的重兵器,對於許多武將來說,卻也並非難事。

首先可以驗證中國古代武將們力量水平的,正是中國古代武將的選拔制度:武舉制度。

在明清時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考試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清代的武舉考試裡,力量被劃入“技勇”考核範圍,更是沒商量的硬標準:比如“舞大刀”考試,要把八十斤至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一氣呵成舞起來,必須要舞到眼花繚亂才算合格。然後還有舉巨石環節,要把二百斤至三百斤的巨石原地舉起來,舉到離地一尺的程度。達到這樣的力量水平,才有資格成為一員武將。

所以理論上說,“拿起百斤武器”,對於許多朝代的武將們來說,就是個入門的力量水準。

甚至不止武將,對於歷代許多優中選優的精銳部隊來說,這樣的力量水平,同樣也是基本要求。比如明末大英雄麾下的“鐵人兵”部隊,以及清初時在雅克薩血虐沙俄哥薩克的福建藤牌兵部隊,隊伍裡哪怕普通一兵,也必須要做到手抱三百斤重大石頭,在演武廳裡漂亮繞上三圈。“拿起百斤武器”?那更是小意思!

為什麼要有這硬標準?看看古代戰爭的模式,也就不難理解。冷兵器乃至冷熱兵器混合的戰爭年代裡,部隊通常是要穿重甲精鎧作戰,精銳部隊的將士們,基本都是幾十斤裝備盔甲扛身上。明朝中後期時吊打倭寇的戚家軍等英雄部隊,普通士兵的負重,通常高達十五公斤以上。力量水平不達標?恐怕還沒接近敵人,就得活活累趴下。

換句話說,古代一支部隊的基本力量水準,考驗的就是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水平。

但是需要明確的另一個事實是:拿得起百斤以上的武器,卻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手持百斤以上的武器作戰。古代評書裡那些武將們手持上百斤硬傢伙狠打的場面,放在真實的戰場上,確實是稀罕場景。因為無論古今,戰爭永遠比拼的是團隊的戰鬥力,而非個人武力。

所以即使在古代戰場上,部隊間的搏殺,講究的就是團結協作,要以整齊劃一的軍陣,配合默契的廝殺,在你死我活的較量中拼到最後。所以部隊的武器配備,也必須要以機動力與殺傷力為先,並非單純比拼重量。

就以冷兵器來說,明清軍隊用的長槍,槍頭的重量通常不能超過4兩。騎兵用的五尺長刀,最重也是2斤8兩。步兵用的腰刀則是1斤10兩。明清步兵裡最重的冷兵器狼筅,重量更不超過6斤。都是標準制式。當然,也不排除個別力量逆天的猛人,比如明代力量爆表的武將劉綎,常拿著一百二十斤重的大刀上戰場,開打就舞的呼呼生風,威武震撼天下。

但這樣的威武,也基本是個別行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支精銳部隊,每個士兵都拿著百斤重的大傢伙上戰場,外加還要有高速突進列陣搏殺等一系列戰術動作,恐怕在永重傢伙砸趴對手以前,先要把自己壓垮。

但無論怎樣,在中國古代史上,這一系列世代完善的力量考核標準,也確保了中國古代軍隊,持久保持戰鬥力。多少王朝的輝煌,多少大揚國威的硬仗,就有這“力量考試”的功勞。無論古今,其中的道理更是不變:能夠保持力量的隊伍,永遠都是充滿戰鬥力的隊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