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向前运转,“青铜时代”的光辉已经慢慢地转为昏暗,奴隶制社会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封建社会取代了它。在我国古代,这一变化开始发生于春秋战国之交。郭沫若先生曾指出:

“春秋和战国是划然不同的两个时代。春秋战国之交恰好是古代社会的发展由量变达到质变的时期,当时整个中国都沸腾起来了。”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军队的变化

无论在经济基础、政权性质、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于是,军队的组成随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那种以奴隶主阶级为核心的战车部队的编制过时了。在奴隶制社会里,在战车上的甲士是奴隶主阶级,起码也是自由民,站在战车上就显示了他们的身份,与车后徒步跑着的奴隶之间有着清楚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马亡车毁,奴隶主也不能与那些徒步的奴隶混同为伍,要让他们下车徒步作战,那自然被视为对他们的极大的污辱。

封建社会的军队组成,是地主阶级占据着各级指挥职务,但是广大士兵的来源,不再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而是随着封建制度新产生的劳动阶级——农民。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笨重的战车就随着奴隶主阶级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代替它的是由骑兵和步兵组成的野战部队。但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过程是缓慢的,反映在军事制度上,以骑兵和步兵为主的编制,取代以战车兵为主的编制的过程也是缓慢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二、战车曾是军人地位的象征

公元前541年,晋军和狄人的军队战于太原,由于地形的限制,加上狄人又是步兵,如果使用战车作战,只能吃败仗,于是主将命令下车步战,当时就有人公然抗拒命令,不肯放弃代表他身份的战车,最后主将被迫按照军法把违令者杀掉以后,命令才得以执行,因而击败了狄人的军队。

但是否自那次战斗后晋军就正式废掉战车兵改成步兵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事过五年之后,在公元前537年时,楚的薳启疆向楚王谈到晋国的兵力时,仍以兵车为单位,他指出:

“晋人若丧韩起、杨肸,五卿、八大夫辅韩须、杨石,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于;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也就是说当时晋兵力是长毂即战车四千九百乘。晋楚当时是对峙的两大敌国,楚当然了解晋的兵力,如果晋人已废掉战车兵而改成步兵,楚人不会在几年以后还用战车来计算晋军的。

公元前493年的“铁之战”,晋国赵鞅统率的军队还是战车部队,那已是所谓“毁车为行”以后将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又过了一个世纪以后,赵武灵王时期,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仍旧遭到赵国上层统治集团的反抗,武灵王费了很大气力才迫使那些贵族将领脱下旧式的袍服,废弃掉那些标志着身份的笨重战车,组建起新的骑兵部队。但是直到战国末年赵国大将李牧编组的军队,还是把战车兵列在骑兵和步兵的前面,不过从车、骑、步兵的数量来看,骑兵和步兵所占比例已经相当大了。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到秦代,还可以看到下面的例证。在秦始皇陵发掘出的大型陶坑里,尽管已经有了骑兵和步兵的形象,但是大量的战车兵还挺立在那里,车上的陶俑和车前的陶马完整无缺,只是木质的战车已经朽毁了。这些战车依然是单辕四马,上面站着三个披着铠甲的战士,而且兵器还是以青铜质为主,看来这些战车兵还是秦军的一支主力,也足以说明要彻底改革过时的军事制度,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三、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成分的变化

总体来看,从春秋及其以前的战车兵的编制,变成战国中期以后各国以车、骑和步兵合成的野战部队,就是这一时期军队的主要变化。军队的成分的变化,也表现在军队数量的变化方面。春秋时期,敌对双方在一次战役里一般只能动员几百辆战车,例如著名的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和鞌之战(公元前589年)那样大规模的会战,晋国投入战斗的兵力分别为七百乘和八百乗兵车。总兵力不过万人左右。直到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参加黄池之会的机会,在公元前482年倾举国之兵攻打吴国,总兵力还不到五万人。当时限制兵员数目的原因,主要的一点就是军队的成分的局限。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兵员的人数激增,特别到了战国晚期双方各动员几十万军队的大规模战役,是经常发生的,例如秦赵长平一役,仅仅被派去截断赵军粮运的小部队,就有一万五干入之众,战役结束后投降秦国的赵军剩余部队就达四十多万人。军队人数的激增,正是大量征发农民的结果,也充分反映了军队成分的变化。

四、钢铁兵器的诞生

军队成分的改变,单一的战车兵变成车、骑和步兵结合的多兵种的部队,军队数量的增加,对兵器装备的类型、品种、性能和数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促进了兵器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兵器的变革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其标志的是铁器的使用。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我们已经从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一些春秋末年的铁器,例如在长沙龙洞坡52-826号墓出土的铁削、常德德山12号墓出土的铁削,长沙识字岭314号墓出土的铁臿,以及江苏六合程桥的两座墓里出土的铁块和铁条,等等。这些早期的铁器,器类较简单,形体多薄小,看来反映出当时铁器的生产还属于开始的阶段。铁器的出现,在农业生产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迅速地冲破了旧的生产关系,成为促进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的个重要的因素。

钢铁治炼工艺一旦为人们所掌握,就同其他历史上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一祥,立即被用于军事目的,从长沙铁路车站春秋晚期墓中出土的钢剑,就说明了这一问题。于是,新兴的钢铁治炼工艺,就为兵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而钢铁兵器的使用,同样促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改变了战场上的面貌。综上所述,军队成分的改变和更好的兵器的发明,不断改变着战国时期军队的面貌。

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构成的变化,谈钢铁兵器的发展

郭沫若:《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5月第五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