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再到 1945年投降,是日本大規模武力侵略佔領中國的時期。

實際上,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為什麼說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1467年,日本發生“應仁之亂”,此後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分裂割據戰國時代。直到16世紀末,豐臣秀吉通過戰爭才平定統一了整個日本。

完成統一後,隨著社會經濟恢復,國力逐漸強盛,軍隊不斷壯大,豐臣秀吉不再滿足於只統治日本人民,企圖迫使朝鮮、菲律賓、中國臺灣、琉球前來朝貢,夢想統治中國大陸,建立一個亞洲大帝國,充當亞洲霸主。他還提出:首先要征服朝鮮,最後再征服印度,建立一個包括日本、中國、印度、朝鮮在內的亞洲大帝國。

1590年冬,他公開致信朝鮮國王,宣稱要“長驅直入大明國,易吾朝之風俗於400餘州,施帝都政化於億萬斯年”,可見其侵略野心。遭到朝鮮拒絕後,豐臣秀吉惱羞成怒,隨即發動侵略朝鮮的壬辰戰爭,但是遭到了英勇作戰的中朝軍民的殊死抵抗,最終粉碎了其大帝國野心。

1610年,德川幕府執政本多純致信中國福建總督,信中寫道:日本國主源家康已經統一全國,“其德華所及,朝鮮入貢,琉球稱臣,他如安南、交趾、占城、暹羅、呂宋、西洋、柬埔寨等蠻夷之君主酋長,莫不獻表納貢”。可見其侵華賊心不死。

為什麼說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與統治者赤裸裸的侵華言論相比較,日本民間“理論家”的侵華聲音也不小。德川幕府統治末期,林子平在《海國兵談·自跋》中載:“著述《三國通覽圖說》的目的‘在於明確中國之地圖’”,“便日本英雄率兵進入時,能暗記此圖以應變”。本多利明《經世秘策》也載:主張確定世界戰略的終極目標,即征服世界,使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稱:“發動戰爭,謀取國家利益乃是為君之道的秘密”,並進而將“貿易之道”概況為“戰爭之道”,鼓吹伺機“進攻外國並佔領之”。佐藤信淵《宇內混同秘策》提出:“(日本是)大地最初生成之國,乃世界萬國之本;萬國悉為皇國之郡縣,萬國君主皆為臣僕”,宣稱“皇國欲開拓他國,必先以吞併中國開始,當今世界萬國之中,最易為皇國攻取之地,莫若中國的滿洲。攻取呂宋、巴刺臥亞,以此為圖南之基,進而經營爪哇、渤泥以南諸島”。聲稱“將中國納入日本版圖,其他如西亞、暹羅、印度諸國必慕我之德,畏我之兵,叩首匍匐,甘為臣僕”。

到了近代,對明治維新有重大影響的吉田松陰,更是認為:“北則割取滿洲之地,南則收臺灣、呂宋群島,漸示進取之勢。”吉田松陰不僅這樣說,還身體力行,其學生被授爵、贈位者多達37人,其中不乏重量級人物,如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木戶孝允、井上馨等。

隨著吉田松陰等人“侵華理論家”的四處鼓吹對外侵略擴張,日本的最高統治者逐漸接受他們對外擴張的思想。明治維新政府就以天皇名義發佈施政綱領《五條誓文》和《宸翰》,宣稱:“經營天下,安撫汝等億兆,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並提出對外擴張侵略的總方針,要用武力征服世界。

為什麼說日本侵華蓄謀已久?

隨著“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成為國策後,日本的經濟、軍事迅速膨脹。可是,日本的國內市場、資源有限,無法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只有對外尋求市場、資源。

不過,當時歐美列強的經濟實力已經十分強大,日本根本不是對手,不得不憑藉著軍事力量獲取殖民地的市場與資源。

很快,他們就盯上了身邊的這些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