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運河之都”的榮光與夢想

千年前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造就了歷史上的富庶繁華;千年後浩蕩奔騰的大運河,伴隨著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迎來保護傳承利用最好的歷史時期——

在歷史上,江蘇淮安與京杭大運河有著休慼與共的命運。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邗溝,連通江淮,這是大運河最早的河道。位於邗溝北端的淮安,從此與運河結下不解之緣。漕運指揮中心、漕糧轉運中心、鹽榷稅務中心……伴隨著大運河的忙碌,一座城市繁華與喧囂了500多年。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申遺圓夢。淮安,這座曾因運河而生、依運河而興的歷史文化名城,也再次出發,重拾運河記憶,開啟保護新篇。

流動的文化

從淮安市區出發,驅車近一小時,曲折幽長的洪澤湖大堤躍入眼簾。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這座擁有1800多年曆史的“水上長城”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淮水千里過洪澤,連天荷花施粉出。”今天的洪澤湖安靜而祥和,很難想象歷史上曾是何等的驚悚兇險,然而每一股細流都無聲訴說著中國古人世代的勇氣、決心、智慧與犧牲。這精神便蘊藏在運河沿線的堤、壩、堰、閘等水利工程中。

“洪澤湖之所以被稱為人工湖,就是因為人工修築的洪澤湖大堤。”從小在洪澤湖畔長大,如今已過耳順之年的洪澤湖博物館原館長裴安年對大堤背後的故事信手拈來。

比如,“侯二門”是為紀念當年在此守堤、護堤人侯二而得名的。當年,年輕的侯二夫婦管轄一段大堤,有一年大水時節,夫婦倆察覺到堤壩出現一處管湧,立即採取鎮壓的辦法,奈何形勢越來越嚴峻。這時侯二讓妻子去報告河官,自己留下繼續填堵。眼看管湧越來越大,萬分危急之時這位護堤工抱起一塊大石頭,連人帶石一起撲向了水口……事後人們將侯二守護的堤岸稱為“侯二門”,以緬懷他的壯舉。

水火無情,人間有愛。走過悠悠歲月的洪澤湖大堤見證了古人的捨生取義,也印證著古人的足智多謀。

大堤兩側,一些堤段至今仍保留有明清時期建造的石工牆。長年風吹雨打,青石已有些褪色,但條石牆精湛的砌築工藝仍讓人驚歎不已。“你看,條石堆砌拼接牆體表面上看不到黏合材料,全部硬拼直靠,但是條石石縫之間卻能達到‘針插不入、紙塞不進’的工藝水平。而且,有部分石縫接口還不全是90度直角,甚至有的是斜曲面的拼接,工藝亦精湛如一。”每每凝視大堤,裴安年心中總是盛滿了敬畏。

因為對洪澤湖那份特殊的感情,裴安年退休後又被博物館返聘。前段時間洪澤湖恰逢枯水期,不少石頭露出水面,聽說有人看見了刻有字的石頭,裴安年帶著工具包開始調查、拓片,最終新發現石刻95塊。“現在當我們再回望大堤時,無不為我們先民的聰明智慧和英勇精神而感動,他們為大堤的一土、一磚、一石、一彎奉獻了艱辛的勞動,甚至是寶貴的生命。”裴安年感慨。

保護與發展的衝突

“紅燈十里帆檣滿,風送前舟奏樂聲。”在康熙大帝的詩句中,曾經的淮安盛極一時。時移世易,當昔日的運河,風光不再,淮安,這座曾經享譽中外的“運河之都”也漸漸褪去往日的榮光,一度走向衰落,但過去的輝煌仍有跡可循:這裡擁有清口水利樞紐、總督漕運公署遺址2處世界文化遺產區,1段遺產河道、5處遺產點,遺產區和緩衝區的面積超過1萬公頃,約佔整個大運河世界遺產的七分之一。

千年前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造就了淮安歷史上的富庶繁華;千年後浩蕩奔騰的大運河,伴隨著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迎來保護傳承利用最好的歷史時期。

2014年,“板閘風情街”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大量條石出土,隨後淮安市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了兩次搶救性考古發掘。接下來召開的文物保護專家論證會,結果讓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李倩“喜憂參半”。高興的是,遺址獲得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這是一處涵蓋古河道、堤壩、碼頭、水閘等明清時期的大型遺址,是中國大運河項目申遺成功後的重大考古發現,為研究明清運河漕運、河工、榷關等方面及古代居民生活提供了翔實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擔憂的是,這個擬投資幾十億元的項目,該何去何從?“立即叫停板閘風情街項目,把板閘與古河道、古堤壩、古建築遺址等系統發掘保護起來。”關鍵時刻,淮安市政府的抉擇給李倩吃了一顆“定心丸”。“目前,板閘遺址揭露區域業已進行回填保護,並被劃為保護區,擬建設遺址公園。”對於遺址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取捨”,李倩看得很清也很遠,“房地產開發項目隨時都能有,但這個遺址卻是獨一無二的,一旦破壞掉,就不可能再生了。”

類似的衝突,李倩經歷了很多,碼頭鎮項目即是其中一個。淮陰侯韓信故里——碼頭鎮,曾是古代“南船北馬”交通運輸方式的分界地和漕運中心,也是現在的清口水利樞紐遺址所在地。李倩記得,遺址被發現前該鎮正進行著一個房地產開發項目,當時那片土地已經賣給了開發商,樓房也建起了一些。後來,隨著遺址發現,政府出錢回購了項目,房子拆掉。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淮安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保處處長嚴定忠的記憶裡,碼頭鎮的有關負責同志都曾經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面長談,為了一個派出所、加油站的建設據理力爭。“從想不通到想通,這需要一個過程。”嚴定忠說。

而這僅是個開始。做好保護文章,管控運河風貌,如今淮安繼續梳理盤清境內大運河文化資源家底,建立運河文化遺產數據庫。對近年來新發現的板閘遺址、清江浦城牆遺址等一批運河遺址、遺蹟依據價值評估和保護需求推薦公佈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逐步推動拆除、遷移、改造不利於本體保存、有損遺產價值、破壞遺址景觀和諧的建築物和構築物,全面改善運河遺址及其周邊的整體環境。並規劃實施洪澤湖大堤、總督漕運公署遺址等一批運河遺產的保護修繕與展示提升工程,加強對運河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何以體現,這些運河遺產就是活的證據,它們是研究中華文明最好的實物例證。”李倩說。

重現歷史記憶

藍天、白雲,微風下搖曳多姿的垂柳。沿大運河淮安段的裡運河,走進坐落於中洲島上的清江浦記憶館,前塵往事撲面而來。

公元1415年,京杭大運河開鑿了一條不平常的河道,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清江浦。清江浦的開通,改變了漕運及京杭大運河的格局,促進了當時南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由此,作為運河重鎮的清江浦走進了中國歷史的大視野,也成就了淮安“運河之都”的歷史地位。

“過去,商人行旅凡是由南向北的,一般都是到淮安舍舟登陸,而由北向南者,則至淮安登舟揚帆。由此,便留下了南船北馬、舍舟登陸的說法。”嚴定忠話語間,流露出些許自豪。

傳承運河文化記憶,2016年清江浦記憶館對外開放,以微縮景觀的方式重現了數百年前清江浦古鎮的繁華與熱鬧。景家花店、仁德生藥鋪、洪門寺豆製品店鋪、清江浦電報局……穿越時光隧道,行走在鱗次櫛比的“店鋪”間,過往一幕幕的興盛之景恍若再現。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清江浦的記憶是厚重而又意味深長的,大運河,締造了昔日繁華的淮安城,也孕育了淮安兼容幷包的城市氣質。這從聲名遠播的淮揚菜便可管窺一斑。1949年,北京飯店舉行國宴,考慮到賓客來自五湖四海,眾口難調,最終決定選用淮揚菜招待客人。理由之一就是淮揚菜兼容南北菜系之長,更適合大眾口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位於大運河中段、“扼漕運之衝”的淮安也造就了諸多彪炳史冊的歷史名人,軍事家韓信、《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開國總理周恩來等都是大運河哺育出的國之棟樑。“地處三河交匯處的淮安人,既有北方人的豪爽,也不乏南方人的溫婉,在他們身上豪放與細膩共存。”李倩說。古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近年來,淮安圍繞“理水、營城、聚人、興文”的設計理念,重點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區、漕運城景區、山陽湖景區和河下蕭湖景區為主體的裡運河文化長廊,深度挖掘漕運文化、古城文化、飲食文化、名人文化,通過硬件打造、旅遊休閒、文化展示等多種方式再現了“運河之都”的繁華盛景。

“讓大運河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還需要我們久久為功。”李倩稱。(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沈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