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在祖國的西南邊陲,有著一個民風純樸,物華天寶、山川秀麗、四季如春,但又似乎被世人遺忘的地方它就是永德。永德舊時稱鎮康,1964年,鎮康縣析為兩縣,西半部分稱鎮康縣、縣府駐鳳尾壩、2001年12月遷至南傘壩,東半部分稱永德縣、縣府駐原址:德黨。(更早歷史沿革可登錄百度百科查詢)永德縣隸屬於雲南省臨滄市,東控南汀河,西扼怒江。四周與耿馬縣、鎮康、龍陵縣、施甸縣、昌寧、鳳慶、雲縣7縣為鄰。地域東西寬71.5千米,南北長75.8千米,總面積3296平方千米,山地面積佔95%。永德縣轄3個鎮、7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世居漢、彝、佤、布朗、傣、傈僳、拉祜等22個民族,總人口36.97萬人(2010年)。永德縣境氣候總體屬南亞熱帶與北熱帶交匯的河谷季風氣候。地勢東南西高,向北傾斜,形如桑葉。縣境雖然地表傾斜、相對破碎,但宜耕適生性十分廣泛,沒有不毛之地。主要景點有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永德土佛、鏈子橋、勐汞勐汞觀音洞。

永德縣是滇緬邊境傳統通道,古絲綢之路西南通道,中國南藥柯子主產地,雲南芒果之鄉,國家級糖料基地縣,省級茶葉、畜牧、商品糧、玉米制種基地,雲南省天然旅遊風景區。

民國時期永德三景志:土佛、灣橋、石洞寺。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勐汞觀音洞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本文先介紹永德茶馬文化、風土人情、古茶資源

永德境內,古道貫通。儘管曾經熙來攘往的“西南絲綢之路”而今馱鈴已杳,但靜臥於蒼煙落照之下的迢迢山徑仍以其幽深的歷史感引人遐思,不失為一種永恆的風景。在迄今保存完好的古道之中,既有起伏迭宕於莽林深處苔蘚沁碧、恍人心神的鳳慶魯史——永德烏木龍——永德大山——永德明朗——鎮康南傘——緬甸臘戌。和保山——永德小勐統——永德德黨——永德明朗的古驛道,更有造就於懸崖絕壁上的永德遂通橋、小勐統石門檻等古蹟。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民國時期著名民族學家芮逸夫與孟定土司合影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民國時期著名民族學家芮逸夫與鎮康縣長合影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歲月裡的老縣城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見證歷史的佛寺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久經滄桑的茶馬古道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純樸的當地民風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5

俐侎啊朵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本人(佤族一支系)跳擺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縱觀永德茶樹歷史,除野生茶樹外,清末以前主要由黑僰濮及其後裔德昂族、布朗族、佤族,以及彝族俐侎人以單株、地埂成排栽種或小片種植,種質資源來源多樣,遺傳基因複雜。清末至民國40年間,官方推行規模化種茶,種質資源以勐庫大葉種為基礎,經過數代演化,尤其與原有茶樹雜交後,產生出一批獨具特色的地方品種,很多茶雖是勐庫大葉種後裔,但因地域不同,自然氣候、光熱水土差異,茶樹樹形、樹姿、葉型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改變,發芽期分化,茶葉性狀特徵、理化成分、口感滋味、身體感受等與勐庫大葉種已不盡相同。永德鳴鳳山大葉種和忙肺大葉種1987年被審定為省級優良群體種。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宣統2年(1910),覃善祥(字集之,廣西人)出任永康州首任流官知州,此時縣境改土歸流後時局逐漸穩定,百業待興,鑑於藏區邊銷茶需求量增加,官方首次推廣茶樹規模化種植,派員赴勐庫購進雲南大葉種茶籽分發各地種植。

為普及種茶,就由本地官紳帶頭和發動鄉鄰種茶,代表性的興茶人物如:永康馬玉堂、明朗魯效周、班卡魯光榮、勐板張文清、亞練羅金。 馬玉堂(1845-1918)。初為土司傭人,因力氣過人,辦事利索,善於應酬,博得土司信任,收為養子,專事收租派貢,後功授藍翎千總銜,被封“四大賩”之首,領地東8戶,在忙況築裡城外寨,闢有多處私莊,招佃屯耕,為土司把守東部地域。

土司統治末期及末代土司病亡後,馬玉堂掌管地方軍政大權,相當於“攝政王”,發動佃戶在其領地種植茶樹,現永康鎮東半山及亞練鄉仍有當年所植古茶樹。

魯效周(1859-1949)。曾獲六品軍功,深得土司重用,受封“新爺”,明朗野豬溝、茶山溝、大平子等地為食邑私莊,清末主持縣境改土歸流事宜。改流後受命主持德黨示範茶園,為民傳授茶樹栽培技術,並在私莊種植茶樹,野豬溝自然村至今仍有上千株百年老茶樹。

魯光榮(生卒缺載)。戰功卓著,深得土司賞識,受封“大賩”,領地上10戶地,光緒年在班卡修塔建橋,發動鄉鄰種植茶樹,今班卡鄉放牛場、放馬場、尖山、魚塘、忙中,大山鄉籠楂、稅房一帶仍有當年種植百年老茶樹。

張文清(1855-1940)。土司時期受封伙頭土目,曾以地方紳首身份參加中英滇緬勘界事務,後終身不仕,1897年創辦縣內首個私塾。張老先生樂於阡陌農耕,帶領鄉鄰在勐板、忙肺、文曲、大平掌一帶種茶,龍雲、盧漢兩將軍分別題贊“德懋年高”、“名垂桑梓”,其子張浩將軍是朱德雲南講武堂同窗,在外供職期間鼓勵族人張天生迴文曲種茶。

羅金(1889-1928)。早年投靠“大賩”馬玉堂,深得重用,改土歸流後趁機兼併大批領地,成為縣內最大地主,其子羅紹文是民國末任縣長,羅氏父子在其領地及私莊令佃戶種植茶樹,現大雪山鄉大巖房,亞練鄉忙回、平掌、埡口等地部分老茶樹即是當年所種。

宣統年廣植茶樹的還有大窪寨、班老,獵獵箐、大出水、響水、鳴鳳山、武家寨、芭蕉林、棉花林等地,永德境內至今仍有上萬株宣統古茶樹留存。

民國9年(1920),時任地方總團段崇嵐再次興茶,從普洱引進茶籽分發百姓種植,另一說為從勐庫引進茶籽,其實1913-1928年雙江隸屬普洱道,源自普洱和源自勐庫之說都沒有問題。

此後,茶樹種植漸有成效,家庭手工製茶漸興,早年所植茶樹進入成年階段,所產茶籽實現民間相互供種。隨著茶樹種植規模的擴大,茶籽需求量激增,供應出現缺口,來源呈現多樣化,為得到優質茶籽,有人到勐庫賣工、做生意,與當地茶農交朋友、做親家,獲得優質勐庫茶籽帶回種植。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民國時期永德也有四大家族,俗稱四子:班卡魯家的房子,忙回羅家的穀子,熱水塘李文煥家的銀子(槍支),勐板張家的兒子。(此時期永德雖有不少官紳富豪但地處邊疆與內地交通不便顧各方面技術見識相對落後,唯有聘請劍川木匠修建的魯家院落在縣內比較突出。羅紹文家縣內最大地主,佔有忙東壩、賴莊壩等絕大部分良田顧穀子最多。熱水塘李文煥,永德民國末代自衛總隊副總隊長,永德實力派人物。勐板張家在張浩將軍的帶動下其家族不少子弟在滇軍中任職)。因此在這時期永德的官紳名流在推廣茶葉種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張浩故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班卡文筆塔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永德十二古茶園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1·忙肺古茶園位於勐板鄉的忙肺村,海拔約1600多米;

忙肺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忙肺大葉種是省級群體良種。原產於忙肺村。採用茶葉籽育苗方法由人工種植形成,現在已經利用面積為960畝。該茶園海拔 1500米,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氣溫18度。茶園東南角有森林數千畝,植被豐富,生態良好,是雲南大葉種最適宜種植區域之一。茶園距今約有80年左右。

2·放牛場古茶園位於班卡鄉,海拔約2000多米;

班卡鄉-放牛場古茶園,為雲南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面積大約有800多畝。該茶園地處海拔約有2000米,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毫米,氣溫16.3度,雨季5-9月。在國家自然保護區--大雪山保護區旁邊,距今天大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採摘期為3月中旬-11月下旬。

3·團樹團山古茶園位於崇崗鄉的團樹村,海拔約2000多米;

團樹團山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面積為1486畝,該茶園地處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氣溫15.8度。植被豐富,生態良好,距今大約有60年左右。

4·曼來古茶園位於大雪山鄉的曼來村,海拔約2100多米;

永德大雪山曼來古茶園主要是大葉喬木型古茶,該茶園地分佈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為1700毫米,氣溫15.7度,雨季為5--9月。主要分佈在大雪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幹河,藥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綠生態森林中,茶樹樹圍在40釐米以上株數有25--30萬株,樹圍在80--200釐米以上的株數達5-10萬株。

5·玉華古茶園位於大山鄉的玉華村,海拔約1900多米;

玉華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面積約為2213畝,該茶園海拔為1900米,降水量1600毫米,平均氣溫16度。與黨梨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相連,距今約有70年的歷史。

6·平掌古茶園位於亞練鄉平掌村,海拔約2000多米;

平掌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面積有800多畝。該茶園海拔2000多米,年降水量1600毫米,氣溫16.5度,雨季5-9月。四周都是茂密的森林,距今有60多年。

7·小幫貴古茶園位於烏木龍鄉的小幫貴村,海拔約1900多米;

小幫貴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面積為800多畝。海拔大約有1900米 ,年降水量1700毫米,平均氣溫17.1度。距今大約有70多年

8·鳴鳳山古茶園位於原勐汞鄉今德黨鎮,海拔約1800多米;

鳴鳳山古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鳴鳳山大葉種是省級群體良種,原產為永德明朗巖岸山鳴鳳山村,採用茶籽育苗由人工種植形成,面積約有800畝,該茶園地處1900米的高山中,降水量1400毫米,氣溫16.8度,是黨梨山自然保護區的延伸地,有90多年的歷史。該茶園四周森林主要分佈有松樹,西南樺等樹種。

9·梅子箐古茶園位於小勐統鎮的梅子箐,海拔約2000多米;

該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採用茶資育苗方法由人工種植形成,海拔2000多米,降水量1400毫米,平均氣溫16.8度,面積1600畝,距今約有100多年的歷史,四周有茂密的森林,植被豐富。

10·木瓜寨古茶園位於德黨鎮木瓜寨,海拔約1500多米;

該茶園為大葉種喬木型古茶樹,採用茶資育苗由人工種植形成,面積約800畝,該茶園海拔約為1500多米,降水量1400毫米,氣溫16.8度。大約有80年的歷史。

11·底卡古茶園位於永康鎮底卡村,海拔約1700多米;

底卡古茶園,採用茶資育苗的方法由人工栽培形成,面積約800畝,該茶園海拔1700多米,降水量1400多毫米,平均氣溫18度。大約有100多年的歷史。

12·武家寨古茶園位於原明朗鄉今德黨鎮武家寨,海拔約2000多米。

採用茶籽育苗的方法由人工栽培形成,面積大約有800多畝,該茶園海拔2000多米,年降水1400毫米,氣溫16.8度。距今有100多年。周圍是茂密的森林。

據講 ,以上古茶園的面積數是目前在利用的面積數,未利用的還有很多。以上古茶園的形成除自然保護區內的野生型外,其他地區的古茶園都是清朝或者明國時期在當地號召不種植鴉片,種植茶葉形成的哦。

舊時當地人最喜歡喝的烤茶(雷響茶):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在當地人生活中每家都有一個用來生火做飯、燒水、取暖的火塘。他們在燒開水的同時,又在另一火塘上用瓦罐烘烤茶葉,在茶葉被烤得變成金黃色,並散發出些許焦香時,就將另一火塘上燒沸的水,猛地澆在瓦罐裡。這時沸水與燒熱瓦罐的猛然撞擊,伴著突然升騰的水汽霧,就發出一種聲響,有如沉沉的雷聲,之後把它分別倒小的瓦罐飲用,這樣沖泡的茶就是“雷響茶”。

編者因受茶馬文化的薰陶也加入了製茶這種美妙的文化藝能行業。 顧追求 悠然忘世,心歸於靜的把家鄉這綠色的健康飲品匠心製作。

匠鍋茗芳:小小匠鍋三尺三,重峰鮮茗肚中裝。倒海翻江欲出山,湯香甘醇憶惆悵。

邊境線上的吶喊,被遺忘的部落 2:悠悠永德史 漫漫茶馬情

部分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及錯誤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