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迴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本是為了開心而看的《做家務的男人》,卻被魏大勳搞落淚。

在那期節目裡,魏大勳聊起了自己以前被打的那段回憶。時隔多年,他對於自己被打還是耿耿於懷,他向爸爸抱怨道:

“我就不能有自己的規劃,怎麼休息也要按你們的設定來,說休息必須閉眼睛。”

“對著我咔咔一頓扇,問我錯沒錯,說沒錯,繼續扇。”

本來樂呵呵的爸爸,聊及此事,頓時慌了神,不知道如何回覆,便用裝睡來回避。可魏大勳不依不饒,將話遞給爸爸,問道:“是你嗎?魏總。”

魏爸爸睜開眼睛,卻沒敢看魏大勳一眼,也沒有回應,而是岔開話題,看著洗手間問洗衣機是不是好了。我知道,魏爸爸在掩藏自己發紅的眼眶。

錄節目時已經落淚的魏媽媽,在演播廳看這段視頻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落淚,魏爸爸也是“欲語凝噎”。整個演播廳陷入了沉默,大概所有人都沒想到,看上去大大咧咧的魏大勳,心裡還藏著這樣一段傷痛。

魏媽媽替魏爸爸辯解:

“他也是很鐵不成剛,還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優秀一點。”

“可能那時候他也是太生氣了。”

其實我們完全能夠理解魏爸爸,身為父母,心裡總是使著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優秀,更有出息,所以面對孩子的貪玩、犯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打罵說來就來。

本源是愛,可終點卻成了傷害。

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裡這樣寫道:“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在魏爸爸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愛”早已扭曲,被憤怒取代。讓魏大勳覺得受傷的,是當時父親的“不愛”。

這段往事成為魏大勳心裡過不去的結,也成了整個家庭不敢碰觸的傷疤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01

要讓孩子看到“狠心”背後的愛

其實娛樂圈很多人都提到過自己小時候被父母逼迫的經歷,比如周杰倫、朗朗,可無一例外,多年以後回首,這些人還是會感謝自己父母的“狠心”,而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那為什麼魏爸爸的“狠心”,卻讓魏大勳心生芥蒂?

我想坐在演播廳的汪蘇瀧道出了真理。

汪蘇瀧也有和魏大勳相同的經歷,小時候也因為貪玩不喜歡練琴經常被爸爸打。有一次太過分了,他便生氣地離家出走了。雖然當時對爸爸滿是“仇恨”,可後來還是原諒了爸爸,而且感謝爸爸。

因為他們之間有一次真誠的交談,把這件事聊開了,告訴了孩子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愛的本意,表達自己的歉意,孩子當然會理解父母。

因為歸根結底,孩子最渴望的還是父母的愛。

可魏爸爸卻學不會。主持人問他後來有沒有向魏大勳道歉,他搖搖頭。儘管內心承認當時自己確實有點過分,可他還是沒有辦法說出“對不起”。那一屆父親典型的倔強,讓孩子的陰影久久不能抹去。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當孩子沒有感受到愛的時候,你的一舉一動,在他眼裡,都帶有“暴力”色彩。

斯科特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

孩子需要愛的教育。做父母的可以“狠心”,因為孩子實在需要大人來逼一把,但也別忘了把“狠心”背後的那份愛,毫無保留地展示出來。

02

記仇的本質,是對愛的需要

其實魏大勳不是“記仇”,是當初缺失的那份愛讓他無法平復,他想“要”愛。

揭開“記仇”的面紗,我們往往能看到孩子對“愛”的渴望和吶喊。每一個無法忘懷的過去,都有“不愛”的標記;孩子始終無法釋懷的,是那時沒有“被愛”的恐懼。

就像《正面管教》裡,作者對孩子臨睡前總是各種折騰父母的分析:

孩子們在睡覺前折騰父母的一個原因是他們能感受到父母這是總是想擺脫他們。當他們察覺到這種擺脫時,他們的歸屬感受到了挫折。然後他們就會通過要求喝水、要上廁所,活著哭著說自己害怕來做出失望行為,引起父母注意。

孩子的心思足夠敏感和脆弱,他們能輕易感受到父母的不愛,然後用“記仇”來訴說自己的委屈。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大S和小S就曾經“恨”過自己的父親。說是恨,其實不過是對父親不愛的控訴。

在她們的成長過程中,這個父親實在是不稱職。他喜歡酗酒,甚至會賭博,往往喝得大醉回來後,對母親拳打腳踢,有時候兩姐妹會出來制止,但得到的回應也是一頓暴揍。

所以她們有足夠的理由來恨他,可是後來她們才發現,自己再強大的恨,在父親的些許示愛面前,就會立刻土崩瓦解。就像小S在節目中說得那樣:“我沒想到,他戒了酒,變正常之後,那一瞬間,我就不恨他了。”

只可惜沒過多久父親便去世了,這讓兩姐妹久久不能釋懷,甚至抱怨自己以前沒有足夠愛父親。

小S為父親寫的歌,是這樣唱的:

不敢相信曾經那麼恨你,不敢相信曾經希望你離去。曾幾何時,雲淡風輕,留下的是淡淡痛痛的回憶。我要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你我一點也不在意。

嘴上說著“恨”,其實是在“要”愛,等著被愛。

周國平有句話是這樣的:孩子的心靈比我們所認為的細膩得多,敏感得多,我們千萬不要低估。

與父母給的愛相比,那些他們造成的痛苦,實在是不值一提。而且孩子對愛還是不愛絕對敏感,這就是我們的孩子,對父母絕對忠誠的孩子。

每一份對父母的“恨”,背後都有一個“要”字。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04

有“愛”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

東野圭吾在《新參者》裡有言:即便被孩子恨,父母也要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只有父母能這麼做。

就是說,身為父母,我們有義務“逼”孩子走上正確的路。然而,在管教的過程中,我們也要竭力去避免“恨”,這就需要正確的方法。

就如同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說:在很多時候,目的是正確的,只是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因此,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1、 時刻反思自己的情緒

雖然出發點是為了教導孩子,可面對孩子的錯誤難免“著急上火”,最終陷入自己情緒的怪圈,結果演變成因為憤怒而指責,而不是為了愛而引導。

就拿困擾無數父母的世紀難題——輔導作業來說吧。常言道,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大多數時候,輔導作業的場景是:父母著急拍桌,孩子委屈大哭。

看過一個採訪視頻,記者讓孩子模仿自己父母輔導自己作業時候的樣子。孩子們一個個瞪著眼、叉著腰,恨恨地責罵著,惟妙惟肖。我想很多家長都沒有想到,此刻的自己竟如此“醜陋“。

好在這些孩子都沒有“記仇”,而是體諒這父母的用心和不容易,但還是哭著訴求:爸爸媽媽,對我好一點,我會努力的。

孩子還是受到了傷害,不是因為愛,而是父母失控的情緒。明明應該是愛的傳達和回應,又何必讓孩子受傷呢?

所以,在我們想用呵斥和責罵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反思一下,你是在憤怒嗎?為什麼憤怒?跟孩子有關係嗎?這樣對嗎?

育兒心理學家李雪在她的書中寫道:“有自我察覺的人會不斷成長變化,傷害孩子的事情會越來越少,與孩子彼此的理解和接納會越來越多。”

經常反思自己,才能看到自己情緒背後的真實原因。發現問題後及時止損,不要造成更大的傷害。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2、 將愛表達出來

記得告訴孩子:責備你只是因為你做錯了事,但並不代表我不愛你了。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裡有一句臺詞是這樣說的: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而對於孩子,父母的溫柔和愛更是重要。

網上一直流傳的一段視頻,被大家稱為與孩子交流的典範:

大致是小女孩對父親發了脾氣,父親沒有因此也被憤怒侵蝕,而是蹲在孩子身旁,和孩子交流,溫柔的語氣讓人想沉浸其中。

這位父親首先告訴女兒,我知道你很生氣,這是正常的。然後教導女兒面對這些不好的情緒要學會理解他,接受他,最後克服它。然而,父親的高明之處在於,教導完成後,面對失落的女兒,他將自己深沉的愛表達了出來:

“你仍然是被深深愛著的,仍舊是被我們照顧的,你的周圍仍舊是善意的光芒。”

只有明確自己是被無條件愛的孩子,才不會把父母的教導當成“對立的”。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3、 及時向孩子道歉

在《做家務的男人》演播廳裡,張歆藝說:那個年代的父母是不會道歉的。

確實,有很多父母擔心自己向孩子低頭道歉,是不是沒有了做父母的那份威嚴,會不會在孩子的心中“掉價”。因此,有時候哪怕知道自己錯了,也會硬著頭皮不承認,或者用另一件事搪塞過去。

這並不是明智的做法。

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裡,作者是這樣說的:父母失敗時表現出來的誠實和勇氣,將會幫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建立正確的自我觀。

你不會道歉,孩子也學不會道歉。

比如綜藝節目裡的陳小春和jasper 。當陳小春太過著急發脾氣後,面對孩子的質問,他立刻明白自己確實做錯了,立刻蹲下來向孩子道歉。

父親的道歉,讓孩子明白,在這件事上,自己確實沒有做錯,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這是建立是非觀的第一步。

錯了就是錯了,企圖用給孩子買玩具或者對孩子更好來掩蓋的話,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且開始懷疑父母。

魏大勳聊童年陰影,父親拒絕回應:孩子記仇的背後,是對愛的需要

成為一個好家長,其實並不容易。我們一步步摸索,一點點改變,有時候還會用自己小時候的經歷來判斷孩子的想法,只想讓自己的孩子能更快樂。

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教育方法,都請記住這些理論背後的本源,是“愛”。


作者簡介:包子,手寫情感、育兒,望有一天筆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