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归来:农村也需要好环境,农民也喜欢好产品

白河县构朳镇东坡村的东坡赶集,举行的已经是第二届了。在别人可能司空见惯,在我却依然饶有兴味。我感觉,和村民在集市交谈,与乡村能人大户乃至新型农产品开发加工企业面对面交流,哪怕只是很表面很肤浅问一问看一看,依然是对乡村中国脉搏的一种触碰。未必准确,终究鲜活。

赶集归来:农村也需要好环境,农民也喜欢好产品

硫铁矿关停十余载之后,柿子树又在逐步恢复了


与那些各种包装完备的农产品相比,纪红安自己酿造的柿子酒五升一塑料桶摆在地上,卖酒方式甚至很传统,先尝再买。不过,这柿子酒还不是白河地道柿子酒,柿子是从秦岭那边的宝鸡运回来的。老纪的女婿是宝鸡人,那边柿子多,小小一个村随便产几十万斤。按道理就近酿酒最划算,纪红安也尝试过在那边酿酒,多次发酵试验发现,因为那里气温比白河低了,达不到成酒要求。气温高发酵快,酒就香,气温低发酵慢,时间长了还会出现异味,口感也会差很多。

白河不是也有柿子吗?

老纪说,前些年这里开采过硫铁矿,把环境污染了。柿子树是对环境对土壤变化反应最敏感的,结果大量柿子树老化、死亡,本地柿子越来越少。硫铁矿关停后,经过这些年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环境渐次好转,加上最近两年政府鼓励大家栽种,柿子树又在形成气候。但是本地柿子形成规模还有一个阶段,早先一棵树就是千把公斤的产量,每家每户至少都有一二十棵,现在柿子树还在慢慢长,柿子的量还远远达不到加工需要。

老纪对自己的酿酒技术很自信,在农村,谁家不会酿点柿子酒、秆秆酒、苞谷酒?但是敢把自己酿的酒拿出去卖、大规模酿酒去卖,那是得有些真传。100斤柿子,50度的酒纪红安自信能够酿造7公斤,一般人大多只能保证5公斤左右。

现在纪红安的酒已经摆上了集市,距离大规模生产的时候,会一年比一年近了。

赶集归来:农村也需要好环境,农民也喜欢好产品

石磨小麦,农村农产品消费市场也需要高质量产品

除了农户几乎家家会酿造的粮食酒、普通果酒,白河还有历史较长的木瓜酒,最近这些年,还增加了果醋和香醋。镇内一家生产企业老板介绍,生产的果醋卖得比香醋好。与外地同类果醋比较,他们的价格低品质更有保证。但是香醋与名牌香醋比较就没有什么性价比了。尽管材料如何特殊,你名气没有别人名气大,凭什么价格高出那么多?四年陈的香醋,按照成本算,10多元一斤不算多要,但是市场接受程度低。老板却也沉得住气,暂时销路不好,那就不着急去卖。不过,能不能想办法降低成本扩大销路?遵循市场规律尊重消费者需求始终是不二准则,与市场闹别扭与消费者闹情绪都是不值得鼓励的。

把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出去,是市场一端。为本地消费市场提供优质供给,是正在被重视的又一端。一家企业推出的产品是石磨小麦。相比一般面粉,石磨小麦追求接近传统手工的面粉加工工艺。现代加工工艺是机械加工,高速的结果是高温,面粉口感是一种;石磨小麦加工是机械带动石磨,通过控制转速按照每分钟24转的低速,模拟手推马拉的传统生产状态,面粉在低温中磨制形成,产品在集镇农村也颇有市场,虽然白河当地小麦种植面积小,对本地农产品加工没有什么直接意义,但是一方面丰富了农村市场消费品种,也展示了新时期农村需求的多元化与农村市场的自我完善能力正在提高。

集市上,食用牡丹油引人注目。这家企业流转土地3千亩主要用于牡丹和核桃种植,现在均已投产。记者曾经在毗邻县参观过一个大型牡丹园,漫山遍野种植的牡丹颇有规模,据说迟迟没有进入加工环节,不知目前状况可好?

赶集归来:农村也需要好环境,农民也喜欢好产品

东坡赶集,一个颇有意义的农产品博览会


构朳镇的东坡赶集,今年是第二届。我们出发稍晚,但是就在我们前去的路上,沿途还有一些集镇居民、沿线村民骑着摩托前往。东坡村的大广场上,满满都是人。有参观的市上部门领导建议下次放在镇上广场举办以方便周边乡镇村组参加,构朳镇党委书记张良青介绍,镇上广场最多能够容纳千人规模的活动,这次活动规模接近3千人,在构朳镇,目前只有东坡村这个广场可以摆开。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一个规格不高的营销活动,影响面似乎还不小。我们一行五人,有四位都在集市上遇到各自在白河的亲戚朋友。

作为一个观察标本,东坡赶集其实很有一些价值。其一反映了新时期新农村经济的活跃度。本次参加集市的白河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多个,且产品具有相当差异性,一些农产品还有相当科技含量,展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实力与水平。其二,东坡赶集能够聚集数千人参加,一方面有当地党委政府等各级组织的有效动员,更体现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的市场化程度,没有群众自觉自愿,群众的参与度是会大打折扣的。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党委政府的作用不仅不能减弱,还更加需要强化。但是怎样完成与市场之手的对接,更加考验各级干部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