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華縣皮影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享譽天下。皮影最早起源於西漢時期,相傳漢武帝為愛妃李夫人“弄影還魂”,影子顯人的愛情故事萌發皮影產生。民間曾廣泛流傳“漢妃抱子宮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文帝治國安天下,制樂傳入百姓家。”初期只是照影,發展過程中吸納巫儺、手影、雜耍、剪紙、小曲等藝術門類,歷經由漢到唐歲月演變而融合成戲曲。

華縣皮影戲的表演是由“前聲”“籤手”“上檔”“下檔”“後槽”五個人完成(俗稱“五人忙”)。共操持月琴、板胡、二絃、長號、嗩吶、大鼓、小鼓、扁鼓、大鑼、小鑼、大小鑔子(扇子)、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種樂器,所產生的音樂效果如同二十多人組成的樂團。生、旦、淨、醜均由前聲一人演唱,同時,前聲還要操持月琴等五種樂器。幕布上的所有皮影表演都由籤手一人所為。他能使原本造型各異、情態神韻各有千秋的影人活靈活現,而且能表演出很多高難動作。如武戲裡的橫刀立馬,馬上擒賊,隔、擋、戳、挑,對打廝殺,刀起頭落,還有那龍虎的翻騰跳躍、鬼怪的騰雲駕霧,呼風喚雨,變換異身,脫袍穿衣,都能表演的生動逼真。而小旦亭亭玉立的身段,婀娜輕盈的風姿,還有善感多思、羞澀文靜、歡欣喜悅、悲傷抽泣、謹言慎行、縱情怒罵等情狀,甚至打盹酣睡、揮筆彈墨的細小動作,都能表演的細緻入微。其他戲劇中能夠做到的表演技巧,皮影戲都能實現。如騎馬、坐船、乘轎,在大戲中只能用鞭、槳、幡所代替,而皮影戲裡車、馬、船、轎都有。尤其像神話劇裡的“鋼鋸活人”“倒下油鍋”“開膛剖腹”等情景,更是血淋淋活靈活現,讓觀眾驚心動魄,其他劇種望塵莫及。正如古人所讚美的“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華縣皮影戲的音樂叫作“碗碗腔”,它誕生於唐開元年間,由一位華州籍和尚在陝西終南山創作出來。宋代《百寶總珍》中有記載:“五尺素縑道喜憂,引得帝王宮中留。楊妃啖荔耳添味,拽弦擊碗品華州”。這是中國最早的影戲音樂形式。碗碗腔悠揚細膩、委婉動聽,藝術魅力十分驚人,聽後使人蕩氣迴腸。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懷仁堂觀看碗碗腔劇《金碗釵》,其中一段“九道彎”的音樂使他非常感動,在接見演員時問:“你們唱的什麼腔調,如此好聽?”演員們回答說:“是我們當地的碗碗腔,來自華山腳下的二華(華縣、華陰)一帶。”周總理立刻說:“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和發源之地嘛,何不把它稱作華劇?”此後曾經一段時間,陝西把碗碗腔改名“華劇”。至今互聯網上有文章稱:“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作華劇,意為來自華州的皮影戲”。

說起皮影戲,不能不提起清代著名戲曲藝術家李芳桂。他的先祖是華縣下廟大漲村人,本人出生於渭南藺店鄉十三村。由於群眾對他的愛戴,死後不再呼其名而以其出生地名相稱。李芳桂科場失利,從此愛上了皮影。用十年時間為碗碗腔皮影戲創作劇本,先後寫出了八部本戲,二部摺子戲,民間習慣稱之為“十大本”。八部本戲是:《春秋配》《白玉鈿》《香蓮佩》《紫霞宮》《如意簪》《玉燕紋》《萬福蓮》《火焰駒》,兩部摺子戲是:《四岔捎書》和《玄玄鋤谷》。所有這些劇目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傳世之作,二百年來盛演不衰。其中《白玉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秦腔正宗李正敏常演的名劇,五十年代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以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臺,受到觀眾歡迎。《萬福蓮》先由陝西著名戲劇作家魚訊、黃俊耀改編為《女巡按》在西安演出,戲劇大師田漢觀看後改為京劇《謝瑤環》,聲名大振。《火焰駒》拍成秦腔藝術片,在全國上映,影響久遠。

華縣皮影戲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重修華縣縣誌稿》記述道“……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民間極盛時多至48家,著名的班社有“吉慶班”“景隆班”“祥盛班”“德勝班”“仁義班”等。1913年,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華縣鹹林中學白瑞生、顧熠山等人創建了“強聒社”影戲班,設計製作新影偶,自編自演《金蓮痛》《珍妃淚》《鴉片戰》等現代戲,為廣大民眾義演。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省民政廳協助下,以華縣城關鎮劉雲峰為發起人,成立了“西安試辦光明皮影社”,在西安演出達七年之久。“文革”期間,中國皮影在其他地方已被視為“四舊”,銷聲匿跡,但在華縣這塊土地上卻能應時而變,演出了《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現代皮影戲,並一改只有男演員的傳統,增加了女演員,使這一民族藝術薪火相傳,延續至今。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華縣皮影戲應邀前往德、日、法、英、美、俄、吉、伊等20多個國家和港、臺等地區,演出達70多場次。1987年9月,華縣皮影在“全國部分省市皮影唐山邀請賽”中一舉獲得二等獎,引起全國文藝界及研究者的關注。1988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團”赴華縣考察回京後,連續兩次邀請華縣皮影赴京演出,譽滿京華。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期間,華縣皮影在奧運村搭臺演出,2010年5月又應邀參加上海世博會,在滬演出兩月有餘。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專員觀看了由著名藝人潘京樂演唱的皮影戲,激動得一夜都沒有睡好,第二天一早拉住潘京樂動情地說,這麼美妙的碗碗腔音樂在腦海裡一直迴盪不休,怎麼也想不明白,在中國竟然會有如此動聽的戲曲音樂。黎巴嫩地方政府官員專程來到華縣,在皮影文化生態園欣賞了碗碗腔皮影戲和老腔表演後,一個個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叫好。張藝謀導演在拍攝《秋菊打官司》前,專門採訪華縣碗碗腔音樂,並以此作為貫穿影片全過程的主題音樂。

華縣皮影的雕鏤藝術,在當今國內外稱得上是一流的。製作影人要對牛皮進行刮、磨、刻、染、燙、綴等20多種工序進程,人物造型與華州民間的剪紙藝術都是以影像作為基本造型依據,和漢代畫像石藝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及特徵。華縣皮影藝人一代代傳承著從上古社會以來約定俗成的既定格式、造型素材與地域風格,從開始製作演出需要的影人、道具,發展為皮影美術工藝品進入市場,形成皮影文化產業鏈。特別像汪天穩、汪天喜、薛宏權、趙百平、張華洲等具有代表性的華縣皮影雕刻藝人,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運用洗練的輪廓造型,誇張的紋樣裝飾,雕鏤刻工精巧縝密,色彩明快醒目,生動地表達了劇中不同人物的相貌、身份、性格和衣著,加上表演者的扦頭工夫,這些本來硬邦邦的牛皮影像竟然栩栩如生,令人著迷。華縣皮影的確美不勝收,正如皮影研究學者所概括的“外形輪廓的整體美包含了內部裝飾的古典美;平面構圖的一體美中包含了多姿多彩的展開美;程式化造型的語彙美中包含了具體物象的個性美”。

不看影戲,不知禮儀。皮影戲伴隨著祖祖輩輩的先人們,度過了許多歡樂的時光。這門延續了千百年的藝術形式,一直都在傳播中華歷史文化和禮儀道德觀念,對普通的老百姓已經或將繼續產生極其重要的教育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人們期待著皮影戲的華麗轉身,表演形式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努力取得藝術創新和進一步繁榮發展。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