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拳之“圈”

翻拳之“圈”

在翻拳的技法中,“圈錘”是一個經典而獨到的拳法,顧名思義是從外往裡打的拳法,通常和戳腳的“頂場”上下組合使用,故名“頂場圈錘”,演練起來上面圈錘,下面搓踢,勁力渾厚,氣勢非凡。

翻拳是近身短打類的拳種,在上下、左右、前後和裡外的拳法變化中密集多變,迅猛強悍,常常是一鼓作氣,勢如破竹,毫無遮攔,有“翻拳不回頭”之說,即一旦出拳即是猛攻硬打,從不回頭,體現瞭如同軍旅武藝的“不招不架”。

而“圈錘”則是如同拳擊之“擺拳”,從外往裡直貫而進,利用腰胯擰轉的力量來催動“圈”的威力與氣勢,尤其是左右手的瞬間“相合”,目的是形成了一個密封的“圈”,我想這應該是“圈”的另一重含義。

那麼,在劈掛中所有從外向裡的手法,卻並沒有用“圈”來命名,亦是更有一層文化意味,諸如從外往裡的手法叫“招風手”,從裡往外的叫“鐵掃帚”。值得注意是在劈掛的體系中有一個獨特的腿法稱之為“圈腿”,有裡外之分。從外往裡叫“外圈腿”,從裡往外則是叫“內圈腿”,根據老先生的講解,這種腿法的用處主要還是為了配合橫向的發力,使得在“上下相合”中橫向發力更為充沛,至於腿法之實戰則不是十分突出,遠不如戳腳的那幾下凌厲多變和實用霸蠻。

翻拳之“圈”

獨流通臂拳對於這樣的拳法則不叫“圈”,而是有一個十分形象而生動甚至帶有幾分地方土話的命名,叫“拽”,老先生說這個命名並不是特別精確,按照河北當地的方言,應該是“揣”,即當地人說“揣你兩下”,和《水滸傳》裡“當胸揣兩拳”應該是一回事。但通臂拳中的“拽”變化比翻拳的“圈”要豐富,有上中下之分,而且不是單獨使用,通常是和“橫”組合在一起,即“拽橫”,亦有“劈拽”、“掖拽”、“崩拽”、“挑拽”、“炮拽”等。而翻拳的“圈”則是相對獨立,或和翻拳的“直拳”、“沖天炮”組合使用。

翻拳體系中的“十八圈攔刀”,也叫“十八攔刀”,第一刀即是“圈刀”,我想一定是突出了“圈”這一技法在刀法中的地位。和“圈錘”一樣,“圈刀”亦是從外向裡的刀法,尤為精妙的是在“圈”上有了迅疾突變的刃背轉換。

而在老先生傳授的苗刀“二路”中,亦有“圈攔”和“削攔”之刀法。

“圈攔”則是和“十八攔刀”中的“圈刀”相近,從外往裡,亦是有刃背的驟然變化,而“削攔”則是融合了苗刀的“削”和獨流通臂拳的“攔”,一裡一外,縱橫倏忽。

老先生說,當年在滄州郭長生先生給郝鳴九先生演練苗刀,郝先生見到“抱手連環”,大為驚歎,連聲叫好,說“我的十八攔刀裡有這一下子,沒有想到你的苗刀裡也有,而且這麼長的刀,做的這麼好!”郝先生說他兩個晚上都沒有睡好,都在想這一刀法,後來郭先生跟郝先生學習了“十八攔刀”,把“圈攔”放到自己的苗刀裡,加上通臂拳的步子,威力和氣勢更足。

“圈錘”是翻拳的經典拳法,老先生說當年他見馬穎達先生演練這一拳勢,勁力飽滿,剛健渾厚,恩師張克儉先生演練時亦是極富震撼力,尤其是下面的“頂場”,顯示了他深厚的戳腳功力,每每練習,眼前總是浮現恩師之風範,之音容,之揮灑。

吳老在表述槍法時,強調“工於一圈”,更在槍法之“六合”中,把“圈槍”放在了首位,所謂“先有圈槍為母”,亦是槍法之“圈”,可謂是“虛實相間”中的“妙不可言”,亦是武藝之魅力所在。

翻拳之“圈”

�95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