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生活中出現這3種跡象,暗示著你的人生正在走下坡路。這三種狀態,一開始都挺美好,也很舒服,甚至自我感覺良好,但其實】是會讓一個人慢慢廢掉。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第一種,悠閒度日,無所事事。

有人說:想要看一個人是否優秀,那就看他閒下來做什麼。這世上有人利用坐車和排隊的間隙讀書、思考、寫作,也有人終日無所事事、虛度光陰。

沒錯,時間看得見。把時間花在什麼上,就得到什麼。而無所事事,虛度光陰,得到的只能是無聊空虛。最近我深有體會。

最近一個月我都在修養身體,幾乎沒有工作。一開始挺開心的,終於可以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吃吃喝喝睡睡了。因為要經常躺著沒法做事,才過了十來天,就覺得無聊、沒勁。為了不無聊,就玩手機,經常就是躺床上一刷就是一上午或一整天,結果內心更加空虛焦慮了。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無所事事。

那種渾渾噩噩、無所事事的感受,真是太糟糕了。後來我發現,哪怕我每天只抽出半小時,去看一本有用的書,或者做個手工,才能稍微對抗這種無所事事、沉迷網絡帶來的不真實感、無意義感。因為至少,今天我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

我想,應該不只是我一個人有這種感受。

儘管家人說,我是勞碌命,閒不住。我也知道,自己是一個成就動機的人,有行動、有做事、有輸出,才會有成就感,那種完成一件事情後的愉悅感,比刷手機、打遊戲帶來的快感更高級,更持久,也更真實。

為了某個目標熬夜工作或過於奔波過的人,想必都懂得那種身體的疲憊並不會讓人感到沮喪或失落。真正能讓人感到跌落谷底的是焦慮、挫敗,是無所事事和空虛。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第二種,光聽不做,止步於知道。

《奇葩說》第六季導師李誕在接受採訪時,主持人讓他對現在的年輕人提點建議。他說認提也沒有用,沒有人會聽,該走的路還得走,該犯得錯還得犯。但是當主持人問他,有沒有人給他的建議,讓他覺得很受用的時候。

李誕說,有很多。之所以有用,是因為我把他們都付諸在了行動,所以光聽是沒用的,還得做。你把你爸媽朋友圈發的雞湯文章,照著做下來十條,你都會獲得一個很不錯的人生。真的,關鍵是還得做。

悟空問答上有個問題:每天下班後看書,這樣堅持兩三年會怎麼樣?答案是你可能會變得和以前不一樣,會變得更好。也有可能什麼也不會發生。

如果你只是看書,卻不把看來的東西用起來,指導和修正的行動,那麼堅持兩三年,你和你的生活依然還是老樣子。你只是知道了很多道理,然後什麼都不會改變。

的確,沒有人會因為聽過許多道理,就活得很好的。只聽不做,只看不做,光想不做,還不如不要浪費時間去聽、去看、去想。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第三種,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

不是沒事做,也不是不想做,而是忙到沒有自己的時間。這樣的人已經很努力了吧,又怎麼會廢掉呢?

樊登老師在講某本說的時候,講過一個故事,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家醫院的病房通常是約的滿滿的,但這樣的結果就是,當有急診的時候,醫院只能把一些手術計劃拖延,久而久之,醫務人員常常不得不在深夜兩點還在手術檯上工作,而且大部分人都需要大量加班才能完成工作,這就導致大部分人都在一種低效且又高壓的狀態下工作,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於是,醫院外聘了一個顧問,他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方法,就是空出一個手術室來應付急診病人。但這個建議一開始遭到了醫院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醫生已經很忙了,要空出一個手術室,這相當於放棄了寶貴的資源閒置不用。

但事實上,這個方法真的奏效了,有了一個空閒的手術室後,醫務人員能更有效地處理一些緊急病例,不用重新計劃和排期,而且他們工作時間也少了,手術效率也提高了,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

這其實是個隱喻。它告訴我們,有時候讓自己閒一點,其實並沒有想象的那麼壞,甚至會收穫意想不到的好處。

如果一個人整天忙忙碌碌,像個陀螺一樣不停轉,都沒有時間用來思考和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是很可怕的。很多人陷入“窮忙”狀態,越忙越窮,往往也和這個有關。

忙碌的同時,要讓自己有時間閒下來,去思考和反省,去做些看似沒意義卻更具挑戰性的事,對人生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

廢掉一個人的最快的方式,不外乎這3種,你經歷過哪一種?

人生短暫,不過3萬多天。而人生,正是由這一天天組成,浪費一天就少一天。人的一生,是做一個情緒飽滿、思想活躍、踏實行動,努力追趕光的人,還是做一個安於現狀、思想頹廢、得過且過的人?無論你怎麼選擇,你都是對的。因為預言自證。

我想,我們都希望是前者。

作者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職場二寶媽,成長學習博主、頭條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寫走心的成長感悟、實用的職場分享、高效的寫作技巧,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