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许多人都有一个单纯的梦想,想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什么是喜欢的生活?大概就是把自己的爱好修炼成了自己的“生存技能”吧。Z时代的那波年轻群体迎面袭来,一度压力倍增。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在炒币与炒鞋的夹缝中生存真的太“南了”,好像00后快要轻而易举的实现那触不可及而又美好的梦想了,比如“球鞋一面墙,堪比一套房”,“我18岁,炒鞋月入百万”,“炒币不如炒鞋,4天纯赚30万”......

这是一群“猪”遇到风口了吗?最贵的鞋居然炒到了1.4亿元,简直惊呆。不过不少人会好奇,真的有人会去买吗??果然广大网民还是机智的,纷纷表示是贫穷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力和想象力。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炒鞋的狂热在2019年远远超过大众的想象,央视财经评论分析到:炒房为何越炒越“邪”?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郭丽岩认为,是炒鞋平台助推了价格暴涨暴跌,一些网红平台助推了这种虚拟交易的泛滥。

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认为,炒鞋或者炒其他标的物,谁都可能成为击鼓传花的接盘侠。

那这已经存在的现实是一个偶然吗?到底炒鞋能赚钱吗?到底是哪些人在炒?他们是怎么炒的?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来细细探究一下。

背后有一双双“看得见的手”

目前,一些“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证券化的特征。“炒鞋”行业背后甚至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

包括毒、Nice、斗牛、当客(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10余个国内“炒鞋”平台,成为炒鞋者们的目光聚焦所在。可以说,这些平台就是那一双双“看得见的手”,暗流中隐隐助长了炒作热潮。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譬如,最为火爆的“毒”,尤其得到一些球鞋狂热者的疯狂追捧,堪称炒鞋的“龙头”平台。这个国内最大的球鞋转卖平台,通过C2B2C的模式,作为中间鉴定方和平台方,将买卖双方精准对接。具体来说,流程是这样的:买家拍下球鞋后,卖方需要自己发货到毒,经过鉴定后,再由毒寄送给买家。

据36氪报道,2018年中旬毒每月GMV已经接近2亿元,预计2018年全年可达20亿元,2019年达到60-70亿元。

在如此炒作热潮下,央行上海分行在10月份下发了《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根据《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内容,提示炒作风险大概有三个,分别为:“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操作黑箱化,平台或个人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鞋是怎么“炒'的?

炒鞋是如何一步一步火起来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炒鞋的整套“产业链”。

从炒作手法上,目前市场上备受关注的主要有NIKE(耐克(NKE.US))、ADIDAS(阿迪达斯)和AIR JORDAN(AJ,耐克旗下品牌)三大球鞋品牌,有平台就此根据上述品牌球鞋24小时的交易额,编制了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并加入了涨跌幅、K线图和“云炒鞋”,其页面布局十分类似传统股票交易所。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炒鞋三大指数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市场的成交额。由此可见,“炒鞋”已成一定规模,并衍生出金融属性,堪比炒股。

另外,最近火热的区块链也早被引入在该行业的实际运用中。比如,欲达到潮牌和币圈的融合——全球首家可“炒鞋”的交易所——55交易所。

据了解,55交易所推出的“潮牌通证”,是全球首个实物资产通证,即运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将市场溢价极高的潮牌通证化。ATO则是开发的特有销售协议。通过购买“潮牌通证”,用户可选择购买潮牌的一部分、可选择交易获利,也可选择兑换实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既然“炒鞋”已经出现明显的“风口”,一些金融领域的“先知”肯定是要参与这场资本游戏的。欠款千万跑路的成都球鞋圈“刘饼干”在接受红星新闻专访“千万不要像我一样拿自己的青春去赌博"中提到鞋圈虽然像赌博,但里面有稳赚不赔的庄家,除了平台有稳定的每单手续费利润,金融机构还可以为鞋贩子提供丰厚资金,创造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从中收取利息。

他说到:“金融机构的参与,会把我们的起始资金变得更大,比如他们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让你用一万元买到10双鞋子,无形中产生5倍杠杆,他们只收取手续费和利息,这5倍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是我们自己承担的。”

除了大资本和金融机构,还有很多外来资金加入,比如刘饼干的债主中就包含了房地产商、餐饮老板等,他们会拿一部分资金出来炒鞋。正是这些无形杠杆的存在和外来资金的涌入,使球鞋的交易量越来越大,营造出一种虚假繁荣的景象。他还表示“以前我们能大概判断鞋圈是真繁荣还是假繁荣,但现在连我们鞋商自己都无法判断这个鞋子是好是坏,市场是否健康了。”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最接近钱的地方最需要阳光,就算周中每天都是晴空万里,但周末真的可能会始料不及。炒鞋界的“庞氏骗局”最典型的也就是刘饼干事件了,但不止于此,让人意外的是,只要在网上随便搜一下,就会发现鞋圈的多方跑路现象十分严重。有直接的供货商跑路了,有人气火爆的平台跑路了,还有之前看好鞋圈的资金纷纷撤资,一系列就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了,再难恢复。

刘饼干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背后一系列的暗箱操作:

“举个例子,我手里有1000万,球鞋的单价很高,我不可能去操控所有鞋子,但我可以去操控某一款。某款鞋市场单价是2000元,我把它全部买入,将价格抬升至3000元再销售。我可以把这批鞋子瞬间全部买空,之后再以4000元的价格上架。如此反复操作,营造出一种这款鞋很好卖的假象,在这款鞋子被抬到1万元的过程,很多同行和消费者看到这个鞋子的利润空间和涨幅空间很大,会陆续跟进购买这个款。最后,我通过2000元购买的鞋,慢慢就会被其他人陆续接盘,整个过程我只需付出平台手续费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炒鞋热?

“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总是好的”,总有人这样说。那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去买鞋吗?需求已经这么大了吗?到底是真的需要鞋穿还是只是为了“炒”而“炒”?

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三个方面:

1.投资与投机判断不清晰。

鞋子本是拿来穿的,可是现在越看越不像只是穿那么简单。证券时报则把鞋子的价值拿出来做了分析: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基础和承担者,而固定股息和分红则是投资价值的物质基础和承担者。按巴菲特的说法,炒作的鞋子就是只“不会下蛋的母鸡”,不具备投资价值。当然,如果从投机角度来看,标的只要能够产生市场价差就可以投了,因此,鞋子是具有投机价值的。因为并不具有固定股息和红利等价值基础,买入鞋子的目的就是为了高价卖出,没有人会愿意长期持有,即便有也是为了更高的价格预期。”其实在炒鞋这个论题上看,大家都是持有投机这一观点的,认为泡沫终将是泡沫。

2.太过年轻不一定是好事。有业内人士表示,“炒鞋”行为实际上是将币圈的浮躁、割韭菜之风引入心智尚未成熟、缺乏金融风控意识的95、00后群体之中,把鞋圈当成“韭菜园”。大家太相信类似炒鞋暴富、比特币暴富的新闻使得“炒鞋”者过高地估计了“炒鞋”致富的概率,可是“欲速则不达”是有它本身的道理的。

说到这里,在这波风气中,媒体的资讯炒热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大环境的躁动下和对事物规律本质不了解的年轻群体中,会形成这个“风口”就相对比较容易理解了。最主要的,别忘了还有一波观望者,这波想深入市场蹭“风口”却又能轻易退出的老江湖,成为了助推者。

3.人性的弱点。不论是贪婪、无休止的欲望,还是想赚钱的投机心理,其实都是每个人天性里所具有的特点,可是很多事情与规律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这也是金融市场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炒鞋”带给人们的是未知的神秘感、不确定的投机,还渗透着贪婪欲望的暴富幻觉。这里面有所谓的短期赢家,但是存在不存在长期的赢家,答案未可知。

4.亚文化、边缘文化的趋势使然。文化的发展是这一背后不可忽视的因素,边缘文化的发展慢慢在和主流文化有了区分甚至产生了冲突,比如球鞋届里响当当的展览——Vrigil Abloh的个人展览“FIGURES OF SPEECH”,身为Off-white的主理人和侃爷曾经的“御用造型师”,个人展览中琳琅满目的球鞋,球迷们大饱眼福之外增加了对这一文化形成的影响,典型的边缘文化型的风格代表还有VANS等,这种独特的圈层文化的推动者必然也会创造某种看起来不可能的“文化“。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5.Z世代的群体特征。要说Z世代是怎样的一群人,标签也是很多了,根据第一财经数据的《Z世代圈层消费大报告》显示,中国的Z世代人群(16-24岁)约1.49亿,每月可支配收入高达3501元。Z世代的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同比增速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在这个特殊的群体时代里,粉丝经济盛行,情绪营销使得消费呈爆炸式增长,Z世代圈层的“炼金术”则是小众圈层、IP跨界、文化出圈、内容共创。这一高度自治性,以及更高流动性的“游牧”族群,营销上做到了在虚拟与现实、熟悉与陌生间的无缝切换。因此,“炒鞋”现象从某种程度上看是具有时代属性和特色的。

市场终究要回归理性的,国家央行上海分行只是个提醒,相信大家也越来越能看清炒鞋的本质和套路。很多人呼吁“鞋穿不炒”,希望之后的鞋圈产业链能发展得更生态、更健康。小编我还是踏踏实实做着点滴积累式的财富增长梦想吧。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95后靠“这招”月入百万,有这等好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