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储户减少,存款减少,钱哪去了?

浴火重生71258033


经济低迷时期,越来越多的人都觉得钱不够用,连银行有时也觉得不够用,于是管理部门经常采用“降准”、“降息”等措施来放钱……

那么钱到底去哪儿呢?不外乎如下几个原因。

经济低迷时期,收入减少

这点是影响循环的主要因素,经济的周期轮动性导致的低迷期来临,个人和企业的收入减少是关键。

正常的经济循环是个“进出平衡”的良态系统,当收入项出现问题之后,各种影响造成的问题便会陆续出现。

黑网贷、失信者等等近期社会恶疾,无不与此有相当程度的关联。

还贷款

企业贷、房贷、车贷、消费贷、经营贷、各种贷,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开始是以“可以用的钱”存在的。可是贷款必须还的呀,社会大量还贷的钱,每月进入银行之后,便成不可流通之态了。

如果银行此时也处在严格的金融监管、银根紧缩状态之下,来自还贷的钱空闲出来的贷款额度,不能重新以贷款形式等额发放出去,那么,社会可流通资金就变少了。多了一个渠道掐断了源头。这也好理解:个人、企业收入减少了,银行怎么放心贷款给你呢?——不良循环,就是这样积攒起来的。

微观上面,贷款户手里的钱还贷之后没钱了,人们手里钱少了。

宏观上面,银行将贷款收了之后不能再放或者只能放一小部分出去,社会上钱自然也少了。

生产流通领域

社会生产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经济低迷时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因为销售不畅,会持续吸收、积累大量的资金。

微观上表现为,具体企业尽管销售下滑,但是常规供应链的投入却不能断,生产之后的产品积压会增多,诸如此类都会消耗该企业的资金。尤其是第一产业,如养殖、种植业,销售不畅的时候,其资金的积压总量是非常之大、期限也会很长的。

宏观上表现为,产能过甚,就业人数减少,由此导致的格子发放减少,也加大了老百姓手中“钱少”的负担。

避险的资金属性对流通渠道的分流

财富的“二八定律”中,占20%的富人资金额度达到80%,他们的资金使用更为“理智”。当一个行业、领域出现收益不佳时,会自发朝着其他稳妥安全的渠道流动,在经济疲软时期,明显就是“轻实业、重理财”。

这种避险情绪导致的后果是,原本应该投向流通领域的钱,慢慢转移到了诸如黄金、债券、基金等领域,形成“沉淀下来”的局面,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可流通的钱变少。

其他社会化生活领域的消耗分流

社会是个持续不断运转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在消耗着资金,能产生效益的环节减少之后,循环的“流畅程度”便会受阻。

如养老、教育、公共事业……等等,此类的消耗,基本不以经济的兴衰为转移的,充其量额度上稍许萎缩一点而已,如社会来源跟不上(民众、企业收入减少必然影响财政税收),而社会化生活上的资金需求减少量又极小,那么也会一定程度形成“钱少”的局面。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是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过程,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个别的领域告诉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要配套的循环节点同步跟上,才会上升到下一个层级。

因此,当下这些“钱都去哪儿了”的局面,是社会化发展的正常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我们国家强大的调控能力,下一个繁荣时间很快会到来的!


檀纸间


中国人一向都有储蓄的传统,但是最近几年老百姓在银行的存款增速相比以前确实下降了,那么,老百姓的存款去了哪里呢?我认为可能流向了以下几个地方:

一、房贷、车贷:

可以说现在很多人都有房贷、车贷,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住户部门债务余额40.5万亿元,同比增长21.4%,较2008年增长7.1倍。其中,2008—2017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从3.0万亿元增至21.9万亿元,短短十年时间增长了7倍!

除了房贷,车贷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网上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车贷规模已从2014年的0.6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39万亿元,5年时间增长了2倍多,房贷、车贷吞噬了很多人的家庭存款!

二、教育支出增加:

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2016年总的教育经费为3.89万亿,这还没算各种培训班、兴趣班的经费支出,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教育支出为5000元左右,而到了2013年时已经上升到近2万元,现在2019年估计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更高(具体数据不详)!

三、医疗支出:

据网上统计的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6584.1亿元,2014年卫生总费用为35378.9亿元,短短十多年时间,增长了近6倍,2018年的卫生医疗支出目前没找到数据,应该会更多!

四、投资理财分流了一部分资金:

我们以银行理财为例,2013年的时候,银行理财资金余额为10.24万亿元,而到了2017年的时候,银行理财资金已达28.88万亿,5年时间增长了2倍多,随着老百姓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存款用来做投资理财了,这还没算进入股市、黄金外汇等其他领域的资金!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其实现在的人越来越了解一个道理,那就是钱不是用来存的,而是用来投资,换取相同价值物品的,所以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群,选择投资,换取食物,提前享受生活等方式增加财富的价值,而不是去存钱。

举个例子:

一个老人44年前存入银行1200元,44年后取出变为了2684.04元,其中利息1484.04元。

而当时的1200元堪称一笔“巨款”。上世纪70年代是计划经济,普通职工工资每月20多元钱。当年,好一点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当年家里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钱左右的伙食费。

但是如今呢?可能还不够一个退休工人的一个月退休金!

试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买入黄金,放到现在也价值百万了;

试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买入可口可乐的股票,放到现在市值已经超过千万了;

试想一下,44年前,如果用1200元买入一套房子,现在大概已经大富大贵了吧;

然而,44年前,如果用1200元村人银行,现在拿出来,可能只是可以买一辆电动车;

所以说,当越来越多的人明白,钱不是用来存的这个道理之后,那么银行的储户自然就减少了很多!

那么钱都去哪里了呢?其实根据近五年的调查统计,中国70%以上的资金存量还有贷款流出都基本去了房地产市场。

目前国际上房地产和金融投资比例30比70.中国房地产和金融目前比例是77比23。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大量的资金囤积在地产时差上,其实是相当不健康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们相信,这种比例一定会改变。大家去想象一下。如果改变,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

⭐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财经和投资背后的真正逻辑。谢谢您的支持,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琅琊榜首张大仙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居民储蓄增速下滑幅度较大。从2010年以前的16%下降到了2017年的7.7%,增速降至历史最低。虽然2018年的居民储蓄增速数据尚未公布,不过多数专家表示并不乐观,未来居民储蓄增速仍将维持个位数增幅。

中国人爱存钱,这是世人皆知的秘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到2005年更达到51%,高于全球平均储蓄率19.7%两倍不止。而近些年来,居民储蓄率持续下滑,引发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现在问题是,银行储户减少、存款也减少了,那这些钱都流到哪里去了呢?首先,,居民储蓄的下滑,是因为居民收入增速放缓。过去我国经济呈现两位数增长,居民收入也同步大幅提升。而现在GDP增速只达到6.4%,那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就会下降,收入增速放缓了,存款减少了,这也是很正常的。

同时,现在90后年轻人与其父辈习惯节约存钱不同,每个月拿来的工资,基本上都消费掉了,有的人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在这些年轻人看来,人生苦短,应该及时享乐。而且90后这一代年轻人也越来越不爱存钱,即使有点结余的资金,都放在余额宝里面了。

再者,现在居民存钱的越来越少了,一些中年人喜欢买互金理财产品,甚至现在连一些老年人要把银行存款提出来,购买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来对抗通胀。现在虽然P2P理财在经过几次暴雷之后,参与的人减少了,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很少有违约现象发生,而且收益率也在4-5%之间,所以银行理财产品越来越成为中老年人青睐。

再次,货币基金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规模不断走高,成为居民投资的热门选择。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底货币基金资产规模仍为7.1万亿元,到2018年8月其规模已达8.4万亿元,8个月增长18.31%。本来货币基金里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银行存款,现在都转到货币基金里。银行存款增速肯定是大幅放缓。

最后,高房价也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增速大幅放缓。自2015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额同比持续处于两位数的高增状态,同期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也开始出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近年来居民家庭把存在银行里储蓄拿出来付了房贷首付,然后再每个月归还房款,已经没有太多的钱再去存银行了。所以,居民购房除了推高中国社会的负债水平,也是降低储蓄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么,居民存款的大量流失,会带来什么不良后果呢?对此,我们认为有二个:一是,本来较高的居民储蓄率可以为居民提供应对突发事件的缓冲空间和较强的安全边际。而居民储蓄快速减少,居民负债水平骤然上升,这样会加大整个社会的债务的偿还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3年至2017年,家庭债务占GDP比重由33%升至49%。2018年超过50%以上已没有悬念。

另一方面,居民储蓄减少,会加大银行的融资成本,目前各种理财产品融资成本至少高出存款2%以上,而这些高出来的成本都要转嫁到实体经济之上。如今的实体经济又主要靠间接融资(银行贷款)获得资金,这会增加实体经济的负担。

虽然,居民存款增速在快速下滑,不过也并非没有一点利好消息,监管部门近期一直声称,银行理财产品要打破刚兑,到2020年就要实行不保本不保息,这样有可能使一部分厌恶风险的理财资金再回流到储蓄存款中来。未来投资者的收益高低应与风险挂钩,投资高风险的获取高收益,而投资低风险的则,则获取低收益。厌恶风险的资金可以有部分回流到银行储蓄中来。


不执著财经


银行储户减少是必然的,银行作为最早的金融机构,一成不变,是要受到其他兴起的机构抢客户的。

马云就曾经说过如果银行不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事实证明马云确实也会在这么干的,余额宝的用户占了年轻人很大的市场

开通余额宝不需要费用,也不收年费,钱存余额宝上利息还比银行要高,转账也非常方便,和支付宝绑定就行,余额宝被盗还能先理赔,服务态度都比银行好的多。而且还安全,很少有出现余额宝的负面新闻。银行的负面新闻倒是不少,什么钱刚存进去就不见了,被客户经理挪用亏空了拿不回来了,储户存了几十年最后本金都没了,各类负面新闻不断。

现在去外面消费基本都是用支付宝和微信扫码支付,很少有人用银行卡来支付了,这也是时代的改变。

银行霸权主义比较强,去银行办业务都是要排队,人也比较多,设置的VIP室只能对存款大的客户开放,小客户只能去排队处理,时间也非常长,往往办一个业务要等上半天,很多人都不愿去银行,还不如将钱存在支付宝和微信上,方便取出,利息也可观。

银行储户减少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年轻人的消费观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负债率比较高,尤其是90后的信用卡透支严重,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常常刷爆信用卡,然后办理很多信用卡互相补缺口

本身就是负债了,哪里还有钱去存银行呢

就算不负债的也有各种的压力,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医疗,出行等等的各种费用的支出,大部分人是要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计的,而工资的收入固定,现在的货币在贬值,同样的工资能买到的产品在变少了。

所以人们手里没有多少闲钱了,也就没有银行存款了

现在的金融投资也盛行,股票,期货,黄金等等的理财产品很多,大量的资金涌入了资本市场,在这里面博弈比利息要高的多

曾经的垄断行业,在未来肯定还是要被后起力量分一杯羹的


灵和睿


首先,纠正题主一点,银行储户并没有减少。

1、这不是信口说的,比如工商银行2017年的年报显示,其个人客户数量为5.67亿,而2018年的年报则显示,工行的个人客户数量变为6.07亿,一年净增4000万人,考虑到存款和贷款的相对稳定和平衡关系,足以说明工行的储户数量并没有减少。

2、再选一家小银行,比如江阴农商行。2018年的储户数量和存款总额相比2017年也是增加的。

3、再选一家西部地区银行,贵阳银行。下图是他们客户存款的情况,大家可以看到其对私客户存款无论是活期还是定期都是大幅增加的,如果说银行储户数量还大幅减少的话,是很难取得这样的成绩的。

4、最后再看全国的总数。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2018年12月末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177.5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13.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2万亿元,全国人均存款5万+,尤其是2018年存钱的人明显又变多了。

其次,2018年为何存钱的人变多了?

余额宝的横空出世,的确让马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银行,人们的理财意识逐渐被唤醒,理财成了全民共识,存款是穷人补贴富人的观点也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后来P2P又开始野蛮生长,加上这些年物价尤其是房价涨得实在太猛了,钱放在银行里就在不断贬值。。。。

在以上这样的大背景之下,银行开始存款大搬家了,尤其是2014-2017年,的确有存款不断减少的趋势和迹象,但是2018年情况又不一样了。一方面是国家加大了金融去杠杆的力度,无论是股市、还是P2P,还是一般的理财产品,收益都不是很好,加上房住不炒,很多城市房价也开始有了调整的迹象,P2P不断暴雷的背景之下,存款开始回流了,最关键的是大家发现余额宝的利息好像也没之前那么搞了,而且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条件....

再次,未来,财富的配置会越来越多元化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中国人的投资理念也会越来越国际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最终也毕竟会和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中国资本未来走向世界,到处收割的局面未尝不会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存款占国民财富比例也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所以啊,钱并没有变少,钱也没有走,它们只是换了另外的存在方式而已。


遁逃者


楼主您好,银行储户减少存款减少钱都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银行储户减少存款减少,并不意味着这个钱从人间蒸发了,其实更多的钱大家都用于投资理财或者是流入到了一些二级的股票市场当中去了。

也很少有人把钱存在银行当中,把钱存在银行当中所面临的结果,就是得到的利息普遍是比较偏低的,甚至来讲它是跑不赢,通过膨胀的这个增长的,所以说把钱存在银行当中,它是一个贬值的状态,所以说这样一来更多的人不愿意把自己多余的一些财富存在银行当中。

尤其是一些活期储蓄,因为活期储蓄意味着它的收益率便是比较偏低的,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物价不断的增长,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增长,如果说你把钱仅仅只是存在银行以活期利率来计算的话,那么实际上若干年以后他是一个贬值的状态,所以更多的人他不愿意去存一些活期或者是定期储蓄,他更多的人可能是去一些购买理财产品,这样的话获得收益和回报,相应的也会高一些.


懂社保


储户有没有减少这个不得而知,毕竟没有一个官方的统计数,但是从银行每年不断新增发的银行卡数量来说,储户应该是没有减少的。

存款呢?按照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最近四年(2015-2018)来我国商业银行中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分别为54.61万亿、59.77万亿、64.37万亿及72.44万亿,所以居民的储蓄存款并没有减少,还在一直不断的增长,只不过是增长速度略有下降而已。

钱去哪里了?

储户的钱,之所以会持续增长,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货币的超发,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我国的目前的货币供应量M2已经远远超过我国的GDP绝对额,达到到了一倍以上的水平,如果从超发的货币方面来考虑,居民的储蓄存款其实并没有增多,反而是有所减少,毕竟增长的幅度赶不上M2增发的幅度。那么钱去哪里了?

其实民众手中的钱,主要就是由私转公,目前几大支出为:住房、教育以及医疗,住房把储户的钱掏给了开发商,一个房贷锁定了储户与银行20年以上的关系;教育把储户的钱掏给了学校以及培训机构;医疗把储户的钱掏给了各类公私立医院,所以储户的钱并非无缘无故消失了,而是从个人的账户里,转移到企业的对公账户里去了。

其实居民总储蓄存款一直在增加,我认为更关键的还是在先富的一批人,广大的底层人士,算上车贷、房贷、家庭开支,大部分基本上属于月光一族,甚至入不敷出,哪还有钱存在银行,裤兜比脸干净的事情都常常有发生,哪还有储蓄可说。


鲤行者


随着支付宝微信的便捷使用,越来越少的人会直接把钱存在银行储户里了,银行卡甚至成为了很多人取现的中转站,特别是在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交易多是使用二维码扫码进行的,资金也都在微信和支付宝中流转,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银行出储户自然就减少了,那么钱呢?自然是都到支付宝和微信合作的银行账户里去了!


实盘股巢


我作为银行从业者看到的情况是银行存款每年都在增加,只不过增速放缓了,并没有题主说的存款减少那么严重。

从上述央行公布的近十年存款数值来看也大体符合我的看法。下面我们就从这张图来简单分析一下,银行存款变化的原因。

2010年-2014年,存款增速大体稳定,符合银行的特点,老百姓每年的收入都大部分存入了银行。

2014-2015年,存款明显放缓。那是因为余额宝等一些活期理财横空出世。银行的活期存款几乎没有收益,定期存款又不能在保证利息的前提下随时支取。余额宝等活期理财产品的出现打响了与银行争夺客户的第一枪。

2015年-2016年,银行存款增速有小幅度的提升。我觉得它的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于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坚定了存款客户的信心,也吸引了一大批风险厌恶型的客户。

2016年-2017年,存款增速再次放缓,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 全国房市的不断增长。2016年前后,有些城市的房价甚至出现了一天一价的局面。老百姓都把钱取出来买房了,自然会造成存款的下降。

  2. p2p理财作为挑战银行的第二梯队也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p2p最开始是在行使银行的职能,作为信用中介的存在。收益那么高,如果平台运作妥当也不会出问题,老百姓都在p2p暴雷以前把钱从银行取出放在了p2p平台中。

2018年前后,存款开始大规模提速,似乎市面上的钱开始往银行涌。我推测主要有三个原因:

  1. 2018年存款提速主要是因为资管新规出台,市场上各种暴雷事件频发。银行成为了投资者的避险场所,投资者又重新将资金撤回到银行体系以内。

  2. 股市不景气,贸易战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投资者没有太多好的投资工具。银行存款收益虽然低,但好在保险。这也为2019年开春股市转牛,银行存款减少,埋下了伏笔。

  3. 银行在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以后,也痛定思痛,开始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完善自身存款产品。存款产品体验的提升也吸引了不少存款客户回流。余额宝的活期理财在银行成了基础标配理财。想要随存随取,利息不受影响,不光支付宝,银行也可以。

总结:

总的来说,银行存款还是在不断上升的,某些月份也许会下降,但是很快就又提升上来。这其实也表明了银行存款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基本上市场上有风险出现的时候,银行便成为了资金的避风港。

如果你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不妨关注我,银行研究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