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策红利遇上乡村振兴 衡阳“撞”出发展新火花

红网时刻记者 蒋楠 衡阳报道

今年以来,衡阳市着重落实省委“1+5”文件精神,在建强基层组织、优化基层队伍、强化基层治理、提升保障水平、减轻基层负担五个方面精准发力,人居环境、基层治理、党员风貌、群众“口碑”等方面成效显著。

基层农村里,党员怎么做?环境怎么样?百姓怎么说?带着疑问,记者深入衡南县鸡笼镇赐山村,走家串户观察农村基层的点滴变化,从细微处体会基层组织工作如何落实。

党员怎么做?

2012年以前,衡南县鸡笼镇赐山村村民龙海军是中国移动衡阳分公司的大客户经理,能力强收入也高。那时的他总热心于村内的公益事业,修路、通路灯……出资又出力的他,逐渐被村干部发现,并开始劝说他回乡发展。

当政策红利遇上乡村振兴 衡阳“撞”出发展新火花

衡南县鸡笼镇赐山村定时召开党员代表会。

2012年,龙海军回到家乡担任村主任助理,2014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我刚回来那几年,村内除了国道与县道外没有一条水泥路,过年的时候,因为全村只有一台变压器,电压不稳,许多村民家连饭都煮不熟。”龙海军在崭新的村部前,与记者回顾起了这些年的乡村“奋斗史”。

乡村要发展,党员是关键。龙海军上任后便将抓党风作为促民风的重点,每年年底开展优秀党员评比,党员积分管理,激励党员用实在成绩换“至高荣誉”;村委会整合村内闲置资源,村集体经济收入从0跃升至近15万元,8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救助贫困弱势群体,20%用于提高村干部待遇;推选全村33名党员,每名党员结对联系10名困难群众,收集、解决生活问题,用“1+X”机制增进党员群众融合力……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目前村内大小事务都由党员推动。”龙海军介绍,赐山村不断提升党的组织服务力,对能在村里办好的事,提供“一站式”办结服务;对需要到镇里和县直单位办的事,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对行动不便的年老体弱村民,提供上门代办服务。

村内党员凝聚力不断加强,村外好消息也不断传来。衡南县2017年7月、2018年7月连续两次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村党总支书记提高到每月3170元,同时,为村干部每年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村干部的向上晋升通道也愈加畅通,今年10月,龙海军被鸡笼镇推选为全县乡镇班子成员比选对象。

纵观衡阳市,近年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村、社区年运转经费分别达到了21万元/个、55万元/个,社区惠民项目资金达10万元/年;村党组织书记待遇实现“两连涨”,由2016年的不足900元/月提高到2017年的1800元/月,再提高到2018年的3000元左右/月,全面达到上年度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城市社区干部年均收入也达到上年度当地职工平均工资的1倍以上。目前,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1958个,占86.2%,年经营性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161个,村级组织服务党员群众能力进一步增强。

环境怎么样?

11月7日,气温23度,清花河的水有些清冷,赐山村党员谭俊善穿着下水裤,一次次弯腰,徒手拾起河中上游飘下的垃圾。采访中记者得知,70岁的谭俊善每天至少下河一次,清理河道中漂浮的垃圾,已经坚持6年。

当政策红利遇上乡村振兴 衡阳“撞”出发展新火花

70岁的谭俊善每天至少下河一次,清理河道中漂浮的垃圾,已经坚持6年。

“河水以前不清澈,我每天清理,就是为了让河水更加干净,赐山村更加山清水秀。”谭俊善不善言辞,却始终重复着,“我们是共产党员,不为群众做点贡献怎么行?”

党员带头,群众配合,如今的赐山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阔整洁、清花河清澈见底……一幅“民富村美产业强”的新农村美景图让游人惊叹不已。近年来,村委会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等形式,大力发展油茶、油菜等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全村拓宽硬化通组公路8.5公里、田间干渠6公里、骨干塘塘坝11口,新植树木3000株,安装路灯60盏;开展环境卫生月月评、季季讲、年终奖,村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当政策红利遇上乡村振兴 衡阳“撞”出发展新火花

赐山村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行动,树立村民环保理念。

赐山村的变化是全衡阳市基层党组织推动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衡阳共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864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264个,其中,中心城区社区面积全部达到600平米以上,全面实行形象“五统一”,依托农村服务平台建好农家书屋和“大舞台”等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今年除118个行政村卫生室“空白村”标准化建设项目之外,还将完成对设在乡村医生家里和公有产权不达标的320个村卫生室的提质改造。

百姓怎么说?

两把锄头,两个簸箕,这是赐山村83岁的老党员刘家春与86岁的丈夫伍守斌养护道路的全部工具。两个老人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45岁退休后,夫妻二人便自发维护村内道路,水泥路时,他们通宵挑窑渣来补,石子路时,他们时常挑石子来填。

当政策红利遇上乡村振兴 衡阳“撞”出发展新火花

83岁的老党员刘家春与86岁的丈夫伍守斌细心将石子路填平。

“这条路不安全,我跟老伴把它养护好就是希望大家过路时能安心点。”伍守斌不是党员,却被妻子感染自发加入其中。“我们一直要修到全村道路硬化为止,现在路快修完了,人也老了,看到条条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我们高兴得很。”

另一边的赐山村综合服务中心二楼会议室,一场村民议事会正在举行,村民议事委员会的委员们围绕“村集体经济如何发展与分配”议题各抒己见,最终委员们的意见被村“两委”采纳。 从“旁观者”变为村务管理“决策者”,实现当家做主,赐山村的喜人变化源于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行“一核五会”基层治理新模式。

衡阳市在村一级,全面推行“一核多会”制度,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发挥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监督委员会、红白喜事理事会和乡贤会等多种村民自治组织在村级治理中的作用;在村民小组,探索实施“一户三员”制度,设立党员中心户和调解员、监督员、议事员。建立健全了党建引领农村治理的组织体系,切实强化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广泛发动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基层治理,在推进村级事务民主监督、抵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调处村民纠纷、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待遇更好,环境更美,群众更满意,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劲头也更足了,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出现在衡阳的每一个乡村田野,也出现在每一处城市街头。

未来,衡阳将认真贯彻省委全面加强基层建设“1+5”文件精神,让省委的政策红利惠及更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以基层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体现政策的“含金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