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2次!房地產迎“拐點”,開發商出奇“冷靜”,購房者恍然覺醒

應該說,好久沒有掏心掏肺地談樓市了。能說的早在專欄裡說過了,不能說的自然還是不能說。在開篇之前,個人表達下歉意,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曾以為樓市調控會在今年下半年會有所放鬆,但事實證明,樓市調控還是一如既往的嚴厲,即使一些地方調整所謂的“引進人才購房”政策,但對市場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離2020年到來還有一個半月時間。回想時間過得也真是快,21世紀都過去20個年頭了,也正是這20年,中國房地產經歷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對於我們老百姓個體來說,一套房子由幾萬元,漲到了今天幾十萬,幾百萬,成為了我們大多數家庭最重要的資產。

有讀者就問了,如此龐大的資產,房價這麼高了,我們的資產還會繼續上行嗎?抑或是縮水?對於這個問題,房君想說的是,中國數百個城市,即使同一個城市,不同板塊也表現不一,你讓我如何回答呢?這算真言,也算套話吧。

482次!房地產迎“拐點”,開發商出奇“冷靜”,購房者恍然覺醒

01

這波樓市調控真的不一樣。如果數據上沒記錯的話,本輪樓市調控自2016年國慶開啟,全國出臺各類房地產調控次數,2017年為250次,2018年405次,2019年還沒結束,會少嗎?根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1-10月份,這個數據已經達到482次,超出去年同期20%,自然也超過了去年全年。

在很多專家看來,包括本人,曾想當然地認為,這波樓市調控跟此前不會有大區別,畢竟房地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這些年都是遵循“房價調整,政策放鬆,房價上漲,政策收緊”的模式,特別是在一個國內外經濟複雜的情況下,是不是更應該保持房地產的增長呢?

如果說今年一季度出現的樓市“小陽春”被調控到戛然而止是短期措施的話,那麼隨後的730會議,從最高層首次提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這應該讓我們回到現實。從國家表態和實際舉措來看,樓市調控不只是說說,讓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樓市調控跟歷次都不一樣。從國家在樓市調控過程給出的一些關鍵詞來看,我們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

關鍵詞一,房住不炒。這是本輪樓市出現的新名詞,如何做到呢?提高購房資金成本,無疑是最有效的金融調控手段。目前房貸利率持續維持在高位,全國首套房貸利率基本維持在5.5%以上,有的地方二套房貸利率已經超過6%,這相較於4.9%基準高出不少,相比前幾年的8折、9折利率,增幅達到50%以上,無論是誰買房,都會把這個高昂的資金成本考慮進去,會思慮再三。

關鍵詞二,不用房地產來刺激經濟發展。房地產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與在對經濟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根據有關機構數據顯示,房地產及其關聯行業對GDP的貢獻在20%以上,我們說,一個行業對GDP貢獻超過5%就屬於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房地產顯然是當之無愧。不過,國家也非常清楚,如果一直扶持一個行業,那勢必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平衡發展,最終也會影響到經濟健康發展。從社科院報告顯示,中國房地產對經濟貢獻自2018年開始迎來拐點:對經濟貢獻由正轉負。看到這裡,我們也應該看到相應決策的由來。

482次!房地產迎“拐點”,開發商出奇“冷靜”,購房者恍然覺醒

02

開發商從大把賺錢到求生自保。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開發商無疑最能知道市場冷暖。當樓市遇冷時,開發商往往會做出打折促銷,加快資金迴流速度,同時減少在土地市場舉牌。過去有過嗎?有的,但這次不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今年以來,我們的樓市調控中加入一些重要措施,阻止非房地產資金流入房地產領域,不僅體現在大型商業銀行,也覆蓋中小銀行,向信託融資難度也加大。在過去,每次降準,都有可能引起房地產市場的“騷動”,但現在的降準,沒有多少人會跟房地產聯繫到一起,因為在從今年以來央行的幾次降準看,都明確要求不允許資金流入到房地產,而且通過相應措施跟進檢查,基本杜絕了“熱錢”流入到房地產。

房企缺少了“外援”資金,對這樣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的打擊無疑是沉重的。早在這個樓市“金九銀十”到來之前,以恆大、碧桂園為首的房企開啟了全員營銷模式,各種促銷動作紛至沓來。房子,對於開發商來說,握在手上是負債,而不是資產。快速去化手中庫存,是給當下所有房企 “唯一”的選擇。

一邊要變現,另一邊還得省著花錢,“活下去”不再是口號。根據克爾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全國300城在10月份土地成交金額同比下跌16%。實際上,早在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流拍數量就已經超過去年全年。就眼下的土地市場來看,除深圳由於這些年鮮有土地供應而保持土地市場熱度外,其他城市土地市場無一例外持續降溫。這段時間以來,土地市場關鍵詞:中止出讓(無開發商報名)、底價成交、低溢價率。就拿筆者所在城市某區域地塊來說,以前開發商拿地4.5萬元樓面價,而目前3萬元都難過。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房企倒閉數量已經超過400家,跟往年相比,已實現翻倍。按過去的理論,房企倒閉,相關部門應該選擇放鬆調控,給房企融資開“綠燈”。但從目前來看,絲毫未看到這種放鬆跡象,更別說到實際“拯救”操作。所以,對眼下的房企來說,大力賣房,少拿地,或不拿地,是現實選擇,不過,即使如此,市場已變,這“400家”絕不是最終數字。

482次!房地產迎“拐點”,開發商出奇“冷靜”,購房者恍然覺醒

03

炒房客退出,剛需觀望。炒房客退出是因為賺不到錢,剛需觀望是因為房價不怎麼漲了,但也沒感覺跌多少。從整體上講,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裡,如果算房價增長平均幅度的話,大多數城市每年10%應該是一個起碼數字。但現在呢?價格變化不大,如果你是投資房產的話,算上資金成本,根本就賺不到錢,如果是貸款買房投資的話,高房貸利率還可能讓你虧本。現在換成是誰投資買房,都會權衡再三。

人們都有“買漲不買跌”心理,在房價快速上漲時,氛圍起來了,很多人會去追漲,當房價平穩,甚至有下降趨向的時候,剛需們反而不著急了。他們在等待一個有利的時機,即使不降價,也不用那麼著急買房了。

對此,剛需購房者們應該是有底氣的,正如第1和第2點所說,國家對調控樓市的決心是堅定的,市場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即使部分城市和部分區域還有熱點,但這些不過是需要時間來證明而已。

不過,剛需們不要抱有“房價暴跌”甚至“腰斬”的幻想。因為這對誰都沒有好處,正如人民日報此前發表的評論所說,“中國房地產市場拒絕大起大落”。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將真正步入健康平穩發展軌道,即使行政調控手段最終會退出,但與之替代的則是長效機制,若隱若現的房產稅,甚至呼聲較高的空置稅或都可能會到來。

寫在最後,房君雖然是房產樂觀派,但對未來的樓市也應該多一分理性。房價漲跌一定受到人口、貨幣和土地供應影響,全國600多個城市,同樣的政策,用到不同城市,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何況各個城市政策本身也不一樣。如果剛需買房是無奈之選的話,那麼以保值增值為目的投資買房,則需要對所在城市的人口淨流入或流出、土地供應是多還是少、樓市庫存是否超過平衡線做出分析和判斷,三思而行。

盲目買房、閉著眼買房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學習更多房產和購房知識,歡迎關注本號

房產專家肺腑之言!2019年買房、賣房經驗良心總結篇,建議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