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融基·金融研究院:五大項目,讓洛陽進入國家戰略

鑫融基·金融研究院:五大項目,讓洛陽進入國家戰略

鑫融基·金融研究院:五大項目,讓洛陽進入國家戰略

(河南科技大學 教授 席昇陽)

篇首語:

2019年9月18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並提出一個重大國家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十三朝古都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洛陽,如何在這個國家戰略中盡力擔當。並通過擔當,來促成洛陽的第二次騰飛呢?

長期關注洛陽經濟的鑫融基·金融研究院為此向社會各界徵文。

主題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洛陽擔當。

現將部分來稿予以刊登。

核心提示:

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在 “一五”“二五”時期,因進入了國家重工業戰略的版圖而煥發了青春。60年後的今天,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洛陽又一次迎來了戰略機遇期,她能否再次青春?

根據黃河流域九省的地域特徵和產業佈局,按照差異化錯位發展的思路,筆者提出來了洛陽應該努力爭取的五大戰略項目,分別是:“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生態保護帶、“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黃河文明展示區、河洛文化國際化試驗區和智能裝備集成中心試驗區。由此來寄希洛陽的二次騰飛。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

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將有何作為?

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洛陽,能否承擔新的重任?

作為在洛陽生,在洛陽長的市民一員,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基本思路

在黃河流域九個省份中進行水域資源、文化資源、產業資源的對比,甄別出洛陽的比較優勢,提出以洛陽為主來承擔的,有助於“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大項目,爭取使這些項目進入國家戰略。

二、五大項目

1、“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生態保護帶

小浪底水庫(包括三門峽水庫區域)水上面積1300平方公里,長度200公里,是中國第一長的湖。小浪底最寬處近5公里,是黃河中上游最寬的地方。湖面面積位於中國第9位,是華北、中原最大的人工湖。小浪底區域因河道在黃土高原中穿行,也成為生態比較脆弱的地區之一。

以洛陽為中心,與三門峽聯手,申報“三門峽——小浪底”庫區的生態保護帶,符合“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

2、“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

邙山是秦嶺山脈的餘脈。經澠池、新安、洛陽、孟津、偃師、鞏縣六縣,東西長三百八十餘里。屬於黃土高坡地貌,山上丘陵、崗地相間。其中新安段地勢起伏較大,北坡陡峭,南坡較緩,嶺坡連綿,溝壑縱橫,地形切割嚴重。其他地段起伏平緩,高敞空曠。全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 當前以季節性農作物種植為主,故未能達到四季常綠和有效的水土保護,較嚴重地影響了黃河的長治久安。

以洛陽為中心,與鄭州聯手“洛陽——鄭州”森林邙山綠化帶,符合“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

3、黃河文明展示區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主要是夏、商、週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洛陽為核心,河洛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將偃師、孟津、新安為半徑,利用其豐富的歷史遺存,將黃河文明的精華系統化、可視化,形成一個可以向世界開放的黃河文明展示區。這正是“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目標所要求的。

4、河洛文化國際化試驗區

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在黃河文明展示區中,建設一個河洛文化國際化的試驗區,更有助於黃河流域的開放發展。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與主流。它有三大特點,第一,是中華文明源頭的根文化。第二,是國都文化且連綿不斷。第三,是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與大一統的民族基因文化的共融體。

在河洛文化當中所蘊含的宇宙觀、哲學觀、人生觀、文化觀、科學觀、政治觀、宗教觀等領域,均可以與古希臘的思想流派、德國思辨哲學相對應和相媲美。

深挖河洛文化中的世界性元素,以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的六大專題(哲學、易學、儒學、佛學、道學、理學)學術會議、世界華人尋根月的活動、常年的學術展館(圖片、雕塑、展板、著作、論文、雜誌等)為河洛文化國際化試驗區的主要內容。

5、智能裝備集成中心試驗區

洛陽現有的裝備製造多數停留在工業2.0水平上,達到工業3.0生產線的為數很少,沒有工業4.0的生產線,也沒有工業4.0研發能力。

現代製造業的總特徵:零部件生產高度分散;整機組裝高度集中。

從產業鏈角度上分析:第一,零部件生產位於產業鏈的中部,受制於上游供給和下游需求的強約束,在利潤結構中僅佔比6-15%,且資金流速粘滯;第二,整機組裝位於產業鏈的終端,與市場零距離,不僅可以適應市場需求,而且可以引導或創造市場需求,在利潤結構中佔比可高達80%,且資金流速便捷。因此,洛陽應該由“重製造”轉向“重集成”。

根據河南省的產業特點和我市的產業基礎,選擇智能化的農用機械、運輸機械、礦山機械的整機裝備為三大主要行業。並集中在這些行業中的三大領域:

第一,高檔數控設備、自動成套生產線的基礎裝備件與通用部件領域開展裝備集成,把洛陽打造為成套設備的組裝基地。

第二,依託洛陽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技術優勢,與第一大領域對接,在智能控制系統,精密和智能儀器儀表、試驗設備領域開展裝備集成。

第三,在第二大領域中,選擇關鍵基礎零部件、元器件,智能專用裝備等領域開展裝備集成。

申報建設中國智能裝備集成中心試驗區,符合我國“工業製造2025”的戰略,有助於實現洛陽市工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更可以為黃河流域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

十三朝古都的洛陽,在 “一五”“二五”時期,因進入了國家重工業戰略的版圖而煥發了青春。60年後的今天,又一次的戰略機遇期撲面而來,洛陽能否再次青春?

洛陽人民在翹首期盼。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席昇陽。河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曾擔任河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創業學研究所所長、MBA教育中心主任等職。美國維特堡大學做訪問學者。發表學術文章130餘篇,出版著作10餘部,承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0餘項,並獲省優秀教學特等獎、一等獎、中國首屆MBA百優案例獎等。其講授的“科學研究方法論”課程入選中國超星學術視頻。

現任洛陽市“十三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委員、洛陽市經濟社會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洛陽市哲學與企業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洛陽市藍皮書編委會主任、鑫融基·金融研究院院長等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