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 “妈宝男”的特征:始终与妈妈一体 ]

我有个朋友,今年已经34岁了,但是一直没有经历过持久深刻的恋爱关系,女朋友都是交往几个月就分手,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妈不喜欢”或者“觉得她跟我妈有点儿合不来”。聊天的时候,他提到什么观点时经常会说“家母曾经认为”“家母觉得”,还说得文绉绉的。刚开始我想,他会不会是同性恋?后来觉得不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对同性的倾慕或者迷恋,最常说的就是“家母家母”。后来我想,这个人一定是个“妈宝男”。

“妈宝男”现在似乎挺多的。在微信公众号“青音”后台的留言中,就经常看到有女性抱怨自己的丈夫或者男朋友是“妈宝男”,什么都听妈妈的,觉得很烦恼。那么,什么样的男人属于这个行列呢?我总结了一下常见的三款“妈宝男”的特征。

第一种类型:妈妈永远是对的。

台湾学者孙隆基在他的书里讲美国文化时,提到一种“大妈咪”主义。一般人受电影的影响,对美国的父子文化比较有概念,美国的电影多数都反映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像《蝙蝠侠》和《蜘蛛侠》讲的都是一个男人如何与自己的父亲相处。但孙隆基说美国有一种“弑母文化”,所有孩子都需要在三岁之前,挣脱心理上对母亲的依赖和共生,在想象层面,或者说潜意识层面,把妈妈“杀掉”。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人还有一种“大妈咪”主义。在我那个 “妈宝男”朋友身上呈现出的,就是“大妈咪”主义。“妈妈永远都是对的”“这是我妈说的”“家母说的”“家母认为”。“妈妈说的”成为他的口头禅,妈妈的话就是圣旨。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这样的关系中,他其实只是一个蛮可怜的“妈宝男”—妈妈是女皇,他只是一个听妈妈话的“妈宝男”。

第二种类型,妈妈心头永远的宝贝。

无论家里养加菲猫还是鹦鹉,当猫或者鹦鹉学会做任何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的反应都是“哇!太可爱了!”“哇!好棒啊!你真了不起!”比方说,鹦鹉会开它们的笼子了,我们一方面觉得担心,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它们就跑了;但同时又会觉得“哇,你太了不起了”。由这里我们就想到,妈妈看孩子的角度。可以想象,妈妈看孩子更是这种感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了不起的。孩子会说话了,孩子会走路了,孩子会吃饭了,孩子会打滚了,都会令父母觉得充满新奇。

哪怕孩子已经长大,成家了,如果婆婆和小两口儿住在一起,那么在婆婆的眼里,她的儿子仍然是一个小宝贝,她还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很了不起。

“妈宝男”是妈妈心头永远的宝贝,这可以理解,但是妈妈这样看儿子,儿子也一直以此自居,这就会有问题。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因为他的妻子对此肯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妻子需要的是男人,是有力量的,能够保护她的,能够支撑她的,至少是对等的、平等的、独立的一个负责的男人。而且相对来说,女人期待男人更加支持她一些,所以妻子很容易对丈夫不满,于是家庭矛盾就产生了。而男人和妈妈的连接,很可能比和妻子的连接更紧密。这样的男人也是一种典型的“妈宝男”。

第三种类型,“我和妈妈是一体的”。

从小如此,这种关系一直延续下来。

我有一个好友,说她婆婆来他们家住,夏天,她老公还在房间里,她婆婆就把衣服脱了,开始换内衣。她特别惊愕,赶快跟她老公说:“你快出去,快出去。”这时婆婆说:“这有什么关系,他是我喂大的,还能没见过吗?” 后来又出现了清晨五点婆婆来他们卧室擦床头的事情。好友觉得,她的生活完全被婆婆侵犯了,但是丈夫跟婆婆都觉得,这有什么呀?丈夫甚至还指责她说:“我妈来了,这么勤快给咱们干活儿,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我们知道,对所有人来说,在刚出生,作为婴儿的时候,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会令孩子有和妈妈共生在一起的感觉,这种情况一般是在三岁前存在。“妈宝男”的形成原因关键就在于,他现在已经三四十岁了,却还始终和妈妈一体,是妈妈眼里、口里、心里的小宝贝,没有分离,没有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年人。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 “妈宝男”的“爱”,是对“恨”的防御 ]

“妈宝男”的话题如果进一步延伸,我们能看到,其实“妈宝男”是很可悲的。表面上看,一个大男人作为儿子,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与妈妈亲密无间的关系,似乎很幸福,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我做过的很多个案里,“妈宝男”其实很不喜欢妈妈和他紧紧地共生在一起。其实他们恨妈妈。因此网上还有另外一个词,“厌女症”—就是讨厌女人。严重的“妈宝男”内心都有严重的“厌女症”,只是他不一定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妈宝男”不是身为同性恋的那种“对异性没感觉”,而是由于这么多年被妈妈过分控制、入侵,跟妈妈黏连太多,所以对女性整体反感。当这种情形出现时,他会格外对他的妈妈表现出“好”的部分,而对另外的女人,特别是他的妻子,表现出“厌女”的部分。所以,做“妈宝男”的妻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比如我那个好友就说:其实她丈夫跟她很不亲密。结婚前,她看到丈夫对婆婆这么好,她很感动,觉得这个男人以后一定也会对她这么好。结果结婚后她发现,他只对他妈妈这么好,对别的女人都不好。

从心理学上说,他只对他妈妈好,是因为他屏蔽了他对妈妈“恨”的部分。所以,假如要治疗“妈宝男”(有很严重的“妈宝男”到我这儿做咨询),我一定会让他做一个功课—让他看到他自己对母亲的恨意。“妈宝男”的症状越严重,妈妈对他的控制越深,他对妈妈的恨意就会越重。重到什么地步呢?严重到都想过把妈妈杀掉。“妈宝男”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想把妈妈赶走,不想让妈妈出现在生活当中的冲动。

孙隆基讲美国“弑母文化”时说,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三岁之前,把妈妈给“杀掉”。当然,这是指心理上的“杀掉”,不是指客观行为。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离开妈妈,他要从母婴关系里脱离出来(心理层面的脱离)。而且在这个脱离期,孩子还需要父亲的帮助,才能顺利完成。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每个成年的“妈宝男”在对母亲强烈的爱的背后,其实都有一种强烈的恨。按心理学的理论,如果不能自由地恨,就不会有真正地爱;如果不能有拒绝,就不会有亲密。所以,“妈宝男”对妈妈好像只有爱,只有亲密,其实这是假的;作为替代,“妈宝男”的妻子在“妈宝男”旁边就经常会感觉到致命的孤独。

对于“妈宝男”来说,妈妈入侵他的生活,他心里也会不舒服,但是他不能表达。他内心相当于一个很大的水库,对妈妈的“恨”是这个水库里的水,水被“爱”的堤坝挡着,他不敢让“堤坝”出现漏洞,因为有漏洞以后,“恨”就会一发不可收拾,会全部宣泄出来。他心里对妈妈的“恨”是很严重的,几乎无数次想把妈妈杀掉;而这种“恨”也是他自己不敢面对的。如果他看到自己对妈妈恨到这种地步,他心里又会对妈妈充满内疚。这种内疚就是捆绑“妈宝男”内心的枷锁,也是“妈宝男”问题的核心。

通俗地说,就是“妈宝男”的内心其实是不希望妈妈跟自己这么紧密的,但是他的能量没有强大到可以把妈妈推开的程度。其实他内心非常想逃离,不愿意和妈妈纠缠在这种很紧密的关系中。但是妈妈又为他付出了很多,于是他一边想逃,一边又为这种想逃离的念头感到非常内疚,由此反反复复。清醒地说,“妈宝男”对妈妈的情感是非常复杂、非常沉重、色调灰暗的,不是健康、轻松、愉快的。

我观察到,很多“妈宝男”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半头白发了。我可以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焦虑和纠结。一直被妈妈困在身边,一直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种状态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讲,都是很大的束缚。相对男性来说,就更是一种桎梏,因为这样一来,男性的雄性力量就完全展现不出来了。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 遇到“妈宝男”,你该怎么办 ]

有不少人问我:我老公就是“妈宝男”;或者我现在找的男朋友就是这样的,那怎么办呢?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不容乐观。我会这样建议:你先看看他的症状严重程度,再考虑怎么办。

而且,我们知道事情是有两面的,如果他对妈妈的言听计从是9分,那么他对妈妈的恨也是9分。但这个“9分”的恨在他的潜意识里,显意识里却不能表达,因此,作为补偿,他只有把“恨”表达给妻子,所以作为他们的妻子就会很痛苦。因此我这样建议:如果“妈宝男”的程度在8.5分以上,你就不要考虑嫁给他了,让他自己待着去吧。当他觉得很痛苦的时候,他才可能想着去改变。如果是8.5分或者再低一些的,那是可以做些工作,但这个工作也很不容易做。

而对于那些成家了,老公是重度“妈宝男”的女性,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她们能做的,只是让 “妈宝男”过来找我,我可以有办法。但如果这男人是严重的“妈宝男”,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也拒绝和妻子共同努力,我只能对他们的妻子表示深深的理解和同情,我觉得她们特别不容易。

这样的女性,要尊重自己的感觉。如果你在这个家里感觉很孤独,很恨,很愤怒,是要表达出来的。

老公是“妈宝男”,怎么破?

对于程度较轻的“妈宝男”的伴侣,有几个可以供大家试一试的办法:

第一种,让他意识到有问题。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当你意识到某个地方有问题,或者有什么问题时,你大概也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不需要别人告诉你。所以,如果你可以拉丈夫一起来学习一下相关主题的心理知识,让他意识到存在的问题,就有可能让改变发生。

第二种,如果作为妻子,你内心非常难以排解丈夫这种“妈宝男”的特性对你造成的伤害,那么就去找心理医生聊一聊。

第三种,作为妻子的你努力自我成长,强大自己的力量。在自己足够独立、足够强大的基础上,通过跟丈夫不断地沟通,带领丈夫和自己一起成长。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的过程,而且需要你对他有足够的爱。

第四种,如果你发现自己的丈夫是“妈宝男”,但你又不想跟他离婚,也不想离开他,那么,在你对整个事情有了深刻理解、清醒认知的前提下,善待自己,让自己过好,把痛苦和孤独留给那个男人。因为,通常男人感觉痛苦的时候,他才会想去改变。

最后有一个提醒,也是最重要的提醒—如果你的丈夫已经这样了,请千万别再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妈宝男”,也别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和自己黏在一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