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

群山巍峨绵延,

古老的鸟道从这里经过,

高山杜鹃在这里盛开。

“石山过去一点的地方”

说的就是云南省开远市的碑格乡。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历史源远流长,这里居住的民族有彝族(仆拉支系)、苗族、汉族。彝族仆拉支系是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94%。据历史记载,仆拉为古蒲那九隆之苗裔,多居高山峻岭之处。直至二十世纪末,碑格乡大部分自然村还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生态的文化传承。2009年,碑格彝族(仆拉支系)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仆拉人的服饰,自有史料记载至今,其形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歌舞、祭祀等民俗活动,也有较完整的传承。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已成为碑格乡一张靓丽的名片。

一根针

绣出最美“仆拉红”

今年45岁的付秀英,出生在碑格村委会吉德村民小组,母亲是远近闻名的刺绣高手,她从小就喜欢仆拉人艳丽的服饰,更是着迷于民族刺绣。8岁那年,付秀英便开始跟着母亲一起学习刺绣。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通过母亲的言传身教,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的付秀英很快就成为村里刺绣手艺最好的姑娘。白天忙着干农活,晚上姑娘们就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刺绣针法。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18岁时,付秀英的刺绣技艺已声名远播,村里的一些大姑娘、小媳妇都会主动找到她来学习刺绣。自从嫁到了碑格二组,付秀英更是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农闲时分,大家二三十人聚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偶尔她们也会比赛一下,看看谁的技艺精湛,谁的进步快。

2010年6月,付秀英被认定为传统刺绣、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每逢重大节庆,特别是“春节”和“火把节”,姑娘们都要穿上一身艳丽的“仆拉红”去参加活动,这也是她们的展示自己刺绣技艺的最好机会。青年男子也会穿着心上人送的衣服,展示他们的风采。而那些刺绣针法好的姑娘,自然会被别人高看一眼。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虽然现在市场上也有很多相对便宜的机绣民族服装,但付秀英不愿去买,总觉得穿机绣衣服会被别人笑话,一直坚持穿自己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衣服。她认为,刺绣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一定要把它传承下去。

今年34岁的杨丽芳,出生于碑格村委会沾水地村,她10岁起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20岁那年她嫁到了碑格二组,当看到付秀英的刺绣时,被深深地折服了,决定拜付秀英为师。通过刻苦学习,杨丽芳的刺绣技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加入了乡里组织的刺绣协会,她想把自己跟付秀英学到的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仆拉刺绣,爱上仆拉刺绣。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彝族(仆拉)服饰至今仍保存着本民族的特点,如今仆拉人仍然穿戴着手绣的头饰、服饰。整个服饰以红色为基调,色彩鲜艳、明快。仆拉人的刺绣图案以条带形为主,在条带上绣上各种花草树叶图形。所绣图案和图形都没有固定的样子,从不事先绘制或剪贴,而是根据本人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观察,随手而绣。所以,仆拉女子的刺绣,即使是出自一人之手,也绝无雷同,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据了解,仆拉女孩从8岁至10岁,就在母亲的辅导下开始学习刺绣。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们不仅要为自己织绣新装,也要为心上人织绣男装。新婚之时,他们身着精美艳丽的新装一起步入新的生活。“仆拉红”的美丽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一首歌

唱出最深“仆拉情”

那一年,22岁的王孙在火把节上遇到了20岁的付秀英。一身“仆拉红”的付秀英,在一群嬉闹的彝族姑娘中,显得格外出众。当她回眸的那一刹那,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正笑盈盈地盯着自己看,他就是王孙。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阿哥爱阿妹,情比山高,爱比水长。相亲又相爱、地久天长……”面对心爱的姑娘,王孙唱起了动听的山歌,天籁般的歌声顿时充满山谷,也飘进付秀英心里。

一见钟情的两人,终成眷属。1994年,王孙娶到了心爱的姑娘付秀英。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因歌结缘找到幸福,这在碑格仆拉人的生活中时常上演。从他们的歌声中,我们听到了仆拉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今年47岁的王孙出生在碑格村委会碑格二组,他家几代人都是唱山歌的好手。王孙从小耳濡目染,从5岁开始就跟着爷爷王高尺习唱彝族山歌,碑格的山谷里时常飘荡着爷孙俩的歌声。2014年,王孙被认定为彝族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王孙骄傲地告诉我们,爷爷王高尺当年可是仆拉人的情歌王子,曾多次被邀请到文山、弥勒、蒙自等地唱山歌,他的歌声遍及附近的彝族山寨。王孙自己也正是凭借着一副好嗓子,娶到了心上人。现在,只要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大家喝酒尽兴时,王孙就会来上一曲。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仆拉人十分喜欢唱歌,民间歌曲种类丰富,常见的有叙事歌、情歌、山歌小调、儿歌、祭祀歌等。彝族山歌的内容往往是根据不同的活动和场景即兴发挥,是仆拉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这些山歌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也融入了仆拉人的血脉,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一支舞

跳出最炫“仆拉风”

架吉村委会的阿都克村民小组的李登明,是彝族民间传统舞蹈——祭祀舞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小时候,李登明看着村里的老人跳祭祀舞,感觉耍刀、舞棒的样子很帅,很有男子汉气概。怀着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和热爱,12岁的他拜了祭祀舞传承人周小龙为师,开始学习祭祀舞。当时一起学习的人很多,每天早晚都要坚持练习,而坚持到现在的传承人仅有4人。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李登明热情地为我们示范表演了祭祀舞。李登明说,祭祀舞分为大刀舞、都当舞、猴子瞧蜜蜂、小兔舞等,总共有20多个基本动作。祭祀舞集舞蹈和武术于一身,练习跳祭祀舞,能锻炼身体,让人身手敏捷,精神饱满。

李登明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责任。他们家的房顶就是祭祀舞蹈队的排练场。农闲时,舞蹈队每天早晚都要到他们家来排练,互相交流学习祭祀舞。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让李登明欣慰的是,儿子李文波受自己影响,从小就喜欢上了祭祀舞,经常和村里的年轻人在一起练习。教会儿子祭祀舞后,李登明又教起了孙子。孙子跟他去放羊,他就在山坡上拿根棍子教孙子祭祀舞的基本动作。在碑格中心校上三年级的孙子李泽念今年刚满10岁,但早已成为一名祭祀舞的熟练表演者了。每次外出参加演出活动,他们家都是三代人同时登台演出。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李登明的妻子杨美林笑着告诉我们,当年嫁给李登明就是喜欢他祭祀舞跳得好,脾气性格好。他们1986年结婚到现在,从来没有吵闹过,日子过得非常和美。

李登明说,作为第三代祭祀舞的传承人,儿子、孙子教好了,以后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把祭祀舞传下去。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仆拉人祭祀舞产生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在数百年的岁月中逐步形成。其器械舞中,融合了武术和舞蹈的元素,在其他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中比较少见,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绽放绚丽之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作为活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见证,更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意志的支撑。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仆拉人至今还保存的一些传统习俗,有的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祭龙分为祭“公龙”和祭“私龙”,有明显的人类社会由氏族社会向家族社会过渡的痕迹),仆拉人还一直延续着祖辈崇敬自然的优良传统。尤其是每个村自古就有的“龙山”,不准任何人砍伐。形成了每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原始森林,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2009年,碑格彝族(仆拉支系)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对该乡的彝族(仆拉)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内容涵盖了传统刺绣、编织、彝族山歌、民族祭祀、祭祀舞蹈、风俗礼仪主持等。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截至目前,碑格乡先后有12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已故2人。为了把这些优秀的民族艺人团结起来,形成合力。2017年11月,开远市碑格乡彝族(仆拉)传统服饰竹编手工艺协会成立,目前拥有会员56人。协会定期开展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的技艺水平。此外,碑格乡还积极开展“刺绣课堂进校园”活动,对该乡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开展刺绣培训,每个星期两个课时,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加孩子们的民族感情,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近年来,碑格乡的《大刀舞》《链夹舞》《棒棒舞》等原生态舞蹈在各种场合常演不衰。采用仆拉民歌元素创作的《仆拉滋答》《打猎歌》《回响》《仆拉敬酒歌》等歌曲广泛传唱,荣获各级奖项。该乡还不定期组织文学艺术家到保护区采风,以期创作出一批突出保护区特色的,传承保护区优秀民族民间传统的,具有鲜明的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的文学、摄影、舞蹈、歌曲、影视作品。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碑格乡还结合重大节庆活动积极举办各种赛事和展示,“巧手致富杯”百名绣娘刺绣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彝族刺绣。目前,碑格乡文化站正在积极建设一个陈列室,用于陈列彝族(仆拉)手工艺品,预计今年9月底就可建成并投入使用。碑格乡文化站站长龙华介绍说,他们正在与昆明的一家民族服装销售公司洽谈,采取协会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将彝族(仆拉)传统刺绣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逐渐形成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同时,现代文明的快速进入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龙华说,仆拉人的服饰图案都是一针一线刺绣完成,女孩10岁左右开始学习刺绣,到少女时期,历时好几年,才能做好一套艳丽的服饰,远远没有使用机制品来得便捷。碑格下半乡极具特色的女装三角银泡帽,其点缀的银泡也基本被机制廉价的铝泡所替代。服饰制作的工艺流程从底料到刺绣都发生了异化。祭祀舞蹈原应属于表演性较强的舞蹈,在特定的祭祀场景,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原祭祀舞蹈中的器械舞逐渐脱离了祭祀的场景,从器械到语汇都有向武术靠拢的倾向。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龙华说,重利用、轻保护等一些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给非遗保护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年轻人受现代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不愿学习传统技艺,传、帮、带的矛盾比较突出,传承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也存在投入不足,经费紧张,宣传不够等困难。

碑格仆拉:高山杜鹃别样红

记者手记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碑格彝族(仆拉支系)传统文化,以其生动鲜活的形象展示了人类其他民族已经消亡了的历史的一个层面。为社会学人文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样本。然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如何更好地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也需要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保护,才能让传统民族文化赋予新的活力。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正在融入群众生活,实现活态传承,也只有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文、图/记者 晓雯 海清 如华 牛涛

部分图片/蔡维丽、李镭、曹蔓夫、罗宏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