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清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官员数不胜数。在清朝众多的大臣当中,哪一个人气值最高?哪一个传说最多?哪一个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说来说去,除了乾隆朝的宰相刘罗锅,恐怕还真没有哪个人能当此殊荣。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的故事,可以在很多戏曲、评书、相声等文艺作品中看到,真正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我们当代人中,说不清清朝十二帝名号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知道刘墉刘罗锅的,没有几个。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关于刘墉的故事,比较正统一点的文艺载体,还是评书,这就不能不说说《刘公案》。《刘公案》本是鼓词性质的评书,表演时说唱结合,共一百零六回。评书的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应该是历代评书、鼓曲艺人加工而成。

就是凭借着这些曲艺作品,刘墉这个名字深入人心,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代表,也是人们惩治贪恶势力的希望。

评书戏曲中,刘墉是佝偻着背、风趣幽默却又坚持原则的一代贤臣,是乾隆朝的中流砥柱,与乾隆皇帝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他时刻会出一些歪点子戏耍和珅,也会用旁敲侧击、插科打诨的办法使皇帝听从自己的规劝。

偶尔,他会惹乾隆生气,但往往乾隆皇帝拿他也无可奈何。刘墉是朝中正直大臣的代表,同时他也是一个聪明人,所以能屡屡在皇帝的盛怒之下保全自己,堪称朝臣楷模。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关于“刘罗锅”这个称号,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说法。

据说一次金殿奏事,刘墉跪于殿下,乾隆皇帝看到他驼背,不禁出口说道:“刘墉,你还真是个罗锅啊。”

刘墉一听,立即谢恩,皇帝有点奇怪,你谢什么恩呐?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就说,大清朝的规矩,皇帝亲口御封一个字,每年就要有一万两白银的赏赐。皇帝赐我封号“罗锅”是两个字,我每年就能多得两万两白银啊。

乾隆顿时语塞,可是觉得自己就这样被耍了很没面子,乾隆虽然生气,但是也不好发作。从此以后,“刘罗锅”这个称号就叫响了,刘墉每年还能多拿两万两银子。

这就是传说的刘墉得封“罗锅”的始末。按照很多曲艺作品的说法,刘墉本来也并不驼背,只是每次见到皇帝都要弯腰,时间久了,在皇帝眼中就成了罗锅。

而刘墉又趁机向皇帝讨封赏,这才把“罗锅”两个字坐实了。刘宝瑞的《刘罗锅别传》里面,就采用了这种说法。

历史上的刘墉,年龄比乾隆皇帝小,他是山东人,还是乾隆十五年的进士。说到刘墉,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父亲刘统勋。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统勋是乾隆中期的肱骨之臣,曾经当过两年的军机处领班大臣,以及刑部、工部、吏部三部的尚书,还是东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是名副其实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列人臣之首。

人们常说宰相刘罗锅,认为刘墉也是乾隆皇帝身边数一数二的大臣,如果说刘统勋、和珅这样的也可以称为宰相的话,那么以刘墉的地位,就不太好说宰相了。

历史上的刘墉,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负责教导皇子)等职。

虽然职务很多,却没有能够进入军机处,所以算不上清朝权力核心中的人物。在嘉庆年间,有一次嘉庆皇帝出巡热河,刘墉留在京城主理朝政,这么看来倒是有点宰相的意思,可惜只是临时的。

一直到刘墉去世,他都没有机会进入军机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罗锅并非宰相。但是刘墉毕竟也入了内阁,任体仁阁大学士,所以称他为“刘中堂”还是合适的。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既然不是宰相,当然没有实力跟和珅斗来斗去了。那么刘墉到底是不是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呢?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是正统科举出身的进士,他初入仕途的时候,父亲刘统勋还处在其政治生涯的上升期。随着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倚重,刘墉也很得皇帝照顾。

1773 年,刘统勋病故,刘墉回乡服丧三年,于1776年回京。乾隆念刘统勋多年的功绩,且刘墉又很有才学,于是调他进内阁,并在南书房任职。

几年后,刘墉又外放任湖南巡抚,在任期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把湖南治理得井井有条。

调回京城后,刘墉又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于1781年被乾隆派往山东调查巡抚国泰舞弊一案,这件事在《刘公案》等小说中被详细描写,突出了刘墉刚直不阿的品格。

在历史上,刘墉也确实是秉公办理,与御史钱沣一道,坚决彻查国泰,并最终在和珅等权贵的干扰下,使国泰伏法。在这个案件中,刘墉以其不畏权贵、办案有方而得到百姓赞誉,乾隆也对刘墉赞许有加。

可是自从这次国泰案之后,刘墉的为官态度似乎有了一个大的转变。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他不再勤于政事,而是得过且过。对于朝中权贵贪赃枉法的行为,他也虚与委蛇,各方都不得罪。

在主政吏部的时候,有一次乾隆向他询问某官员的升迁,他回答了一句“也可”,让皇帝大为恼怒,认为他没有原则。

面对和珅势力的崛起,刘墉的选择是既不掺和,也不得罪。虽然有史料记载刘墉并不阿附和珅,但是很显然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与和珅斗争。总之这个时候的刘墉为人圆滑,丢了棱角,处处明哲保身,还多次因为慵懒失职而被皇帝责罚。

但是在乾隆退位之后,刘墉又开始活跃起来。

嘉庆皇帝惩治和珅的事,就交给刘墉主办。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基本上就是刘墉拟定的。其实以刘墉与和珅的关系来看,两人既不算关系好,也不算很差,基本上就是没有什么交集。

但正是因为和珅的倒台与刘墉有关,所以民间才误以为刘墉一辈子都在与和珅斗法。

比较有意思的是,扳倒和珅以后,刘墉还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这样看来,和珅还真得感谢刘墉,因为毕竟他被抄家处死这个事是注定的,即使没有刘墉,他也免不了一死,能保个全尸就该谢天谢地了。

刘墉真像传说中那样正直、机智?为和珅求情,把凌迟改成了赐死

刘墉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为和珅一案善后方面。因为和珅当权日久,党羽众多,所以和珅被杀之后,那些与他有牵连的官吏都惶惶不可终日。

这个时候刘墉上奏折说明情况,让嘉庆皇帝尽快了结此案。于是嘉庆下旨,和珅已经伏法,本案到此为止,宣布结案,不再继续追究。这样才稳定了人心,使嘉庆的统治稳固下来。

由于刘墉在扳倒和珅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民间传言他就是一生都在与奸臣作斗争的清官能臣,从而演绎出许多令人捧腹但又发人深省的传说故事,这也真是“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