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牌匾上的“德”字为什么多一横?是谁写的?是错字吗?

萌萌小笑笑


相声是一种民间艺术,最早始于明清时期,由于相声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所以自从它出现以后,迅速从中国北方地区风靡全世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艺术也在不断进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各种类型的相声社团开始大规模出现,德云社就是其中之一。

1995年,郭德纲和张文顺创办了德云社,从最早的小剧场演出到如今的世界各地巡演,德云社也是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德云社的名声越来越大,德云社的牌匾也开始挂得到处都是。

但是如果你仔细看德云社的牌匾,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德字其实是错别字,上面多一横,下面少一横。这是谁这么没有文化?连一个汉字都会写错,如果说写错的人是无意识的,那么郭德纲也没有发现吗?为什么不纠正过来呢?

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德云社这三个字是郭德纲的老师——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写的,侯耀文于2007年6月去世。他在写这三个字的时候,把德字的下面一横给挪到了上面。

侯耀文也是个文化人,他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所以坊间有这么三种猜测:

一是侯耀文从很小的时候就把这个字写错了,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人来帮他纠正。

特别是侯耀文小时候生活的年代正好是中国人扫盲的初期,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就更不用说认清德字里面的笔顺了。而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于某种写法,而又没有人纠正时,他自然会以为自己写的就是对的。

二是郭德纲确实发现了师傅写错了,但是他没有去纠正,这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老师是不会错的。更何况,当时的德云社刚刚草创,郭德纲在相声界一无人脉,二无资源,就得靠着像侯耀文这样的相声名家过活。

如果他毫不客气地指出来,说师傅这个字你写错了,那就坏了师徒之间的规矩。我想这样的人情世故,郭德纲还是应该清楚的。

当然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这个德字确实是侯耀文自己故意写错的。错字比对的字更能让老百姓记住自己,中国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最有名的是曲阜孔府大门上的那副对联里就有两个错字,文章的章字和安富的富字,这幅对联是纪晓岚写的,如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对联。人们一说起这两个错字,就会想起才子纪晓岚。

可能侯耀文也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记住自己,毕竟一块牌匾而已,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却可以让人一直记住自己,顺便也记住了德云社。不管怎么说,在郭德纲最难的时候,侯耀文救了他,如今他发达了,当然不会忘记恩师之情。

所以这个字无论如何也不会换掉,反正也不影响人们的认知,反而可以让很多人记住侯耀文,记住德云社,一举数得的大好事,他郭德纲何乐而不为呢?


小小嬴政


侯耀文给德云社题的牌匾〞德〞字并没有多一横,而是不多不少整整十五画。为什么说多一横呢?

候耀文是相声界的名人,相声要求咬文嚼字。如果没有文字功底,老读错字或写错字,少不了挨师父的惩罚。

题牌匾这件事本身也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写错怎么也说不通呀。

作为全国十大〞笑星〞之一,〞八大〞金像奖〞得主之一的候跃文,也不会把〞德〞字写错。

作为40后或50后出生的人,不会忘记入学后拆字记忆:把〞德〞拆成〞兄弟二人上北京,十架飞机拦头扔,四川来了人和马,一心要把台湾攻〞。也算是童谣吧。总之要把〞德〞这个字笔画非但要记住,而且要记牢。

在日常生活中〞德〞字用的也比较多,做为艺人讲究的也就是一个〞德〞字,艺德〞德艺双馨〞等。

从我国的方块字分析,如贰字在没有规范以前,二横可搬到头上写。再如角字在没有规范以前,中间一竖下面可以不露头。

侯耀文去逝前最后一次和郭德纲密谈。种种迹象表明,侯耀文对郭德纲的教育培养是动了一翻心思的,德云社没有成立之前,郭德纲还与铁道文工团签了两年的工作合同,合同到期没有续签。这是外话。

通过分析也许侯耀文对德这个字的笔画太熟悉不过了,可能动过一翻的大思考,最后才做出决定,而非草率行之。

也许可能当时郭德纲处在有争议的风口浪尖,一笔之动暗示或提醒什么?否者怎能把一〞心〞变成四〞心〞。或者说一〞心〞变多心。说白了,遇事多长个心眼,学会左右逢源,不能像块木头钻个眼,被人抬卖了还要替别人数钱,可畏用心良苦。

另一种解读:十代表完美,功德圆满,把十写成〞士〞意义就不同了。〞士〞也称〞卒〞,小卒。暗示郭德纲德云社要处事低调,士下边是个〞四〞。〞四〞代表四方。即四面八方。暗示只有低调,谦虚谨慎才有发展前途,德云社才能在全国各地开分社。在全国各地开商演,在世界各地开分社,在世界各地开商演等。印证了郭德纲的口头禅:我就是一俗人。〞四〞字下面是个〞心〞,有句公益广告词说的好:天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常言说:天高任鸟飞。如今的德云社获得荣誉和鲜花。使人们重新喜欢上相声。德云社更加戒骄戒躁。不忘初心!

作为一个对说话对文字较挑剔的人。郭德纲明里不会说,暗里也会用相声里抖包袱的方式告诉师父:那一横放错地方了!

至于侯耀文去逝后,这块牌才挂出来,就有多种解释方法:如果牌匾真的是故意而为之,怕别人看出来,师徒二人事先商量好,牌匾暂且不挂出来。如果不是事先商量好。郭德纲在师父的眼里有其藐视师父的行为。会被看作大逆不道。凭郭的聪明才智这事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侯耀文仙逝了,死无对证。侯耀文也不怕因为写〞错〞字让别人误会,而引起说三道四!

郭德纲对这个秘密也不会透半个字的,所以无形中成了个迷。





娱乐刀锋A


这个字是郭德纲已故恩师侯耀文先生写的,其次题目有误,德云社部分牌匾上的【德】字不是多一横,也不是少一横,仔细看你会发现,它是把下面一横挪到了上面。


这个字确实不是标准写法,标准写法是“德”和“徳”,从历史上看也从没有过德云社这种写法。


倒是有过一种写法是上下两横都没有的,比如全聚德的牌匾。


所以说字肯定是错字,但是为什么会是错字那就未必是侯先生写错了,无非就是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不能排除是侯耀文自身习惯导致。


以前有些年代对字的要求不像现在那么严,很多人从小写习惯了长大后一直没改这也不是很稀奇的事,毕竟彼时不同此时,不能因为现在对这些的要求较高而因此否定过去,毕竟事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无需大惊小怪,所以不能排除是因为侯耀文自身习惯导致。


第二:真是侯耀文写错了。


人无完人,写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上面多一横下面顺势少一横也说的过去。这个字本来就是郭德纲用,对于郭德纲来说是侯耀文先生写的那就够了,其他都是次要的。即使郭德纲知道是恩师写错了,郭德纲也不至于去题诗,这点人情世故要不懂那老郭也不可能走到今天。


第三:侯耀文是故意的


故意写错字留些寓意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先例,自古有之。

比如清代纪晓岚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的那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其中有两个错别字就是纪晓岚故意的,文章的“章”下面那一“竖”贯穿了日字,意喻孔府文才冲天:安富的“富”字上面少了一点,意思就是孔府富贵没有尽头。这是纪晓岚对孔府的极大赞誉。


所以,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这个字寄托了侯耀文对爱徒郭德纲的期望,希望郭德纲牢记这个德字,做艺先做德,这也是郭德纲一直秉承德宗旨。


侯耀文写错,这个可能性不大。侯耀文虽然不是郭德纲授业恩师,但两人的感情无需多言。侯耀文有心改变相声现状,但是因为家世的问题举步维艰。理由很简单,否定过去就等于否定父亲侯宝林大师,所以他收了郭德纲为徒,正是因为他知道当时郭德纲最有希望拯救相声。


而郭德纲因为没有师承差点相声事业夭折,侯耀文拯救了他的相声生涯,间接拯救了相声。


所以,不论这个字是什么原因写错,郭德纲都不会换,不为其他,就为对师傅的那份怀念。


电影基本法


答:一般来说,题作牌匾的字是不应该出现错别字的,毕竟,书与出来后,它还要经过装潢、制作、镏金等这么多道工序,才悬挂出来,如果有人指出有错,书写者也承认有错,早就改正过来了。

另外,在古代,很多字都有异体字的。

孔乙己说“回”字有多少多少种写法的典故,就缘于异体字过多。

以德云社牌匾上的“德”字为例,其异体字比较常见的是少了心字上面那一横。

此外,古人在书写的时候,还要讲究避讳。有时候为了避讳,不得不故意把字写和缺胳膊少腿。

比如,为避宋太祖赵殷弘的“弘”字,写这个“弘”字的时候,就不得不少了最后一点。

又比如,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这个“民”字就少写最后一笔斜钩。

细究起来,写异体字和写避讳字都不应该当作错别字看待。

毕竟,这是被公众所接受的。

但有一种,完全是书写者有意为之,但旁人却未解其深意的,当列为错字看待。

比如说,清代纪晓岚在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书写有一副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纪晓岚故意在这里制造了两个错字:文章的“章”字,与安富的“富”字。

纪晓岚说了,富字少一点,意味这富贵无尽头;章字的一“竖”贯穿日头,意味文才冲天。

孔府上下因此交口称赞。

天下也都对纪晓岚的才思赞颂有加。

但并不能否定这是两个错字。

又比如康熙在杭州西湖西湖畔的石碑题“花港观鱼”,繁体字“魚””少了一点,是错字。

但是,康熙有很好的解释。

他说,“魚”字底点四点就是一个火字,有火在,鱼其不是被烤熟了?上天有好生之德,朕特意少了一点,化四点火为三点水,使鱼入水中,享遨游之乐。

晚清总督刘坤一游扬州,鉴于宋朝欧阳修在扬州做太守时流传下许多风流逸事,心有所思,在大明寺平山堂的正堂匾额上题了四个字:“风流宛在”

他故意写了两个错字,即把原属于“流”字的一点移到了“在”字身上。

旁人问他为何?

他说,他是希望以后在扬州上任的官员能够少一“点”风流,多一“点”实干。

好了,说回德云社牌匾上的“德”字。

第一, 这个字并非“德”的异体字;第二,当今社会也不需要避讳。

那么,书写者把心字头上的一横移到十字之下当是有意为之,属于上面说的第三种情况。

显然,其深得刘坤一移“风流宛在”那一点之奇趣。

但是,内中深意,就只有题字者和受赠字者知道了。

据说,这题字者就是德云社主人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先生。

候耀文先生已经故去,郭德纲如果不说,旁人就只能瞎猜了。


覃仕勇说史



现在德云社的牌匾上的字体有好几种,其中有一种牌匾上的“德”字右上部分写成了“士”字,多写了一个横。这三个字是侯耀文先生题的,确实是一个错字,应该是侯先生的笔误吧!

有人曾经就这个“德”字问过德云社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回答到“这三个字是侯耀文先生所题,错了就将错就错吧,也不改了”。


其实,不改这三个字应该也是郭德纲的意思。2004年,郭德纲拜侯耀文先生为师,得到侯先生的大力帮助。在当时,郭德纲曾经因为没有明确的师承,在北京相声圈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人的刁难。直到遇到侯耀文先生,侯先生有意收徒,郭德纲也有意拜师。可是,这样的双方都有意的情况下,还有人从中阻挠,不希望侯耀文收郭德纲这个徒弟。好在,侯先生没有被外界所干扰,收下了郭德纲这个徒弟。现在看来,侯先生如果知道郭德纲的成就一定会很欣慰吧!


刚刚收徒那几年,侯耀文给了郭德纲很多的帮助。一方面给了他明确的师承和辈分,由于侯耀文是“文”字辈的相声演员,郭德纲也就是“明”字辈,成为了和姜昆等人同辈的相声演员,这位日后的郭德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力。另一方面侯耀文给了郭德纲财力物力上的帮助。当时的德云社并不像现在这样红火,是侯耀文带着郭德纲演出,给了他赚钱的机会,才维持当时的德云社。

正是因为侯耀文给了郭德纲那么大的帮助,郭德纲从来没有忘记侯耀文的恩德。时至今日,德云社后台还放着侯耀文的遗像。而这个“德云社”三个字,虽然的“德”字有错误,但毕竟是侯耀文先生亲笔所题,郭德纲当然不会放弃。不但没有扔掉,反而原原本本的放在牌匾之上,其实也是在纪念侯耀文。


德云社三个字,除了侯耀文所题以外,还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马季先生所题。这三个字写的虽然简单,但是当时也是不少人反对,因为这代表着马季对郭德纲的支持,这是一些人不想见到的。不过马季先生直接告诉他们,不要这样,郭德纲很不错的。另一个版本应该是郭德纲亲自书写,毕竟是自己的店,自己写上几个字也是应该的。


雨天论娱乐


德云社天桥老店的匾额是郭德纲的师父侯耀文先生生前写的。

这个德字跟楷体比起来,上面多了一横,下面少了一横,按照标准字形来说,确实是错别字没错了。

但作为书法而言,错别字往往被当作一种美谈,尤其是这个德字,全聚德的招牌就是的字下面少了一横。

书法家可以找出许多实例来说明书法艺术和简单书写是两回事,甚至可以动用专业术语说明“错别字只在楷书中有评判作用,在其他书体中字正误标准非常模糊”。也许在书法家心里,日日研习书法作品点画线条的表现力,探究力量感、节奏感,空间结构、行气布局才是顶顶重要的。

一般解释这样的错误,都认为,书法是以讲究美感的,艺术不同于平时的书写不必要每一个笔画都写得标准。

曲阜的孔庙的对联上就有两个错别字,但他理由解释的通,是文章通天,富贵无顶的意思。

其实要给这块匾额这个错别字找开脱理由,能找一大堆,毕竟历史上有意或者无意的错别字书法作品举不胜举。

然而错别字在艺术作品里还有另一重价值,就在于他的独一无二性。

错版钞票比正常的钞票还要有价值,道理就在这里了。

这就是为什么书法作品里面,带错别字的作品格外的多,因为对于收藏家来说,他们更看中收藏错版。

尤其是对于德云社这块匾额而言,这是已故名家题写的,侯先生故去之后,这块匾额上的题字不可重复,没有改的机会了。意义就又变得不一样。


闲白社


德云社牌匾上的三个字是侯耀文先生题写的,德字上面加一横肯定是错字无疑。

看了很多评论,说法无花八门,以侯先生有意为之居多。斯人已去,自当安息,我们本不该说三道四,但既已有人提出,亦不应刻意回避。从古至今,德字有很多种写法,却没有一种在十字下面加一横的。康熙辞典问世后,德字统一为心字上面多一横,当然,书法作品中还常常用之前少一横的德字,也不为错。我想,康熙辞典之所以将德字的心上面加一横,应该是让人把心放平的意思。



名人也是人,也会写错字,做错事,错了就是错了,我们没必要添油加醋靠臆测极尽溢美之词。我想,倘若侯先生天堂有知,恐怕也想不到一个错字竟能引来这么多高妙的解释。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三个字的唯一性,稀缺性,尤其对老郭来说显得弥足珍贵。


碧水蓝天657


德字上面一个“士”这个牌匾是侯耀文先生生前所写,而且是郭德纲拜师之后没多久就赐的字。

根据德字在整个汉字历史上的演变来看,这个字应该是错别字。下图是德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简体汉字的所有写法,没有一种是上面写“士”的。

而且目前还在通用的两种“德”字写法,一种是我们打字和书写体常用的标准德字。在心上面有一横,还有一种是全聚德招牌上面那种,没有一横的写法,目前在书法界仍然有使用,普遍说法是在清康熙年以前,德字都是没有下面这一横的,在康熙字典颁布以后,带一横的德字开始沿用至今。

但侯耀文先生是真的疏忽大意写错了这个字,还是有意为之,这点其实是值得商榷的。要知道侯先生写这字的时候,也没得阿尔茨海默症,也没有老眼昏花,而且写完后过了几年,侯先生才仙逝。他也不止一次看到自己的墨宝,假如真是无意之过,他大可以通知郭德纲,重新改一下,以免让外人耻笑。但这块牌匾就一直挂着,老郭还跟它合了不少影。

那么有可能是这两种情况:

第一、侯先生碍于面子不好说修改的事情,老郭作为徒弟也不敢主动给师傅纠错;

第二、这个字就是故意这么写,目的是传递一些信息给郭德纲,郭德纲也知道师傅的心意,所以一直挂着不敢妄动。

当然侯先生已经去世,没法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其他经典错字案例中,找寻类似的线索。在中华文明史上,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题字故意写错,而且将寓意隐藏其间的案例多不胜数,现在还有很多类似景点可以瞻仰。

著名的花港观鱼石碑,康熙亲自题字,鱼字下面本来应该是四点,但四点为火,康熙信佛所以故意少写一点,以为鱼儿水中游的寓意。

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提“风流宛在”牌匾,刘坤一故意在流字上面少写一点,意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有警醒自我的意思。


而侯先生所书“德云社”,用士字加顶,把下面一横放上去,士音同师,可能是暗示“师德”之意,一方面是侯先生以师之名,希望郭德纲能光大德云社,弘扬相声艺术。另一方面郭德纲身为人师,向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科传授技艺,那么更应当时刻牢记师德二字。

如今的德云社朝气蓬勃,年轻一辈个个出人头地,虽然也有挫折和磨难,但也都是青年才俊,倡导传统文化,弘扬社会正气。郭德纲也无愧师德二字,没有辜负侯先生教诲,为师之人,以德为先。


咸鱼茶馆


德云社牌匾上的“德”字为什么多一横?是谁写的?是错字吗?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首先,如果从汉字书写规范的角度讲,这肯定是一个错字,因为历来没有这样的写法。但从艺术的角度,就不能说是不是错字了。因为书法中有很多这种“书法字”出现过,都是当时的名人权士所写。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把字“省笔”、“减笔”、“代写”,我们把这些字叫“书法字”。相当于现在的美术字,只用于特定的章句之中。例如:

我们在临习书法的时候要按实际情况做修改,不能以错误的形式传播下去。

再有,若是错字,会从几个环节就被检出。

一、写的时候

不管作者写的时候是一人在场,还是多人在场,写完不可能立刻收起来,在晾干的过程中会反复查看,同时审视欣赏。如果是错误,书写者不可能让错误留存下来,以降低大众对自己文化水平的认可,肯定会趁没人知道重新写一幅对的。

多人在场时,发现“错误”的可能性更高。即便发现者不直接说出,也会婉言提示,更不可能留存错误的字迹。

二、送裱的时候

装裱师傅一般见多识广,眼光犀利,发现不了的情况也不太可能。更何况书写之人为大名鼎鼎的一代相声大师!为避免一切麻烦也是会及时告知主顾的。

三、悬挂的时候

相传这块匾是书写着过世后才挂起来,也就是这幅作品存放了不短的时间。有人说是为了纪念,那么悬挂之前肯定会对物思人,缅怀一番。这样的重视程度怎可能发现不了“德”字的不同?如果是纯粹的错误,郭德纲更没理由把一幅书写错误的作品公之于众,让自己尊敬的恩师受世人诟病。真要尊重怀念,完全可以私置而供之。

综上所述,这个“德”字这样的写法是有讲究的。

“德”,人们熟悉的意义是品行、品质。我翻了一下《说文解字》,其中说,“德”,升也,从彳悳声,多则切。“彳”这个偏旁表示与行有关。我们看一下下面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

甲骨文和金文“德”

从甲骨文和金文可见,“德”字中的“四”最早是一只眼睛。

“士”字包含以下的意思不知大家是不是知道,一、对读书人、知识分子的美称;二、对品德好、有睿智或特殊技艺的人的美称。

写这样一个“德”字足见赐书者的良苦用心。我们知道郭德纲的学历不高,初中还没有毕业。作品又被诟病低俗。这个加了“士”字的“德”字,就是要告诉郭德纲“要用士之眼观心悟来升华自己,做好德云社,做好相声人”。

那么这个写了如此有内容的“德”字,具有良苦用心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郭德纲的恩师,一代相声大师侯耀文。

侯耀文既是传统相声继承人,又是新相声的开拓者,天资聪慧,为中国相声的发展和振兴开辟了道路。


艺素简


翰墨书道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写法的出处不知,可能是一个异体字,在古代,特别是《康熙大字典》和《中华大字典》中都有类似的异体字的特别写法。

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




这个写法确实不多见。






没有发现有类似的写法。都是“四”和“心”之间,有的有一横或者没有那一横。关于中间的一横的问题,百度上有文字爱好者说:在西周晚期的《毛公鼎》中,其写法已与后代的写法相近,但“德”字中间无一横。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又说,中部出现横的写直到《康熙字典》中才有记录,显然是不准确。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和苏轼的“德”字都有这一画,但也有的字是没有的。

至于“德云社”题字的写法,显然是异写,也就是不规范的写法。异体字基本上不在社会上流通,亦或不属于官方流通文字收入范围。但这种异体字在民间和社会上仍然大有存在。并且都是有讲究的,是有故事或民俗文化的。

不过,这种写法应该不属于错字,而是一种不常见的异体写法,也可能是一种有意生造的异体字。比如在篆刻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





还有刘炳森隶书书法的书的写法也是一种异体写法。不过像德云社的这种写法,横画移到了上面 的写法确实不知处于何处。百度也没有查出来。

估计不是写错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一种广告效果而有意生造的一个字,在古代如武则天不也曾经自己制造了几个字吗?从规范角度来说,可能不好,但作为一种匾额或题字,这种做法的广告效应却是非常明显的。再说,一旦约定俗成,也就见怪不怪了。毕竟是一个招牌字而不是学校的规范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