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唐僧的“心理醫生”

一提到孫悟空,大家能想到關於他的稱呼有哪些呢?齊天大聖?美猴王?孫行者?潑猴?這些稱呼,要麼表現孫悟空法力高強,要麼表現他相貌俊俏,要麼表現他性格放蕩不羈。總之,人們對孫悟空的印象,較多地停留在他的外在。

其實,孫悟空的本領,遠不止於降妖除魔。他心思細膩,非常善於疏導他師父唐僧的心理問題。

唐僧肉體凡胎,沒有法術,在兇險的取經路上,身心備受煎熬。他常常疑神疑鬼,內心恐懼,總受思鄉之情困擾,有時還做怪夢。在這些時候,孫悟空承擔起了開導師父,堅定師父信心的責任,某種意義上,他可以說是取經團隊中唐僧的“心理醫生”。

孫悟空:唐僧的“心理醫生”

循循善誘,鼓勵師父要樂觀

《西遊記》第三十二回寫道,唐僧師徒離開寶象國繼續行進後,遇見一座高山擋路。唐僧憂心忡忡地叮囑道:“徒弟們仔細,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擋。”一路常遇妖魔,以致唐僧聽見一絲風吹草動,就會感到恐懼。

孫悟空趕忙安慰唐僧道:“師父,出家人莫說在家話。你記得那烏巢和尚的《心經》雲心無掛礙,無掛礙,方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之言?但只是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你莫生憂慮,但有老孫,就是塌下天來,可保無事。”

孫悟空這是在給唐僧一顆考驗丸和一穎定心丸:首先,你要過得了重重難關,要克服取經途中的艱險,只有經受住巨大的壓力和危險的考驗,才能成為“人上人”;其次,你可以放心,有我這高徒陪伴左右,你即使一路逢兇,也會輕鬆化吉。

但是,唐僧還是難以擺脫恐懼、憂慮,他沉默不語後又勒回馬道:“我當年奉旨出長安,只憶西來拜佛顏。舍利國中金象彩,浮屠塔裡玉毫斑。尋窮天下無名水,歷遍人間不到山。逐逐煙波重迭迭,幾時能彀此身閒?”

唐僧這是在抱怨,當年領旨取經,就是為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參拜佛祖。如今,歷經千辛萬苦,穿越千山萬水,卻不知何時才能見到佛祖,取得真經。

面對師父的西行心結,孫悟空又耐心地循循善誘道:“師要身閒,有何難事?若功成之後,萬緣都罷,諸法皆空。那時節,自然而然,卻不是身閒也?”

孫悟空:唐僧的“心理醫生”

唐僧聞言,終於“樂以忘憂”。

孫悟空知道唐僧的終極執念所在,他用最終的取經目標激勵唐僧,用循循善誘的勸慰讓唐僧心神安定,重新變得樂觀起來。

有的放矢,解開師父的心結

《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寫道,唐僧出門小解,只見明月當天,叫道:“徒弟。”孫悟空、豬悟能和沙悟淨都出來侍立,以為師父有吩咐。

誰知,一心向佛的唐僧,感懷這月清光皎潔,竟不禁對月懷歸,信口詠出一首詩,詩的最後一句是:“今宵靜玩來山寺,何日相同返故園?”

唐僧感嘆,西行已久,到達西天仍是遙遙無期。究竟能否見到佛祖,他自己也猶疑不定了。

這時候,又是孫悟空走上前來,說:“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中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我等若能溫養j\,九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

孫悟空輕聲寬慰唐僧,月亮是天象的表現,人們要順時而動,修身養性,歷經艱險,方能得到正果。唐僧“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

孫悟空能從師父吟詠的詩歌中捕捉到其思鄉的情感,並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心理安慰,實為可貴。他粗中有細的一面,是深為唐僧所知且依賴的。

孫悟空:唐僧的“心理醫生”

耐心引導,消除師父的恐懼

《西遊記》第三十七回寫道,唐僧抱怨自己做了怪夢,心神不定。

孫悟空知道後,耐心地對唐僧說:“師父,夢從想中來……所以心多夢多。似老孫一點真心,專要西方見佛,更無一個夢兒到我。”

他抓住了師父做怪夢的根源,那就是白天想得太多。於是,孫悟空告訴師父,只有專心求佛,只想取經的使命,心無旁騖,才能氣定神閒,精神放鬆,不會做怪夢。

《西遊記》第八十五回寫師徒四人快到靈山時,又一次遇高山阻路。這一次,唐僧又勒馬道:“徒弟們,你看這面前山勢崔巍,切須仔細!”孫悟空笑道:“放心!放心!保你無事!”

唐僧心中仍忐忑不安,他的嘮叨習性此刻再現:“休言無事。我見那山峰挺立,遠遠的有些凶氣,暴雲飛出,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

這一次,孫悟空換了一種方式勸慰師父,笑道:“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唐僧道:“我記得。”

孫悟空說:“你雖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隨後他繼續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孫悟空希望,師父能時刻做到佛在心中,不要自尋恐懼,因為一切煩擾皆是源於內心的恐懼,心中安穩,自然無可畏懼。

不過,唐僧表示,自己雖知道這四句頌子,但認為這跟其他經典一樣,只是讓人修心用的。看來,唐僧雖然有一顆向善、拜佛之心,卻悟性有限,定力尚待磨鍊。

孫悟空馬上明白了師父的意思,聰慧如他,立刻準備結束此話題:“不消說了,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似你這般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且莫胡疑,隨我去。”

他勸慰唐僧,只要心誠意真,耐心堅持,終會善始善終。這番勸慰確實奏效,“那長老聞言,心神頓爽,萬慮皆休”。

由此可見,孫悟空的功勞不僅在於降妖除魔,化齋借宿,保護師父的生命安全,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還在於為師父提供心理輔導,穩定師父心態,解開師父心結,保證他的心始終放在取經大業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