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伯和畢姬——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M2和M1的墓主

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是近年的重大考古發現。去年夏天,在周原遺址與西周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我聽過吉琨璋先生的精彩報告。他說,這兩座墓的墓主,從出土銅器的銘文看,M2的墓主是倗伯,M1的墓主是某姬,姬上的怪字不認識,引起我的濃厚興趣。休息時,我向他討教,這個怪字怎麼寫,他給我比劃了一下。我說,這恐怕是畢字。晚上,他給我看電腦中的銘文,我發現,這個字有不同寫法,但經過比較,還是畢公的畢字。通讀銘文後,我提出我的初步判斷:倗伯即馮伯,馮伯是媿姓;畢姬則是畢公在晉國的後裔,可能與後來晉六卿中的魏氏有關。最近,閱讀橫水西周墓地的發掘簡報和發掘者合作撰寫的研究論文,(吉琨璋等《橫水西周墓地研究三題》,《文物》2006年8期)還有李學勤先生的文章,我想就這一問題補說幾句,講四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我們先說馮伯,為什麼我要把倗讀為馮。

倗,銘文字形,嚴格講,是從勹從朋。朋是朋貝之朋,像串貝,為貨幣單位。勹旁,雖然是從人旁分化,但古文字是兩個不同的偏旁,還是有區別,從人是後世的隸定,許慎已經這樣寫(《說文·人部》)。加上勹旁的這個字,在古文字中,經常是做朋友的朋,而有別於朋貝的朋。值得注意的是,在古文字中,它還有個用法,是作馮字。比如《左傳》中的楚令尹薳子馮,他的馮字,淅川下寺銅器就是寫成倗。傳世古文,如《古文四聲韻》卷一第十一頁背引《王存乂切韻》,馮字略為走形,但還可看出,也是這種寫法。還有,《詩·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憑河”,其中的“憑”字,《說文·水部》作“淜”。倗讀馮是沒有問題的。

倗伯,從發表的倗伯爯簋看,其名為爯。西周銘例,行輩字,伯仲叔季的伯是嫡長,和孟不同,孟是庶長。內服王臣多稱公、伯,公是老臣,伯是嫡長,和親屬制度有關。很多伯都是以嫡長襲官爵。外服諸侯,一般稱侯,但古方國的君長,也往往稱伯,情況很複雜。《三題》例11的倗季鳥尊,既稱季,似可說明,這裡的伯是行輩字。

馮,其族姓值得討論,《三題》引用的12個例子足以說明,它是媿姓。特別是例2倗仲鼎,還先此證明,倗、畢是互為姻婭。例10虎叔作倗姒簋,作者引用我和董珊(我以前的學生)署名的有關討論,說倗讀馮,馮是姬姓,倗姒是夫氏。這一討論是由董珊執筆。他的意見,倗讀馮很正確,但馮為姬姓卻失之考索。馮為姬姓,是傳統姓氏書的說法,這個說法,從銅器銘文看,並不正確。(格伯簋,倗生的生,現在都同意,是外甥之甥,即強調其母氏或舅氏。)

(二)馮到底是什麼姓?《世本》佚文有兩種說法。

一是姬姓說。《世本》佚文作“馮氏,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封魏,支孫食採於馮,因氏焉”。這種說法,漢代就有。如《說文·邑部》:“馮阝,姬姓之國,從邑馮聲。”《東觀漢記·馮魴傳》:“馮氏,其先,魏之別封,曰華侯,華侯孫長卿,食採馮城,因以氏焉。”後來的姓氏書多主此說。

二是歸姓說。秦嘉謨輯本,歸姓下面有四支:

(1)歸氏,《世本》佚文作“鬍子國,歸姓,為楚所滅,子孫姓歸氏”,即楚昭王所滅的胡國(《春秋》三傳定公十五年),據說在今安徽阜陽;

(2)河宗氏,《世本》佚文作“主河者,因以為氏”,河宗,作為地名,是“河伯無夷之所都居”,在陽紆之山的附近(《穆天子傳》卷一),即河宗氏的祖庭,據考,在今內蒙河套一帶。河伯無夷,原來是沿黃河南下的鬼方之酋,後來,在民間信仰中變成黃河之神。《水經注·洛水注》引《竹書紀年》就有洛伯與河伯斗的傳說。河伯之名,《莊子·大宗師》、《楚辭·九歌》、《山海經·海內北經》等書,也作冰夷、馮夷、馮遲,冰與馮,夷與遲,都是通假字,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部族首領是以馮為氏;

(3)馮氏,《世本》佚文作“歸姓,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是子產執政時的著名大臣,他在鄭為官,但祖籍可能是晉地;

(4)崩阝氏,《世本》佚文作“出自伯絮,國在虞、芮間”,《穆天子傳》卷一提到河宗伯夭和崩阝伯絮(絮,或作綮),他們都出自河宗氏,崩阝,其實就是馮,正如倗可讀馮。

這四支,胡氏是一支,在南方;河宗氏、馮氏和崩阝氏,說是三支,其實是同一來源,在北方。歸納起來,《世本》記載的歸姓,主要是胡、馮兩支。馮氏更重要。馮氏歸姓說,漢代也有人講,如《潛夫論·志氏姓》說戰國時期的韓國有馮亭(上黨人),秦有馮劫,漢有馮唐、馮奉世(上黨人)、馮衍等,都是出自這一支,但此說不如前者影響大。

(三)這兩種說法,哪種對?我們可以討論一下。

姬姓說,從出土發現看,並不正確,但馮氏與畢公之後的魏氏有關,還是值得注意。倗仲鼎和橫水二墓的發現都證明,馮氏與畢氏可能世代通婚。畢姬所出的畢氏,是畢公之後在晉地者。畢萬是它的後裔。畢萬封魏,上距橫水西周墓,大約還有二百多年,當然不可能證明,晉國的畢氏最初也住在魏。但有趣的是,魏在今芮城,而《世本》佚文說,河宗氏的伯絮,“國在虞、芮間”,正與魏鄰近。而魏從鬼聲,也讓人聯想,這個地名會不會與馮氏所出的鬼方有關。當然,我們也不排斥,魏氏之後,或有與馮氏共處,而以同一地名為氏稱為馮者。即使姬姓說,裡面也折射出某種歷史事實。

歸姓說,現在證明,是馮的本姓。《世本》所謂歸姓,《左傳》所謂懷姓、隗姓,金文是作媿姓。據王國維考證,它們都出自鬼方,歸、懷、隗三字,都是媿的通假字,鬼方以媿為姓,正如羌為姜姓之戎,獫狁為允姓之戎,都是以族為姓。他的考證,雖然仍有爭論,但我以為,是遠見卓識。《左傳》定公四年說,周公輔佐成王,封唐叔於晉,賜懷姓九宗。懷姓九宗,就是媿姓的九個部落。它們是哪九個部落,今已難知其詳,但金文中的媿姓,有馮有胡(如倗仲鼎胡叔簋),正可印證《世本》之不虛。特別是馮氏,乃是源出河宗氏的正宗嫡脈,肯定是懷姓九宗中最重要的一支。前人說,鬼方和狄有關,狄分白狄、赤狄。春秋戰國,鮮虞、中山是白狄,東山皋落氏、潞氏、甲氏、留籲、鐸辰、廧咎如是赤狄。白狄是姬姓,赤狄是媿姓。後者可能就是懷姓九宗的後裔。

(四)最後,我想說的是,馮、畢的關係還值得深入探討。

晉史,是周移民與夏遺民或當地土著通婚融合的歷史。馮、畢是其縮影。這次發現的橫水大墓,M1的隨葬品比M2奢侈豪華,畢是王室貴族,馮是當地土著,水平不一樣。我們要注意的是,馮、畢的關係,不僅是兒女親家,還是“戰略伙伴關係”。

晉滅霍、魏、耿,是靠趙、畢、韓。霍和霍以北,主要由嬴姓的趙開拓和據守(讓人想起西土的秦);晉南,則主要由周移民開拓和據守。韓、畢皆姬姓分支。畢萬封魏,在今芮城,近於馮,正如趙近霍而韓近耿。耿在今河津,扼龍門口,在上游。魏在其下游,南北呼應,都是沿黃河最寬闊處設立的重要據點。魏悼子遷霍地的呂(因而也以呂為氏),一度北上,佔有今萬榮和夏縣一帶,重心始終在晉西南。

河宗氏本來是黃河上游的部落,是傳說中黃河之神的子孫。他們沿黃河南下,落腳於晉西南,而有西周時期的馮,畢氏則來自西土。他們在此匯合,結成這樣一種關係,實在耐人尋味。

這段婚姻的後面,一定還有很多故事。

單位:北京大學

發表於《中國文物報》2006年12月8日第00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