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汉家婕妤唐昭容,工诗能赋千载同。

自言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胜妇人。

——唐·吕温《上官昭容书楼歌》

上官婉儿——唐史中,又一个闪着光的名字。

才貌双全,是上官婉儿的基本人设。十四岁时因聪敏善文得武则天赏识,掌管宫中诏命,跟随武则天多年,颇得重用。后又辅佐中宗李显,权势更盛,一度左右政坛和文坛,有“巾帼宰相”之名。吕温的那首《上官昭容书楼歌》,便简洁地道出了上官婉儿的历史地位和文学造诣。最后,李隆基发动政变铲除韦后一党,上官婉儿亦死于刀下。一代传奇女性,就此退场。

与那个时代,每一个游走于权力中心的女人一样,上官婉儿的风评也是两极的:赞她的称其才情过人、通透练达;黑她的说她玩弄权术,为祸宫闱。

今且不谈宫闱八卦,若只论才情与通透,上官婉儿当之无愧是职场女性中的佼佼者。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1

上官婉儿之通透

上官婉儿的伯乐是武则天。但同时,武则天又是她的杀父仇人。

上官婉儿的祖父是初唐名臣、大诗人上官仪。664年,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草诏欲废武则天后位,而得罪了武则天,后被诬陷谋反,上官婉儿的父亲和祖父都因此被下狱处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则与母亲一同,被发配到掖廷为婢。

十四岁时,得武则天召见,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像是夙构而成。武则天大喜,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

这是上官婉儿第一次见当朝皇后,同时也是第一次见杀父仇人。没有怯懦失态,也没有怒啐狠骂。这等处变不惊,对于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少女来说谈何容易?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随后,武则天把她带在身边,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武则天称帝后,上官婉儿的地位愈发重要。

后来一次,上官婉儿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处以黥面。这对于上官婉儿来说算是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挫折。大概这一次也让她深刻地认识到何为伴君如伴虎。但上官婉儿深谙生存之道,死里逃生后迅速调整了自己与武则天的关系,并再次取得了武则天的信任。据《新唐书》记载,696年,上官婉儿“内掌诏命”,“群臣奏议及天下事皆与之”。两年后,武则天又让她处理百司奏表,参与管理政务。可谓权势日盛。

许多人不解,上官婉儿是怎么与杀父仇人共事多年的?其实,这何尝不是她的过人之处呢?如果说她是隐忍蛰伏,那么这份韧性,厉害。如果说她是真的释怀,那么这份格局,更厉害。上官婉儿好好地活着,而且凭借着日后在文坛的造诣,何尝不是对已故亲人的一种告慰呢?

相较而言,你我职场中的那点小情小绪,是不是着实不值一提?

2

上官婉儿之才情

上官婉儿着实有才。

当年一篇应制之作,博得武则天欣赏,武则天赞其“此女绝非凡骨”。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被封为昭容,更是得以大展拳脚。

中宗李显热衷文学,不断组织文学活动。每每设宴,众人赋诗,上官婉儿便是品评人。一次中宗带上官婉儿赴昆明池游宴,中宗即兴赋诗一首,命百官各和一首,并让上官婉儿登楼评诗。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众人诗作集于上官婉儿手中,她将不入眼的诗作,一挥而散,落选之作如雪片纷纷从上官婉儿手中落下。百官灰溜溜拾起自己的落榜作文,等待品评结果。

最后,伯仲之争锁定在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之间,此二人在当时齐名。少顷,上官婉儿做了一番品评:“二诗功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自健举。”判宋之问胜出。对此品评,众人心服口服,昭容之风姿,亦是传为美谈。

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上官婉儿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将她称之为当时文坛的风向标,似乎也并不为过。她也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使得此时之文坛热烈活跃。

上官婉儿凭借才华,脱了戴罪之身,走近权力中心,留得青史一笔。其实貌美她也有,只不过才华这东西战斗力更持久。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3

上官婉儿之结局

上官婉儿最后没能善终,有人为她扼腕叹息,有人说她咎由自取。

上官婉儿被李显升为昭容后,在宫中掌握大权。身处漩涡中心,她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韦氏、武氏和李家王朝之间的纠葛。

据记载,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有染,后来,她又将武三思介绍给韦后,以将韦氏和武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当世及后人多将她视为与韦后一党。

710年,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死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等人,拥立其父李旦。

然而关于最后上官婉儿的政治立场,至今仍有争论。

一种声音认为上官婉儿深得武则天“真传”。因有记载,上官婉儿一直怂恿韦后和安乐公主效仿武则天自称女皇。

另一种声音认为上官婉儿后期已经与韦后一党划清界限。

支撑的史料,一为上官婉儿起草的遗诏,二为她的墓志铭。李显驾崩后,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内容是:立李重茂为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另,在上官婉儿的墓志铭上也记载,中宗有意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上官婉儿坚决反对、不惜以死相谏。

最后,当李隆基的人冲入宫中,上官婉儿秉烛相迎,拿出草拟的遗诏,告诉对方:你看,其实我是站在李唐这边的。然而,李隆基大概根本就不在意你到底站队哪边,只因为你是叱咤朝廷的上官昭容,所以留不得。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纵观上官婉儿这一生,几度沉浮,尝尽百味。

电影《深海长眠》中的主人公雷蒙说:“当你知道一切都无法回避时,你会学着用笑来哭泣。”上官婉儿坚强得让人心疼,也精明得令人咋舌。既有被动承受,也有主动迎敌。她在家族的宿命、君王的权威之间挣扎,找寻着自我。最后,找到了,也失去了。

有人写了这样一段话形容她:历史是无情的,一代才女最终被男权社会与李家王朝一起扼杀。历史也是有情的,飘逝的生命和散落的文章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历史人物有其复杂性。但小编以职场女性的视角回望上官婉儿时,看到了三句话:

第一句,扔掉情绪;

第二句,能力为王;

第三句,洁身自好。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幼女,也是这位霸道女皇一生中唯一宠爱始终的孩子。

无论是容貌性格,还是政治才能,太平公主都像极了自己的母亲,这不只是旁人评说,连武则天自己都这样以为。

而在武则天晚年,太平公主也步母亲后尘,一脚一脚趟进了权力的中心。不过,看似起点更高的她,却未能像母亲一样登至权力巅峰,甚至连她名字里的“太平”二字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

1

帝王之女初长成

“太平”一名,本是公主的道号。在太平公主七八岁的时候,武则天曾安排她出家为道士,以向去世的外祖母荣国夫人祈福。说是出家,但不完全,小公主仍然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皇宫大院之中。

10岁那年,吐蕃派使者来唐朝和亲,点名要娶太平公主。唐高宗和武则天万般不舍,这才修了太平观让她入住,并以“公主已出家”为由,拒绝了吐蕃的请求。

时光荏苒,很快太平公主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见父母还未给自己安排婚事,她自己先想起了法子。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一日,她在父母面前穿上了一套武官的装扮。父母感到奇怪,女孩子又不能当武官,你咋突然迷上了cosplay?太平公主没正面回答,而是蹦出一句:这衣服给驸马穿怎么样?

武则天和唐中宗恍然大悟,这才开始给公主张罗婚事。

16岁那年,长安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太平公主嫁给了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

薛绍。出嫁那天,熊熊燃烧的火把烧焦了两旁的树木,燃放的烟花照亮了长安城的上空。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薛绍英俊威武,一表人才,二人情投意合,那段日子大概是太平公主一生中最太平的时光。因为七年后,这段婚姻就在悲情中划上了句号。

公元688年,薛绍的哥哥参与谋反,薛绍也遭受牵连,最终被母亲武则天下令“杖一百,饿死于狱”。而当时,太平肚子里正怀着薛绍的第四个孩子。

从此之后,太平公主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幻想,都破灭了。

2

政坛展露头角

薛绍死后,武则天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自己的侄子武承嗣。太平公主并不情愿,最终以武承嗣患疾为由作罢。

再之后,武则天又选择自己的堂侄武攸暨做驸马。武攸暨相貌英俊,性格沉稳,算是个靠谱的老实人。但是他当时已有妻室了,那怎么办?武则天直接派人把武攸暨的妻子杀了,然后强行将其配给太平公主做驸马。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当时的武则天正在紧锣密鼓地改朝换代。让公主与武氏联姻,正是她计划中的一步。就在太平公主二婚后的两个月,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将武氏子十四人皆封为王。

薛绍之死和再嫁武攸暨,或许对太平公主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在权势面前,一切都是冰冷残酷的。无论是母子亲情,还是夫妻恩情,都不堪一击。而作为帝王之女的她,无法逃避这一切。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于是太平公主越来越奢靡的表象之下开始小心翼翼的为自己谋划。她在全国各地搜罗美男以讨好母皇。她还帮助武则天批阅奏章,处理朝政。当酷吏来俊臣准备罗织罪名诬陷她的时候,她反戈一击,让来俊臣身首异处。

3

<strong>两度拯救李唐

作为身体里流着李唐血脉的的太平公主,曾两度拯救李唐江山。

第一次是参与“神龙政变”。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垄断朝纲,引起了朝堂上下的不满,李家和武家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此形势下,公元705年,太平公主协助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并逼迫武则天让位给太子李显。由于协助诛杀二张兄弟有功,太平公主受封“镇国太平公主”,并“食实封通前五千户,赏赐不可胜数”。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第二次是策划“唐隆政变”。公元710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唐中宗李显,韦后意欲效法武则天争夺李唐江山。太平公主再一次站了出来,联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随后拥立李旦复位,立李隆基为太子。在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再次立功,被晋封万户。

而唐睿宗李旦对这位胞妹更是尊重,视为辅弼,让她干预朝政,商议军国大事。每次宰相奏事的时候,睿宗先问有没有同太平公主商量过,然后才问有没有同太子商量过,最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公主所欲,上无不听,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至此,太平公主已达到她一生政治权力的颠峰。

但是,太平公主会甘于此吗?

4

夺权失败被赐死

当时,李隆基虽被立为太子,但处理政事时,却经常受到太平公主的掣肘。太平公主还散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立”,请更立太子。不仅如此,她还在太子的东宫安排了耳目,这使得李隆基深深感到了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威胁。

公元712年七月,太平公主命法术师警告李旦,说:“彗星出现,显示天下将废除陈旧,展开新境,皇太子将当天子。”太平公主原本希望李旦为维护自己的皇位,出手打击李隆基,想不到李旦竟顺水推舟说:“把皇位传给有才德的人,自己又可躲避灾祸,我已下定决心。”八月,唐睿宗退位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心有不甘的太平公主加速了自己前进的步伐。她仗恃太上皇李旦的支持,手握大权,干涉朝政,当时七位宰相中,有五位宰相出于太平公主的推荐。文武百官,大半以上也都依附太平公主。李隆基知道罢黜自己,另立新君已是早晚而已。

得知太平公主决定举兵的消息,李隆基先下手为强。

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一天之内雷霆出击,将太平公主一党一网打尽。太平公主闻变逃脱,藏匿山中。然而,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三天后太平公主出山,被赐死在家中。

看大唐才女系列(四):上官婉儿尝尽百味!太平公主不太平

太平公主,太平一名,虽来自道号,却饱含帝王之家对子女最朴素的希望和祝福,因为深宫之中,最难得到的就是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