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在宋以前,華夏守禮延續的是禮經。宋代的時候,因為時間相去久遠,三代之禮的延續有很多已經不適合那時候的要求了。所以朱子根據當時情況重新制禮。這就是《朱子家禮》中提到的: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三代之際,禮經備矣,然其存於今者,宮廬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節,皆已不宜於世,世之君子雖或酌以古今之變,更為一時之法,然亦或詳或略,無所折中,至或遺其本而務其末,緩於實而急於文,自有志好禮之士,猶或不能舉其要而因,於貧窶者,尤患其終不能有以及於禮也。意思是,隨著時代變化,禮也應該隨之而變。三代之禮雖然完備,但是很多節文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當時的飽學之士雖然根據三代之禮以及現實情況進行了酌情的變化,但是詳略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折中的方案進行普及推廣,甚至有的忽略了根本而逐末,或者不重視內在之實而只重視外在節文。從而導致有志好禮之士,不能列出要點而遵從。貧困的人,憂患自己終老去世之後沒有可以遵從的儀文以符合禮。

是以嘗獨究觀古今之籍,因其大體之不可變者,而少加損益於其間,以為一家之書。大抵謹名分、崇愛敬,以為之本。至其施行之際則又略浮文務本實,以竊自附於孔子從先進之遺意。誠願得與同志之士熟講而勉行之。庶幾古人所以修身齊家之道,謹終追遠之心,猶可以復見,而於國家所以崇化導民之意,亦或有小補雲。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傳統中國人對於宗祠的感情,樸素、淳厚,無可扼制,無法割裂。無疑,宗祠是傳統中國人心中血緣崇拜的聖殿,是靈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脈所繫,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它以血緣為基石,以親情為紐帶,穿越漫長的時空隧道,使後人保持著與祖先心靈的溝通。在以血緣為座標的宗族關係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聯結點。讀懂了祠堂,也就讀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諦。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而且,"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後及家財"。在朱熹時期,祠堂被視為高於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繫,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正因為這樣,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也應運得以強化。可以說,每一座祠堂背後,都凝聚著世世代代許多人的情感。這種情感天長日久,延伸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

我們現在提倡的良好家風,實則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轉,家族文化的延伸。曾國藩的田園思想就是基於保存曾氏家族的理想,這種思想非常接近孔夫子的家族制度。曾國藩身居顯要,而其致子侄輩的家書中,殷殷切切的,皆是戒奢戒侈的勸導。在一封家書中他寫道:"家中種蔬一事,千萬不可怠忽。屋門首塘中養魚,亦有一種生機,養豬亦內政之要者,下首臺上新竹,過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勵樸素勤勞之勸告,是因為他從心底希望家族壯大繁榮。曾國藩以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習於奢侈,繁榮只能延及一二世;經商貿易之家,勤勉儉約,則能延及三四世;而務農讀書之家,淳厚謹飭,則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則延澤可及七八世。樸素能令家族繁榮持久,又何嘗不能令國家繁榮持久?

於是朱子遍覽古籍,遵循大原則這些不能變得。而進行損益。大體以誠敬,忠恕之道的原則,以為禮之本。在實行的時候既能體現禮之文而又能重本務實。從而達到修身齊家,慎終追遠,以及教化民眾的意義。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在三代以前庶人(普通老百姓)是無廟的,而朱子於此時明確提出了“祠堂法”。這就是祠堂正式的起源了,從此祠堂開始正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並且其重要意義一直影響至今。

在很多祠堂的牆壁上,往往掛有“家訓”、“族規”、“家法”內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為核心的中國傳統倫理道德。其中有些如“君臣父子”、“三從四德”等封建思想,是屬於我們需要批判的封建糟粕,但有些內容,如敬長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師長、睦近鄰、崇儉樸、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賭博等倫理規範,包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美德,對今天形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如果您有古建築設計及施工,寺院設計,仿古街改造設計,四合院及文物修繕設計等等問題,那麼不容錯過!請“點擊”左上角:“古建築設計師”,然後“關注”或“發私信”,您即可直接添加作者周工(微/手機:17364236780)面對面溝通!筆者依據多年的古建築設計施工經驗,給您最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專業人做專業事!

淺談祠堂文化的意義及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