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青龙街


亳州青龙街


明朝时,亳州出了“涂半仙(保坤)”,他差点“成龙”之后,朝廷挖了他的尸身,活活挖出一条“龙沟”,直通涡河,破了他的“风水”,钦天监的官员又发现了“王字街”气运旺盛,亳州依然有王气,又在“王字街”的一横右边——咸宁街西头打了一眼井,变成了“玉字街”,才放下心来,禀告朝廷,削了亳州王气。不再防范亳州。

几十年过去了,随着甲子轮回,五行变易,南城门以内,又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东西街,这条街连着“两个湖泊”:东头,是柳湖书院,南城墙边有一座“柳湖”,沿湖皆垂柳,春发万千条,湖水呈绿色,荷花红如桃;西头是孔庙,庙旁的黉学南边,有个小湖叫“砚瓦池”,明显是因为靠近黉学,池水洗砚、勉励学子的意思——但谁能真正在池塘里洗墨砚、煞风景呢。这个大水塘也是四季碧波荡漾,绿荫养目。

这样一条长街,逶迤曲折,头尾连接两个小湖,格外的显出秀美,如一条小龙蜿蜒前行。一街两巷的居民,享受着安闲平静的生活,春日踏青、夏日赏荷,秋阳垂钓,冬雪映水,四季看不完的美景,都格外喜爱这里的风物人情。

因为两个青色小湖泊的原因,这条街,叫青龙街。

这一日,来了一个游方的和尚。他在街上化了斋饭,席地而坐,吃完,在柳湖里洗净了手脸,沿湖看了一遭,面露异色,顺着青龙街又到了西头的砚瓦池,反复相看了许久,坐在街上长吁短叹起来。

街上有大户人家,姓刘,见这僧人神色奇怪,似疯似颠,出来探问,这僧人拄着锡杖站起来,满脸悲悯之色,合掌说:“不瞒施主,贫僧虽是方外之人,但跟先师学习过堪舆之术,刚才一番相看,施主,这条街,亦喜亦忧啊!”

二人谈话,惊动了邻居,围上来很多人观看,刘家家主问:“老禅师,敢请指教,喜是何喜,忧是何忧?”

老和尚说:“亳州自古有王气涵养,涂保坤是我师兄,他身死魂消,但经过这几十年的变迁,亳州王气又渐渐积聚起来,这条街,就是王气氤氲而成的一条青龙,已经成形,再过十年八年,等它元气积聚,魂魄苏醒,就要入世了,说不定这条街会出现一个成王成霸的人才——风水宝地已经成形,这是喜。”

长叹一声,老和尚接着说:“成王也有可能败寇,造反革命,那是灭九族的营生,只怕成功之前,这一条街的人都得面临生死流离!战火一起,不知谁生谁死,不知这满街之人,能活下几个,这是为天下苍生忧!”

说完,老和尚一顿拐杖,顺着大路出南门走了。

刘家是街上大户,历代书香之家,熟知史书,知道和尚所言,很有道理。当即召集街坊邻居德高望重者商议,众人一致同意,先重金聘请南京城里著名地师前来相看,再定取舍。

风水师认认真真观察着青龙街地势、走向、依托,断言,这是一方尚未成熟的“龙地”。为免日后之祸,众人请地师想法把这块宝地风水“破了”。有钱好办事,在地师的指点下,青龙街从“龙咽”处开了一处南北街,起名“青云路”,活活的把“青龙”街截成了两截,又把龙爪上的四条小街改道堵上,断了龙爪。最后,众人集资,在“龙尾”处柳湖边上建了一座火神庙,烧断“龙尾”;在西头砚瓦池的两个小岛上,各建了一座“火星阁”,活活地把“青龙”的两只眼睛烧瞎了。

也许是地师的指点见了效果,青龙街从那以后,平静过了三百多年,也没出过开创江山的人物,当然,也没有惹来被人屠戮的祸患。

现在,柳湖早已填平,砚瓦池上的“火星阁”也早已毁弃,这段“青龙街”出真龙的往事,也渐渐淹没无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