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希夷先生

亳州的希夷先生

如果你收到幾張亳州的公務員給你的名片,你會發現它們是統一樣式的,上面都印著:天下道源 中華藥都 曹魏故里 養生亳州。作為一個地道的亳州人,我曾以為“天下道源”一說主要來源於老莊,直到亳州多了一條“希夷大道”,我才留意到道家還有一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亳州人,他就是陳摶。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其名、字、號均取自莊子《逍遙遊》:“有鳥焉,其為名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他的《對御歌》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臣愛睡,臣愛睡。不臥庫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慶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酣睡。閒思張良,悶想范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閒氣,爭如臣向青山頂頭,白雲堆裹,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但一覺睡。管什玉兔東昇,紅輪西墜。”後世有民謠“昏昏黑黑睡中天,無寒無暑也無年。彭祖壽經八百歲,不比陳摶一覺眠。”流傳至今。

  《唐才子傳》和《宋史·陳摶傳》都充滿了神奇色彩。陳摶是個神童,年少之時就能通經綸,精於《易·象》。從四五歲開始,在渦河岸邊戲水,有身著青衣的女子給他餵奶,因此一天比一天聰明。他高論駭俗,少食寡思。稍微大一點,他熟讀經史百家,過目不忘,名噪一時。但是唐長興年間他考進士屢試不第,於是他就不再追求功名,以山水為樂。

  據他自己說,他曾經遇到孫君仿、獐皮處士等世外高人,高人對他說:“武當山九室巖可以隱居。”摶往棲焉。因服氣辟穀歷二十餘年,但日飲酒數杯,這種酒現在亳州的梅城還有,叫作“希熬”,我在《酒與亳州文化》裡面有詳細的介紹,他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講述了導引術和煉丹術。一時間為通道所推崇。唐僖宗召見了他,並封為“清虛處士”,在華山雲臺觀修行。經常閉門獨臥,上白天都不出來。

  陳摶能夠猜透人心,在他的牆壁上有一隻大瓢,道士賈休復看見了,心裡想要,嘴上卻沒說。陳摶說:“你來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我這隻大瓢吧?”就讓人取下來送給他,賈休復嚇了一跳,覺得陳摶是個神仙。又有個叫郭沆的人,夜晚借宿雲臺觀。半夜裡陳摶讓他趕緊起床回家,郭沆猶猶豫豫,沒有回去。過了一會兒,陳摶說:“你可以不用回去了。”第二天郭沆回到家中,才得知,昨天夜裡他的母親心痛病發幾乎死去,但是過了一會兒就好了。

  周世宗喜好道家的煉丹術,因為陳摶較為出名,顯德三年,周世宗就命華州州官將陳摶送到宮中。為了探清陳摶辟穀術的虛實,他把陳摶關在屋子裡一個多月之後才打開門,發現陳摶正在熟睡。醒來後,周世宗問他煉丹之術,陳摶反問道:“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致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周世宗也不生氣,命他為諫議大夫,陳摶固辭不受。周世宗知道他也沒有其他專長,就讓他回去了,走的時候陳摶賦詩一首: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

  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回到華山以後,有一天,他在華陰市中騎驢閒逛,看見郵差往來急促,一問才得知,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登基了,陳摶抵掌長笑說:“天下自此定矣。”宋太宗趙匡義徵召他入宮覲見,他頭戴華陽巾,草屨垂條,神態自若,宋太宗對他禮遇甚厚,他曾經對宰相宋琪等人說:“陳摶能夠獨善其身,不趨炎附勢,是真正的方外之士啊。陳摶在華山居住了四十多年,現在已經近百歲。他經過了五代離亂,現今趕上天下太平,故來朝覲。他所說的話,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啊。”於是讓人把他接到了宮中,宋琪等人見到陳摶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傳授給我們嗎?”陳摶說:“我本是山野村夫,對當下沒有什麼作用,也不懂煉丹之術、養生之理,沒有方術可以傳授給你們。即使能夠白日昇天,對黎民蒼生又有什麼好處?當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養生長壽之道,無出於此。”宋琪等人點頭稱是,就把這些話轉告了宋太宗。宋太宗就更加尊敬他了,下詔賜號“希夷先生”,賜紫衣一襲,並把他留在宮中,屬和詩賦。讓當地的官員幫助擴建了陳摶修行所在的雲臺觀之後,才讓他回去。宋太宗贈詩云:“曾向前朝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已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

  後來宋真宗再次召見他,他沒有去,他在辭謝信中說:“明時閒客,唐室書生。堯道昌而優容許由,漢世盛而善從商皓。況性同猿鶴,心若土灰,敗荷制服,脫籜裁冠,體有青毛,足無草履,苟臨軒陛,貽笑聖朝。數行丹詔,徒教綵鳳銜來;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詠嘲風月之清,笑傲煙霞之表,遂性所樂,得意何言。”大意是,我本是唐朝遺臣,性情不羈,外表醜陋,太過隨性,還是不要去了吧,以免損傷朝廷顏面。

  端拱初年,陳摶對弟子賈德升說:“你在張超谷給我鑿一個石室吧,我想在那裡憩息。”二年秋七月,石室建成,陳摶在壁上寫了數百字,他用手託著下巴,大聲讀道:“臣摶大數有終,聖朝難戀,已於今月二十二日化形於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到了那天,如期而卒,經七日肢體還有餘溫。有五色雲蔽塞洞口,彌月不散。洛陽潘閬逍遙、河南种放明逸、錢塘林逋君復、鉅鹿魏野仲先、青州李之才挺之、天水穆修伯長,都是他的學生。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餘首,傳誦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