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馬爾代夫”湧入周邊水系 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已正式運行

浮筒泵、混合器、中和池……經過這些神奇的設備,原先呈強鹼性的寶藍色湖水很快“變身”成符合排放標準的清水,再源源不斷流入周邊水系。這是記者11月11日在白馬礦坑旁看到的場景。經過近10天的調試運行,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已於11月11日正式常態化運行,記者看到的正是已經成熟的水處理工藝。預計1年左右,這片被稱為蕪湖的“馬爾代夫”將消失。

已廢棄30多年的白馬礦坑位於白馬山水泥廠採礦區北側,開採礦種為建築石料用石灰岩礦,經過數十年石料開採利用過程形成。隨著時間推移,由於石灰岩反應、地質等多方面原因,近兩年,礦坑內的水質逐漸呈強鹼性,不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可很多市民和網友卻不顧複雜地形,前去這片被稱為蕪湖的“馬爾代夫”進行打卡。資料顯示,礦坑周長約1029 米,平均水深約20 米,最深水約70米,蓄水量約120萬立方米。為消除環境隱患,確保礦坑周邊群眾生產生活安全,弋江區編制了白馬礦坑水體治理方案。根據方案中“控汙、治水、清淤、修復”步驟,水環境修復項目建設單位已於6月啟動治水工程。該工程主要是建設一座小型汙水處理站,將礦坑內的水進行中和處理後達標排放。

蕪湖“馬爾代夫”湧入周邊水系 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已正式運行

經過基礎建設、通電調試,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已正式運行。11月11日下午,記者來到現場看到,為確保安全,礦坑周邊進行了圍擋,廣闊的寶藍色湖面中漂浮著一道長約120米的黃色水管和一個個藍色浮桶,水處理工藝的各個環節正快速運轉中,排放池內的水看起來清澈見底。現場施工負責人李林介紹,其主要工藝是通過浮桶式潛水泵將礦坑內的水提升,同時利用計量泵加入濃鹽酸等藥劑,與水體在管道混合器混合後進入中和池,中和池採用上下折返式,在攪拌器的作用下充分反應,再進入排水池。

記者注意到,中和池和排水池設有監測點和在線監測儀,可隨時調整劑量,原來寶藍色湖水PH值在11以上,正在中和的水質PH值在7到9.5不等,半小時中和後的明渠出水口水質PH值已為6.96,完全符合相關排放標準。另外,水池出口設置三通和流量計,水體達標後排入周邊天子港水系,不達標水體還會迴流至中和池繼續處理。

蕪湖“馬爾代夫”湧入周邊水系 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已正式運行

記者從弋江區生態環境分局瞭解到,目前白馬礦坑水體修復項目日處理量為6000立方米,每天可運行24小時,工期預計1年。該項目如果運行效果良好,還將作為“樣板”運用到弋江區其它廢棄礦坑的治理中,讓更多不達標水質“變廢為寶”。

記者 芮娟 文 吳安亞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