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中山大學孫穎等人開發了評估地方性鼻咽癌預後的新方法

地方性鼻咽癌(NPC)總是與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相關。由NPC細胞釋放的短DNA片段組成的循環無細胞EBV DNA(cfEBV DNA)可以使用基於超敏感聚合酶鏈反應(PCR)的分析檢測。化學放射治療後可檢測到的cfEBV DNA(併發化學放療(CCRT))被認為是最小的殘留疾病。這促使NRG進行臨床試驗,研究該生物標誌物在全身化療去強化(不可檢測的CCRT後cfEBV DNA)和強化(可檢測到的CCRT後cfEBV DNA後)中的作用。先前的研究顯示,與放療後微小殘留病變的高風險患者相比,額外的吉西他濱和順鉑化療的臨床結果沒有差異。這些原因支持了研究cfEBV DNA是否可以更早用於風險分層和治療適應的基本原理。

最近,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孫穎教授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Melvin L. K. Chua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Liquid biopsy tracking during sequentialchemo-radiotherapy identifies distinct prognostic phenotypes in nasopharyngealcarcinoma”的文章。


突破!中山大學孫穎等人開發了評估地方性鼻咽癌預後的新方法


該文章研究cfEBV DNA對IC的反應是否具有預後意義,根據患者完全生物反應的開始(定義為檢測不到的cfEBV DNA)來定義四種不同的表型患者群體,並進一步證明其風險分組對LA-NPC患者的治療適應性分層的潛力。


突破!中山大學孫穎等人開發了評估地方性鼻咽癌預後的新方法


研究人員檢測了八種生物反應表型與DFS的預後關聯,觀察到它們之間的預後差異很大。ICBR(G1)cBR患者最為有利,與G2患者相比。G5患者復發風險高於G4患者,這可能歸因於化療耐藥的腫瘤克隆和/或加速的腫瘤再增殖。在表現出反彈現象的患者中,與G7相比,G6具有顯著更好的存活率。在這一點上,觀察到G7在CCRT期間主要包括延遲反彈,並且該亞組中的患者在基線時沒有異常高的cfEBV DNA,並且證明了對IC1對其他亞組的相應響應。總的來說,這提出了延遲反彈可以指示治療難治性腫瘤克隆的概念。

液體活組織檢查具有檢測幾種癌症類型中的微小殘留疾病的效用。該研究通過縱向量化673名接受根治性誘導化療(IC)和化學放療(CRT)的鼻咽癌患者的循環Epstein-barr病毒(EBV)DNA拷貝數來研究液體活檢跟蹤治療是否對腫瘤表型有所瞭解。


突破!中山大學孫穎等人開發了評估地方性鼻咽癌預後的新方法


生存聚類分析不同的Epstein-Barr病毒(cfEBV)DNA反應表型

研究人員觀察到清除病毒拷貝數中的顯著的患者間異質性,其基於清除動力學可分類為八種不同的模式,包括相當大比例的完全響應者(≈30%)至僅一個IC循環。使用監督的疾病復發風險統計聚類,進一步將這八個亞組分為四個預後表型(早期反應者,中間反應者,晚期反應者和治療抗性),這些表型與化療強度的功效相關。總之,研究結果表明液體活檢反應的實時監測增加了預後信息,並且具有在鼻咽癌中適應風險的治療去強化/強化的潛在效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