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作為“閃電戰”理論的創建者和實踐者,二戰時德軍不僅對於裝甲部隊作戰十分重視,同時對於部隊的反裝甲作戰也很上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二戰時德軍的機械化水平並沒有達到此前預期的高度,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只有部分精銳部隊,大量德軍後勤部隊對於畜力的依賴仍然很嚴重。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二戰德軍仍然很依賴畜力運輸

德軍的反坦克武器分為三級,分別為重級、中級和輕級三種級別。重級反坦克武器主要為各種自行反坦克火炮和突擊炮了,這也是德軍最為倚重的反裝甲力量;中級的反坦克武器主要為中小口徑的反坦克武器,比如從37毫米到75毫米各種口徑的牽引式反坦克炮,主要裝備到營連級單位。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牽引式反坦克炮主要普及到營連級單位

而輕級反坦克武器則多裝備於班排級作戰單位,是德軍步兵使用最多的,也是最為倚重的一級反裝甲武器。很多人在提到德軍輕級反坦克武器時,第一反應也許都是“鐵拳”反坦克火箭筒。但是“鐵拳”畢竟是在戰爭中後期才出現的武器,在“鐵拳”誕生之前。德軍步兵除了各種反坦克手榴彈之外,最常使用的就是各種口徑的無後坐力炮了。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

德軍裝備的第一款無後坐力炮是LG-40型無後坐力炮,需要注意的是,在二戰德軍的裝備序列中,共有兩種LG-40型無後坐力炮。第一種就是剛剛提及的75毫米LG-40型無後坐力炮,另一種則是105毫米口徑的LG-40型無後坐力炮,是在前者的基礎上,換裝105毫米炮管改進而來的。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正在射擊的105毫米LG-40型無後坐力炮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德軍裝備的這款75毫米LG-40型無後坐力炮是世界上首款投入實戰的無後坐力炮。該炮出現的原因也比較曲折,起初是德國傘兵缺乏能夠被運輸機、滑翔機運載的輕型牽引火炮,只能夠依賴迫擊炮進行作戰。

因此,當時的萊茵金屬根據德國軍方的要求研製了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其中的LG兩個字母就是德文中“輕型火炮”的縮寫。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和圖中傘兵對比,可見該炮確實輕巧

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的重量很輕,全重只有140公斤,而且在有需要的情況下,該炮還可以簡單分解為4個部分進行分開攜帶。因此,不僅德國傘兵部隊十分喜歡這款無後坐力炮,而且德國山地步兵同樣十分喜歡這款火炮。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炮管的不同,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還可以分為曲射型和直射型兩種。前者使用的是山炮炮管,後者使用的是反坦克炮炮管,相對於前者來說更為細長一些,主要部署在東線戰場執行反裝甲作戰任務。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該炮有兩種75毫米規格的炮管

該款無後坐力炮的缺點就是噪音太大,這也是早期無後坐力炮的通病。因為無後坐力炮在發射時需要把一部分火藥燃氣向後排出,以此來抵消火炮射擊時的後坐力。這也導致了最大射程達6.8公里的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射擊時,不僅炮身後部50米-100米的區域為危險區域,還會產生非常大的噪音,損害炮手的聽力。

僅有653門,世界首款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德國LG-40無後坐力炮

這也算無後坐力炮的通病了

總體來說,LG-40型75毫米無後坐力炮優點還是多過缺點的,按道理在其他國家都會進行大規模的生產和裝備。但是二戰時德國的工業產能有限,需要優先生產其他的武器裝備,因此在整個戰爭期間,德國也僅僅生產了653門,因此較少人知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