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政府高層先後辭職 玻利維亞為何突然“變天”

多名政府高層先後辭職,玻利維亞為何突然“變天”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北京時間12日,宣佈辭去玻利維亞總統一職僅僅兩天的莫拉萊斯飛往墨西哥尋求庇護。多名玻利維亞高層先後辭職,但這個過去10多年“既穩定又貧窮”的南美內陸國家的混亂局勢並沒有平息。有拉美國家媒體稱,國內反對派日益激進的行為、武裝力量的“辭職建議”,以及一向親右的美洲國家組織強硬立場合在一起,給了莫拉萊斯最後一擊。隨著被看成是“拉美政治不倒翁”和“反美鬥士”的莫拉萊斯離去,拉美左翼力量也好像被潑了一盆冷水。而如果玻利維亞局勢不能儘快平穩,那麼,這個有些“悲情”的國家或許還是難以擺脫“睡在金山上的乞丐”的宿命。

“埃沃把水和電都接通了”

“誰認為玻利維亞足球水平不高,就到拉巴斯舉辦世界盃吧,笑到最後的一定是我們。”據說佔據“高原主場”的莫拉萊斯曾說過這樣的豪言壯語。記得幾年前《環球時報》記者從巴西到玻利維亞出差,臨行前專門服用了抗高原反應藥。深入山區時,記者接觸到的印第安人大多民風淳樸,有的靠種植高原小米、搞特色農業為生,日子過得清貧而安逸。

莫拉萊斯全名為胡安埃沃莫拉萊斯艾馬,但玻利維亞山區的印第安人喜歡親切地稱他為“埃沃”。接受記者採訪的印第安人對莫拉萊斯的一些政策表示滿意。女大學生盧西說:“埃沃把水和電都接通了。合作社統一收購特色農產品,然後出口,尤其是高原小米。”她還問記者:“中國是否有這種高原小米籽賣?這可是純綠色食品。我們自己都不捨得吃了,都拿去出口創匯去了。”

從玻政府、議會所在地拉巴斯新建的高樓和山頭的貧民區可以看到這個國家的貧富不均。《環球時報》記者乘纜車上山,看到山上有成片的貧民區,規模雖比巴西里約熱內盧的貧民窟要小,但也顯得頗為“壯觀”。當地人說:“聽說我們跟里約一樣,窮人住山頭,富人住平地。但如果沒有人帶著你,最好不要去貧民區,會有些不安全。”一個自稱“乘纜車幾乎不怎麼花錢”的當地學生說:“你們遊客乘纜車要付費,但對我們來說,這只是個交通工具,是一個平民總統為民所想的(福利)。”

玻利維亞歷史上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曾淪為西班牙殖民地。玻利維亞面積109.8萬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萬,印第安人佔54%,印歐混血佔31%,白人佔15%。巧合的是,在該國2005年12月提前舉行的大選中,“爭取社會主義運動”的候選人莫拉萊斯獲得54%的選票,成為玻建國以來首位印第安人總統。當年5月,“爭取社會主義運動”等黨派發動大規模示威遊行,以罷工封路等方式反對國會頒佈新《石油天然氣法》和政府對外資開放油氣資源,並導致當時的梅薩總統一個月後辭職。過去五六十年,玻利維亞發生過多次軍事政變。2001至2005年,玻利維亞政局動盪期間,還先後更迭過5位總統。

對今年10月下旬的總統選舉,玻利維亞反對黨及支持者認為“存在舞弊”,要求重新進行選舉。隨後抗議活動升級,引發社會動盪。有拉美分析人士認為,莫拉萊斯識時務,為避免執政黨高官受到迫害和國內引發更大規模的爭鬥,才決定“以辭職換和平”。巴西《環球報》稱,莫拉萊斯辭職導致玻利維亞陷入不穩定的循環。自1825年獨立以來,玻利維亞的歷史就是政變、革命、反革命的循環,不穩定的政府以及印第安人勢力遠離權力中心。

“睡在金山上的乞丐”和“拉美病”

執政10多年,莫拉萊斯政府摒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經濟總體上發展穩定,近些年都保持著4%以上的增長速度。聯合國拉美經委會的報告曾評價“玻利維亞經濟在南美最有起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學者韓晗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2005年莫拉萊斯執政以來,玻利維亞保持了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發展較其他南美國家更為平穩,常年保持較低的通脹率水平。但玻利維亞畢竟是一個依靠初級產品出口的資源型國家,貧困率較高。莫拉萊斯政府將“美好生活”這一印第安人傳統生活理念納入政策中,實施了多項社會補貼政策,如堅持推行有利於印第安人的教育、就業、醫療政策。對這些政績,拉美國家媒體也有客觀報道。如巴西《環球報》稱,莫拉萊斯執政期間,玻利維亞貧困率從60%降至34%。

但玻利維亞存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東部的聖克魯斯省約佔玻總面積的1/3,天然氣資源豐富,主要出口到巴西和阿根廷。該省是此次玻局勢動盪的一個發起中心,一些反對派領導人物也成為“倒莫”先鋒。

韓晗認為,此次玻利維亞的政治危機原因是多方面的。儘管莫拉萊斯執政期間,國家整體發展良好,但他今年再次參選還是引起諸多爭議。同時,在經濟領域,保持多年的固定匯率也逐步進入高風險期,2019年國家財政預算赤字率為7.8%。國際方面,美洲國家組織公開稱玻選舉舞弊,客觀說明地區外部對拉美左翼力量生存空間的擠壓。

說玻利維亞是個“悲情”國家,是因為1879年在同智利的一場戰爭中,該國喪失沿海領土,成為內陸國。很多媒體曾形容玻利維亞好比“睡在金山上的乞丐”,原因之一就是這個內陸國家豐富的礦產資源無法大量外運。一位在玻利維亞等拉美國家工作多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際商務官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原料輸出型”的玻利維亞容易“受制於人”,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太單一,存在風險。而從外部看,儘管美國在全世界“多點開花”的能力在萎縮,但它還是有一套反左翼政權的“班子”。

“玻利維亞像是在發燒。有個詞叫‘拉美病’,有一句話有點激進但不失準確——拉美國家對人類工業化的貢獻,就是提供各種各樣的教訓。”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國際商務官員看來,拉美的病根在於:在沒有建立起良好市場體系前,被灌輸了必須以高度工業化和市場為基礎的歐美式民主,而經濟基礎又不匹配上層建築。

《環球時報》駐秘魯特約記者6年前在拉巴斯居住過一週,印象最深的是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懸殊。拉巴斯商業中心賣的東西都很貴,但找不到麥當勞快餐店,據當地華人介紹:“普通人消費能力不強,店開了一年就關了。”據在玻生活多年的丁先生介紹,莫拉萊斯是比較親民的,大部分精力放在解決貧困族群問題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但他對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增稅也造成貧富階層矛盾激化。他還說,玻不缺資源,旅遊資源也不少,但政府打開國門、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夠,此外,腐敗現象也很常見,如海關人員索要小費等。

“一些拉美國家的大權仍在軍方手中”

俄《消息報》刊文為“‘拉美政治不倒翁’莫拉萊斯辭職”感到惋惜。文章認為他為減少國內貧困、維持經濟穩定和消除社會不平等做出了貢獻,但因沒有及時放棄權力而失去部分民眾和軍方的支持。莫拉萊斯長期執政,但沒能阻止反對派發展,也沒有建立忠於自己的軍隊。在反對他的人群中有失業的年輕人,幾大城市中反對派的勢力也很大。

談到莫拉萊斯的執政團隊出現裂痕,特別是失去軍警力量的支持,丁先生說,當地軍人和警察常抱怨待遇太低、“伙食不好”,生活質量沒有提高。有的警察因公殉職,政府只給3000美元的補償金。對玻利維亞武裝部隊總司令和警察總司令分別發表聲明,要求莫拉萊斯辭職以利於國家的安全與穩定,西班牙《國家報》分析說,如果不是軍方介入,玻反對派的訴求不會這樣輕鬆實現。這從側面表明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即“一些拉美國家的大權仍掌握在武裝力量手中”。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莫拉萊斯被看成是追隨古巴卡斯特羅和委內瑞拉查韋斯的“反美鬥士”。莫拉萊斯與極右勢力鬥爭、資源國有化等措施損害了國內和國際上的利益集團。俄羅斯《觀點報》11日刊文稱,“美國不喜歡在自己的後院出現左翼力量,玻利維亞的‘顏色革命’成功,拉美又一個不屈從於美國的政權垮臺”。文章認為,莫拉萊斯並沒有採取激進的社會主義變革,這是玻經濟相對穩定的原因。由於種植古柯,玻還成為販毒集團關注的對象。

俄現代思想發展國家研究所副所長伊戈爾沙特洛夫認為,很多拉美國家的政策就像一個鐘擺——在反美主義和親美主義之間左右搖擺。俄軍事政治科學家協會專家安德烈柯什金也表示,玻利維亞政局變動,表明“美國正在按照‘門羅主義’清理其後院,美國在關鍵時刻向玻反對派輸入資金,以破壞反美國家的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