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世界上做生意最好的地方”

<table> “這裡是世界上做生意最好的地方”

11月12日,首屆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在廣州開幕。海內外的華僑華人代表們齊聚一堂,暢談大灣區建設。南方日報記者 董天健 攝

/<table><table> /<table>

白雲山下,金風送爽。11月12日,首屆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在廣州盛大開幕,數百位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代表齊聚一堂,同心高唱灣區建設奮進曲。

“這裡是世界上做生意最好的地方!”“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參與大灣區建設會遺憾!”“僑商和港澳企業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在國際國內市場雙向拓展等方面大顯身手”“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在於實現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四大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搶抓機遇、共襄盛舉、建言獻策,成為了會場上的三個關鍵詞。

●南方日報記者 胡良光 王聰 龔春輝 劉冠南

關鍵詞:灣區機遇

“不參與大灣區建設會遺憾”

“我從海外回到廣東投資發展已經三十多年了,和一大批海外華僑華人一起,共同參與和見證了中國、廣東的改革開放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和很多僑胞朋友們成就了個人事業。”僑鑫集團董事長、世界領袖聯盟亞太區主席、澳中友好交流協會會長周澤榮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廣大華僑華人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難得機遇。“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大浪潮中,我對於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充滿信心!”

“我經常在大灣區跑,這裡是世界上做生意最好的地方!”在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僑商會會長、香港世茂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榮茂看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形成“雙區驅動效應”,給港商、華僑華人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參與大灣區建設會遺憾!”今年75歲的印尼熊氏集團董事長、美國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熊德龍爆出“金句”。他呼籲,廣大華僑華人增強凝聚力,積極融入到大灣區建設中,一起共謀發展。

英國華人參政計劃創辦人及會長、英國李貞駒律師事務所董事長李貞駒很早就“嗅到”了大灣區的利好。從2017年開始,她頻繁來到深圳、廣州等城市,推動英國、中國香港的生物醫藥技術等優質科技資源在中國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實在太多了!在大灣區內,珠三角城市人流多、市場大、製造強,配套也很完善。英國有很好的研究和資源,但找不到理想的落腳點,正好可以與珠三角形成良好的互動。”李貞駒說。

“今年是澳門迴歸20週年,在‘一國兩制’的制度下,澳門經濟社會和民生髮展取得豐碩成果,澳門人民感受得很明顯,認同感、幸福感也在不斷提升。”澳門中華總商會青年委員會主任、東西匯(橫琴)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志達直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給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平臺。

關鍵詞:共襄盛舉

國際國內雙向拓展大顯身手

本屆大會還舉辦了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的專題推介會,整理彙總對外招商引資引智以及廣東鼓勵支持港澳青年來粵創新創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索引,展示了廣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真招實招。

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擁有廣大的“朋友圈”,作為橋樑紐帶的優勢突出。怎樣搶抓機遇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許多與會人士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本屆大會不僅為廣大華僑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有效的合作載體,也為全球僑商提供了廣闊的資源對接平臺。”許榮茂認為,僑商和港澳企業可以把握住灣區產業互補的發展機遇,積極參與產業分工與產業融合,在國際國內市場雙向拓展等方面大顯身手,共同推動大灣區經濟和產業的協同發展;另外,可以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生物醫藥、雲服務、大數據、金融科技等新興領域尋找機遇,為創業孵化、創新成果轉化培育新動能。

“未來,我們將在城市建設、深港交流、智能科技、文化發展等領域繼續發揮優勢,助力粵港澳深度合作和融合發展。”許榮茂透露。

從香港到內地創業近20年,香港青年、廣州市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主任林惠斌深知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性。他介紹,天河區港澳青年之家積極推動港澳青年在大灣區創新創業,扶持推動創業項目、企業落戶大灣區,目前已服務港澳青年6000多人次。今後將開拓更多的產業基地合作,為港澳青年在天河區創新創業搭建更有高度和溫度的支持平臺,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條件,引導他們為大灣區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近年來,以澳門歸僑總會為代表的社團,通過“引進來、走出去”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中國僑聯副主席、澳門歸僑總會會長劉藝良表示,要繼續大力促進粵港澳經貿文化交流,進一步提升每年“粵澳名優商品展”品牌效應,推動更多廣東企業參展,攜手開拓更廣闊的沿線國家市場。同時,他希望粵澳兩地能充分發揮智庫、僑界等優勢,創新粵澳合作產業園模式,推動兩地在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等產業的合作走向深入。

“我會把這次大會的盛況帶回去,鼓舞更多泰國僑胞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泰國中華總商會副主席、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李桂雄表示,目前泰國僑胞與大灣區的貿易往來、人文交流頻繁,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等地。除了傳統商品,廣東製造的無人機等新產品也被廣泛引進到泰國。“接下來,我們將更多地引導泰國華商與大灣區的企業家做好合作對接,舉行更多的交流研討活動,進一步加強技術、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關鍵詞:建言獻策

促進經濟要素自由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如何加速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孫大文認為,創新人才發展戰略是粵港澳大灣區向好向快發展的必由之路。他給出了這樣的建議:針對灣區跨制度、跨體系的特色,培養“灣區通”專業化人才;圍繞大灣區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項目,精準化培養對口人才;注重人才的流動化培養,推動大灣區人才的跨區域、跨領域交流合作;針對人才的培養,推行柔性化的考核方式;在人才梯隊的新老交替與底蘊傳承中,注重人才隊伍培養的可持續化。

英國粵商會副會長、廣東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黃慶安也持類似看法。他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外國人/高級人才來華一站式政務服務平臺,保障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同時,加強國際傳播平臺建設,用世界語言對外塑造良好的灣區形象。

“‘一國兩制’是港澳發展的最大優勢。”許榮茂呼籲香港企業家和青年深入內地,多走走、多看看,挖掘機遇。他希望,香港的企業家充分發揮金融、專業人才、對外貿易等方面優勢,與內地市場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發現更多的商機。近幾年來,他每年組織2000名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讓青年們感受到國家的高速發展,感知到大灣區的發展機遇。

在李貞駒看來,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在於實現貨物、人員、服務和資本四大經濟要素的自由流動,以促進大灣區城市間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

她認為,各地政府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項目,而且要推進灣區範圍內的制度整合,從而保障灣區的可持續發展。“大灣區不僅僅是區內粵、港、澳三地的合作,更是企業、社會之間的合作。因此,可以建立無區域障礙的內部統一市場,比如共同製造業基礎、共同金融市場、共同教育市場等。”

李貞駒表示,在整合各地優勢、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助力“一帶一路”成為雙向道,讓灣區企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出去,讓國際企業、技術、專業人才通過“一帶一路”引進來,成為中國和國際之間的堅固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