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洞村:那些盛滿鄉愁的老屋

記者劉亞麗/文 王俊/圖

在苗鄉高羅的崇山峻嶺裡,有一處近百年的幽深古寨,連片的木質房屋坐北朝南,在蒼山翠竹裡以質樸和厚重的氣韻盛滿鄉愁。

熊洞村,是宣恩縣高羅鎮最西處的一個偏僻村落,與曉關侗族鄉接壤。許多年來,居住在此的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座座老木屋就是他們的港灣,浸滿了歲月印痕。對於身處城市的人們而言,此處又何嘗不是尋覓鄉愁的歸宿?

熊洞村:那些盛满乡愁的老屋

臥在山中的獨筍坪。

熊洞村:那些盛满乡愁的老屋

綠樹掩映下的老屋。

尋跡:穿越歷史的古寨

有人說,中國人往上數三代多數來自農村,來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會經常遐想“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恬淡意境。高羅鎮熊洞村大概就是這樣的去處。

熊洞村,顧名思義是與熊有著聯繫。當地人傳說,在百餘年前,村莊有一頭狗熊出沒,但這頭狗熊與人相處友好,從不傷人。可惜的是,這頭狗熊不小心從洞邊摔下去,離開了人們,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這頭狗熊,便將此地命名為熊洞。古老的傳說裡,讓人讀出了和諧相生的意味。

村裡小地名獨筍坪的古寨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連片有二十五棟木房。上下六個臺階,層層相連。最上層東北方現存乾隆年間修建的一正兩橫木房,又名槽門口,村寨中間有一條兩百餘級左右的石板路,是村寨的中軸線,串起了村民們的朝夕晨暮,也串起了一座村莊的歷史厚重與山野遺珠的溫潤之美。

一條古鹽道順著石梯沿村寨右側直下,通向來鳳及湖南方向。村寨正前方几座圓錐形的山峰聳立雲霧間,遠望去彷彿是雨後初生的竹筍,獨筍坪便由此而來。自然天成的景色,既有福澤之意,更兼具觀賞之美,推開寨子裡的任意一扇門窗都能將此景盡收眼底。

村寨農戶以楊氏為主,均為土家族、苗族、侗族。當地人除了從事傳統的農耕外,還有不少村民從事石匠、木匠、篾匠行當。房屋“年齡”最大的已有250年曆史,屋主譚萬清今年87歲,過去就是老木匠。“家裡的木甑、木桶都是自己做的。”譚萬清的後代們一直居住在木屋裡,雖然歷經幾代人,但是老屋走過歲月變遷,依舊在風霜中挺立。

著名作家馮驥才說,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書。的確,於熊洞村而言,獨筍坪這一方木屋便是書頁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凡是來過這裡的,定能讀懂併為之沉醉。

熊洞村:那些盛满乡愁的老屋

石階小路串聯整個村子。

觸摸:山水陪伴的風貌

石徑、古樹、老木屋……走進獨筍坪,彷彿一腳踏進了民俗寫意畫裡,飛簷青瓦在山水的陪伴下盡顯韻味,目光所及之處皆為景。

一條條石階小路將院落裡二十五戶人家連在一起,四周古樹成林,綠蔭蒼翠。村裡過百年的樹木就有不少,銀杏、紅豆杉、古楸、古松、古桑樹比比皆是。早年寨中有一棵三人合圍的古樹,傳說只要在村院任何一處階簷放一盆水,古樹的倒影會出現在盆中,村民稱之為“樹神”。雖是傳說,倒也見得村民們對自然的敬畏。

吊腳樓是恩施土家族地區的特色建築,許多保存完好的吊腳樓坐落在宣恩的山山水水之間,但像獨筍坪連片成景的卻並不多。村子裡的連片吊腳樓以木質結構為主,屋頂蓋青灰色泥瓦,房屋立柱及板壁多采用杉木,房屋立柱之間用長短不一的木枋開榫或穿孔連接,這是老一輩們辛勤勞作和智慧的鮮活體現。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木屋開始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房屋整體結構依舊完整,如屋簷的柱頭和屋腳的石墩,仍能從綠蘚上看出雕刻之精美,於細微處足見建房人當時的用心。在每家每戶的房間裡,必有土灶、火炕的設計,鑲嵌在寨子的生活裡。如今電器已普及,這樣的設計又顯得頗為懷舊。

隨處推門走進一處木屋,熱情的村民不問來者何人,所為何事,首先是搬出椅凳,端出茶水,笑盈盈讓客坐下。若遇上一陣山風,屋旁的老樹開始沙沙作響,將陽光的也變得柔和起來,令人在夏日裡只覺涼爽。

青瓦裊裊炊煙,青山環抱老寨,原生的美感就此產生。沒有汽笛轟鳴,沒有人聲嘈雜,寨子裡的草木花鳥顯得格外純粹,不為取悅任何人而存在,在年久的歲月裡自由生長,見證著滄桑與更迭,吐露出屬於老寨的鄉土芬芳。

熊洞村:那些盛满乡愁的老屋

村頭漫步。

追逐:留住鄉愁的根脈

有人說,回不去的是時光,走不出的是老屋,剪不斷的是鄉愁。鄉村,對於許多都市人來說,總在心頭縈繞著鄉愁的味道,那是一種情結,也是一種最樸素的信仰。

隨著城鎮化腳步的不斷加快,當高樓大廈伸向天際之時,熊洞村也面臨著現實問題:木屋老化破舊,村民空心化嚴重。為了保護古村落,熊洞村黨支部書記向忠陽意識到,必須與時間賽跑,才能讓這一方人文山水得以保存。

“我們邀請過相關專家將全村納入傳統村落進行考察,這些老房子現在真的很少見,也很珍貴。”向忠陽是土生土長的熊洞村人,對於這一方山水,他傾注的不只是感情,還有責任,“希望村子越來越好,讓更多人看到它的美。”

老村支書的心聲,實際也是宣恩人民對鄉愁的嚮往。“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村裡人”和“城裡人”的共同願景,也是宣恩發展全域旅遊的文化底牌,要保留好村村寨寨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含有歷史風韻的房屋建築首當其衝。

按照宣恩縣出臺的相關政策,位於獨筍坪的7戶易遷戶危舊木房免於拆除,被收歸於村集體所有。

此舉不僅保留了老寨連片木屋的完整性,還激發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留住鄉愁,村民們也在努力。他們是村落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和受益人。只有傳統村落更加宜居,人們在這裡生活質量更好,對村落的保護才有更堅實的基礎。

社會學家林耀華在《金翼》裡寫道:“別忘了把種子埋進土裡。”意為只有紮根鄉土,沉下心來,才有一番收穫。

誠然,這句話放在每個村子、每個人身上都能得到詮釋,村落因為這些老屋才有了靈氣和符號,才有了“根脈”。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鄉土亦是精神上的歸宿,只有始終記得初心和出處,才能在前行路上永葆活力。

熊洞村:那些盛满乡愁的老屋

村裡的老人小孩。

記者手記:悠悠古寨,最是鄉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一道,已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有機組成部分。

因而,保護村落、振興鄉村,就成了追索“從哪裡來”的方式,也成為標記“向何處去”的註腳。誠然,村落不可能也不應該一成不變,只是,這樣的變化不應是衰敗,而應是成長。如此,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