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1992年的盛夏,我第一次被外派工作,来到了中国驻苏黎世总领事馆。在总领馆阁楼上蜗居了几日之后,我们搬到距总领馆不远的Waffenplatz大街68号的一间老屋,正式开始了在苏黎世断断续续长达七年的旅居生活。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这是一支简单的 小诗 \\\\\\

当时,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及其家属的宿舍,都由国家提供。这些馆员的宿舍或租或购,室内的家具、电器等也均由公家配置,新任馆员可直接拎包入住。

与普通馆员的宿舍不同,驻外使领馆馆长(大使或总领事)都有自己的官邸。官邸既是一馆馆长的私人住所,同时也是其举办外事活动的重要场地。官邸、使领馆的大小和重要性密切相关。像我国驻美国、德国这样重要国家的大使官邸,因为要时常在其中接待驻在国的重要领导人或举行其他一些重要的外事活动,其官邸要比一般的使馆或总领馆官邸气派。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这是一支简单的小诗 \\\\\\

这些官邸通常都是一个独立的庭院,庭院中有一座或多座比较典型的西洋风格的洋楼。官邸的楼上一般是馆长的私密空间,如卧室、书房等,楼下则是会客厅、宴会厅、厨房、备餐间以及工作人员的房间等。

在老馆长离任之后,新任馆长通常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喜好对官邸重新装饰。不过,在瑞士和德国这类相对严谨和守旧的国家,即便是购买的官邸,也不能随意大兴土木装修。因为即使是一般的民居,装饰也须经官方批准。何况我们的官邸有些还属于当地的文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这是一支简单的小诗 \\\\\\

而其他馆员的宿舍因为不对外,也没有举办外事活动的功能,所以与一般民居无异。我刚到苏黎世工作时居住的公寓仅仅是个一室一厅。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馆员宿舍有的是租的,也有购买的;有的馆员大都居住在馆里面,也有些馆因为条件有限,馆员只能在外租住。在我刚到苏黎世工作的时候,当时的政策还不允许所有馆员的家属随任,只有二秘以上的外交官的家属才能随任。后来政策放宽了,所有馆员的家属都可以随其配偶在外常驻,馆员的居住条件也逐渐改善了。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这是一支简单的小诗 \\\\\\

由于与当地人比邻而居,交往多了,也通过他们对当地社会有了一些直观的了解。我曾应邀到邻居家做客,第一次走进去的场景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瑞士人的家里太整洁了,可以说是一尘不染。甚至比星级宾馆还整洁有序。特别是厨房,台面上整洁不说,各种功能的餐具、厨具均摆放有序。一个已加入瑞士籍的朋友告诉我,她刚嫁到瑞士家庭时特别不习惯。厨房里的抹布每次用完之后都要清洗、熨干。她用了很长时间才习惯瑞士人的这种整洁,如此,才算融入这个社会。

除了“洁癖”之外,我的这些邻居还是比较好相处的,也非常和善。一位邻居老太太过90大寿,邻居们都自发地带着各种生日礼物前去祝寿,陪着孤单的老人度过了难忘的生日。

《我的外交记忆》——老屋

这是一支简单的小诗\\\\\\

这些个性迥异的邻居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离开苏黎世多年之后,我依然记着他们的音容笑貌。当然,我最难以忘怀的是我居住了多年的老屋。每每想起在苏黎世的岁月,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老屋。某日,这种情感悠然流到我的笔下:

在花草世界里,惟有马蹄莲让我情有独钟。不独喜欢它的清雅,它还时常让我忆起旅居瑞士时的那座老屋。

老屋的年代有多久不得而知,但山墙上那块盾形的“1896”的字样大约说明了它至少是100多年前的建筑。老屋的墙是新刷的,木地板上铺着绒绒的地毯,天花板是木条拼接而成……一切恍若是乔迁新居的感觉。但老屋毕竟是老了,夜深归来,即便再蹑手蹑脚,木楼梯仍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老屋的家具一律黑色,肃穆、庄重、高贵,在室内如无其他色彩的点缀,未免过于死气沉沉。于是,在郊外的花圃买了一盆马蹄莲置于案头。青翠欲滴的枝叶、米黄的花蕊衬着细腻如脂的白色花盆,单调的居室顿时有了生气。

在隔壁教堂舒缓的晨钟声里,洒上几滴新水,马蹄莲便如沾上了晨露,慵懒地舒展开枝叶,在透过纱帘的晨光里清丽可人。

掌灯时分在灯下展卷,案头的马蹄莲竟似有灵性般不时吐出淡淡的芬芳,让你生出被红袖添香的温馨。

有此君相伴,乡愁便淡了许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