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得漢中後,立馬讓諸侯亮帶趙雲馬超李嚴去荊州,荊州還會丟嗎?

風吹青竹搖162015807


如果劉備得漢中後,立馬讓諸葛亮帶趙雲馬超李嚴去荊州的話,荊州肯定不會失去。



雖然荊州丟失的根本原因在於“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的戰略意圖,但是魏蜀吳三國又有誰不想統一天下,特別是一強兩弱局面出現,制約著吳蜀兩國全面開展。處在荊州正是如同高空走鋼絲一般,既要防止東吳藉故吞掉荊州,造成既成事實,又要維護雙方的關係,確保有足夠的力量抵禦曹魏進攻。而且關羽的盛氣凌人,傲上而不辱下的性格,恰恰阻止了他進一步與東吳緩和關係。面對孫權的聯姻請求,關羽不僅斷然拒絕,還辱罵使者;在樊城之戰中,又嫌東吳援軍來遲,辱罵東吳:"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雖然,劉備佔領益州後,與東吳在荊州問題上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但表面仍然是同盟關係。但關羽絲毫不去維持這即將破裂的關係,而是一步步推向徹底破滅的地步。當然,荊州丟失,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兵力有限,特別是關羽在樊城與曹仁僵持期間,後方空虛,給了東吳可乘之機。


如果劉備奪取漢中後,派諸葛亮帶領趙雲等人幫助關羽,諸葛亮和東吳的魯肅兩人可以說是堅定的吳蜀聯盟派。從後面諸葛亮執政後,迅速恢復與東吳的關係,甚至在面對孫權稱帝這樣敏感的問題上,諸葛亮寧可選擇退讓,也要維護吳蜀聯盟,可以看出,諸葛亮到了荊州以後,必定為想盡辦法修復關羽與東吳即將破裂的關係。同時,趙雲、李嚴等人的到來,也可以彌補荊州後方兵力吃緊的的原因。這樣孫權就不會鋌而走險偷襲奪取荊州。



但是,我們一定要看到,劉備雖然在漢中之戰中取得勝利,但是損耗十分巨大。從建安二十年,曹操佔領漢中開始,到建安二十四年夏天曹操退軍,雙方一直在交戰之中。雖然劉備最終取勝,並斬殺曹操統領西部方面軍的大將夏侯淵,但劉備前期也是多有失利,先是攻打下辯未果,張飛,馬超也被曹洪,曹真等擊退;在固山的戰鬥中,又被曹休識破戰略意圖,提前進攻,折損了雷銅,吳蘭等蜀中名將;隨後陳式領兵攻打馬鳴閣道,也被徐晃擊敗,死傷不少,等等。在漢中之戰中,劉備多次徵調士兵到前線,蜀地已經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可以說雖然取勝也是殘勝。面對漢中之戰殘勝的局面。當時,漢中三十萬百姓被曹操遷走,益州消耗巨大。如果冒然在從益州調兵增援荊州,益州反對勢力必然興風作亂,動搖劉備在益州的統治根本。同時,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夏天撤軍,關羽在當年秋天敗亡,再加上期間關羽水淹七軍,取得重大勝利,俄而被孫權襲殺,實在轉換太快,由於蜀道險阻,劉備諸葛亮根本沒有時間做出反應。


一壺清茗品春秋


今天和大家聊聊失荊州的問題。按照通常的思維,很多人埋怨關羽太驕狂,得罪了東吳;也有人認為關羽沒有留下足夠的防禦兵力,導致東吳有機可乘;還有人認為劉備和諸葛亮沒有及時調兵支援關羽,導致他兵敗被殺。

其實這都是大家習慣於站在蜀漢的立場上考慮事情,而忽視了東吳的態度。咱們提出一個問題:以當時蜀漢的實力來說,能不能抵擋住曹魏和東吳的聯手夾擊?

答案很明顯:根本不可能。如果蜀漢不與東吳聯手抗擊曹魏,以蜀漢當時的實力,甚至都扛不住曹操,更不要說抵擋曹魏和東吳的聯手了。劉備之所以能奪取漢中,除了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之外,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東吳對曹魏的牽制,使曹操始終無法將精兵猛將集中於漢中戰場一個方向。張遼、曹仁這樣的帥才都被釘死在了江漢防線上。



漢中之戰,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損耗是極其巨大的,剛剛奪取益州,喘息未定的劉備集團,抓住機會勉力發動了漢中爭奪戰,當時的形勢也是險中求勝,逼到“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地步,幾乎就要崩潰了。

奪取漢中之後,劉備進位漢中王,有功的群臣武將都得到了封賞,張飛封右將軍、馬超是左將軍、黃忠也成了後將軍,都封了侯,毛頭小子魏延還被越級提拔為漢中太守。

劉備率兵入川到奪取漢中之戰的這段時間,有個人很不爽,就是關羽。關羽為什麼不高興呢?大家注意到,馬超歸附劉備之後,兵臨成都城下,威逼劉璋出降,立下滅國之功,關羽聞知,要入川與馬超比武較量,被諸葛亮勸止。劉備奪取漢中,進位漢中王,封賞功臣,關羽又不高興了,“大丈夫誓不與老卒同列”。



關羽這是對馬超和黃忠有意見?以前有過節?其實並非如此,關羽是對自己的處境很不滿意。

自從劉備率兵入川以來,其他戰將都策馬奔馳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盡情發揮著自己的軍事才能,衝鋒陷陣、攻城掠地,各自立下不朽的戰功。張飛獨領一軍,收嚴顏,破巴郡,三戰張郃,奪取關隘;馬超收取成都,逼降劉璋;黃忠“每戰先登”,定軍山陣斬魏軍猛將夏侯淵,一舉定江山;趙雲米倉山奪糧,空營拒敵;魏延多有功勞,被超擢提拔;連劉封都“所在戰克”,取房陵、上庸。

關羽呢?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完全插不上手。別人都是因功受封,只有關羽以一介看客的身份寸功未立,卻受封最高,成為前將軍。關羽都懷疑,那些群臣武將們已經開始竊竊私語,悄悄向他瞥來質疑的目光。以關羽極度虛榮的心態和一向驕狂自負的性格,能受得了?

所以關羽很焦急,很憤怒,就以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劉備對關羽的性格還是很清楚的,所以“假節鉞”,是劉備給關羽的腹語:想以戰功來證明自己,那我就給你“假節鉞”,授予你調度征伐之權。

所以,關羽北征襄樊,並非是一時衝動,擅自出兵,他是得到了劉備的首肯和默許的。關羽再驕狂,也不可能擅自動兵,那就形同於背判作亂了。

關羽北征襄樊,東吳很痛苦。在魏蜀吳三方,曹魏有統一天下的理想,蜀漢也有統一天下的理想,他們之間的矛盾只是誰統一誰的問題。而東吳孫權是最不希望統一的。

統一就要打仗,而東吳地處南方,物產豐富,水陸交通便利,商業發達,人民生活富庶,不願意打仗,孫權缺乏發動統一戰爭的基層民眾支持;東吳的豪門望族勢力很大,派系林立,並沒有完全整合,他們也不願意統一;進軍地勢平坦的中原,就需要強大的騎兵軍團,東吳也缺少這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漢室宗親,孫權搞統一也缺少政治旗幟。

所以,東吳集團是抗拒統一的。即然不想統一,那麼國家戰略就是以防禦為主。而根據東吳的地理特點,江防自然是最重要的命脈。

關羽北征,蜀漢和曹魏大戰,無論誰勝誰敗,東吳都不高興。如果關羽勝了,奪了襄樊,那麼蜀漢集團就擁有了長江和漢水兩條大江的上游,關羽本來就是有水軍的,再得到襄樊,從兩個方向上對東吳的江面防禦就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東吳能高興嗎?同樣,如果曹魏勝了,也是這樣,所以荊州地區絕不能讓任何一個敵人獨佔,那對東吳將是致命的。

在曹魏和蜀漢分出勝負之前,東吳必須要奪取其中一部。要麼奪取襄樊,要麼襲擊關羽。最佳選擇無疑是趁關羽主力北征,後方防禦空虛的情況下,襲擊其後。所以,東吳動不動兵,關鍵是蜀漢是不是要北征襄樊,無論關羽還是諸葛亮、李嚴、趙雲,或者其他什麼人,只要你北征襄樊,吳蜀聯盟必然會破裂,東吳將毫不猶豫地出兵進攻。

東吳一出兵,蜀漢馬上就會面臨著兩線作戰,以蜀漢的實力,能扛住曹魏和東吳的聯手夾擊嗎?誰來也不行,諸葛亮帶著馬超、趙雲和李嚴一起來也不行。

事情就是這樣,只要蜀漢不徵襄樊,誰當守將都能守住荊州,東吳甚至願意幫助蜀漢牽制曹魏的進攻;如果要北征襄樊,無論是誰來做守將,東吳都會出兵進攻蜀漢。東吳可以忍受蜀漢賴著不還荊州,但決不能容忍蜀漢再奪取襄樊,這是無法協商的。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不會丟,我想諸葛亮可能也這樣想過,但是當時的情形益州要比荊州危險的多,益州是剛剛收入囊中的局勢相當不穩定,如果諸葛亮分兵去了荊州,丟的就是益州,諸葛亮應該把關羽換回來,讓關羽到益州,派法正去荊州,可保無虞。


誰是我知心


其實很簡單,首先趙雲資歷不足,無法壓眾,歷史上的趙雲根本就不是五虎將,只是個侍衛長,相當於現在的警衛連長而已,試問,哪個領導會把半壁江山交在一個警衛連長手裡?諸葛亮則與荊州士族關係過於緊密,劉備不放心,正如他不放心能團結上層士族階級的張飛去守漢中是一個道理。關羽能打卻與士族階級處不好關係,根本不需要當心他與之勾。


樂善好施趙大官人


我是亞衡,我來回答,如果劉備得漢中後,立馬讓諸葛亮帶趙雲馬超李嚴去荊州,那麼北伐勝利的可能就更小了,而且漢中和益州的形勢會更加危險,剛到漢中,人心未定再回荊州,這樣得不償失,江山易打不易守。 就算諸葛亮等人回去坐鎮荊州,對孫權的威脅會比較大,這樣孫劉聯盟也會破滅,曹操也必定在襄陽等地佈下重兵以防不測。而孫曹共同的敵人就是荊州的劉備,長期下去劉備的漢中、益州如雍凱、王孟獲或者原來劉璋的東洲任何一方出現叛亂,就會引發整個益州甚至漢中動盪。這樣看來劉備肯定不會再回荊州讓自己置於死地,讓霸業置於險地!對此大家怎麼看呢?歡迎大家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