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用

所謂的六腑,是指胃、小腸、大腸、膀胱、膽、三焦。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

意思是五臟精氣要滿,之前談到的“持滿”,就是五臟精氣飽滿,我們的精神才會飽滿。六腑則是運輸傳送食物殘渣,代謝廢物的通道,是不能滿的,滿則是非生理狀態,非生理狀態即是疾病。

《黃帝內經·素問·五臟別論》接下來說:“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用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腑宜通即是補。”綜合一下,說明消化道是一個順流而往下的食物通道,食物不能滿,食物不能停留,滿則病,不通則病。其中,包括胃不和降、膽囊不通暢、小腸不通暢、大腸不通暢(便秘)。而便秘則可以引起所有的不通暢。

就像汶川地震時的堰塞湖一樣。便秘,則大腸以上的所有消化道都是堵塞的,所有膽囊的膽汁也會被堵塞,不通暢。

道路是否通暢,可以用來評價城市是否佈局合理(健康);消化道是否通暢也是評價身體是否健康的重要項目。

而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肝內膽管結石、膽囊炎、胰腺炎、有一部分胃炎、甚至胰腺癌都與消化道不通暢為基礎。

五臟以守為補,六腑以通為用

如果您是有心人,可以注意觀察,膽結石發作疼痛時,大部分人有便秘的現象,也就是說,膽結石喜歡在便秘時發作。膽囊結石的病人要特別注意保持大便通暢。

一部分不是在便秘時發作的病人,也會先有上腹部飽脹感,填塞感,那就是上消化道不通暢的表現。

類證治裁《內景綜要》說:“六腑傳化不藏,實而不能滿,故以通為補焉。”故六腑之“通”和“降”是生理現象,若出現太過與不及,則屬於病態。如若六腑不能做到“瀉而不藏”,勢必導致水谷與糟粕的停滯或積聚,所以六腑之病多實證。故《醫原*陰陽治法大要論》說:“腑病宜開通,不得以髒藥犯之;髒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