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在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明明是受邀參加一個有趣的Party,可在你眼裡,參加這個Party和上刑場沒什麼兩樣。

明明很多時候打個電話就能說清楚的事,而你卻偏偏選擇多此一舉地加微信、發文字。

明明對方只是因為嗓子不舒服,所以清了清喉嚨,但你卻覺得,他是在告訴你:“你的話題太無聊了,我不想聽。”

……

其實,所有的這些表現,都和一個詞相關。它就是“認生”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有的人看到這兒可能就覺得奇怪了,“認生”難道對應的不是嬰幼兒生長期間的一個過程嗎?最開始的確是這樣的,但漸漸的,“認生”這個詞也被用在成年人身上。

比如在維基百科裡,“認生”就被用來形容一個成年人羞怯、靦腆。

而在《認生的人如何克服社交焦慮》(下面都簡稱為《認生的人》)一書中,作者清水榮司又進一步賦予了這個詞不同的含義。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他指出,成年人的“認生”多表現為“人際關係焦慮”。比如,有的人一到了人群中或者需要當眾發言時,就出現焦慮、心悸和出冷汗等等症狀。還有的人,因為太過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常常不自覺地懷疑自己,甚至是否定自己。這些人所表現出的症狀,就是清水榮司所說的“成年人認生”。

有的人看到這兒可能會說,這所謂的“認生”不就是我們常說的“社交恐懼症”嘛。關於這個問題,清水榮司解釋說,其實“認生”和“社交恐懼症”還是有差別的。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做了一張圖。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認生和社交恐懼症的不同

大家看,其實只有當“認生”的症狀到達了一定的程度,才是我們老是掛在嘴邊的“社交恐懼症”。

分清了兩者的差別後,我就以《清單人生》裡的布里特-瑪麗為例,從兩個方面來說說“認生”的生成原因。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導致成年人認生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第一個方面:所處環境

常言道,“3歲看小,7歲看老。”布里特-瑪麗的認生症狀啊,就得從她小時候說起。一次偶然的事故,奪去了她姐姐的生命。而同在一輛車的布里特-瑪麗,卻因好心人的搭救,倖免於難。

本來這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可是,她的父母卻對這個結果諸多不滿。因為在他們心裡,布里特-瑪麗的分量根本就無法與大女兒相提並論。所以,無論布里特-瑪麗如何表現自己,討好他們,他們也無動於衷。

布里特-瑪麗呢,也因為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反饋,所以變得敏感又自卑。

長大後,她嫁給了有些大男子主義的肯特。為了支持丈夫的夢想和事業,布里特-瑪麗一直乖乖地待在家裡,做她的家庭主婦。

雖說還沒到閉門不出的程度,但那個叫做“家”的牢籠一直將布里特-瑪麗困在原地。

幾十年的婚姻裡,為愛妥協的她既沒有工作,也沒有孩子和朋友。再後來,因為丈夫出軌,她連丈夫也沒有了。

雖說在鄰居的鼓舞下,布里特-瑪麗勇敢離開了那個家,可此時的她根本就沒辦法很自然地和陌生人相處。至於原因,除了長期被父母忽視、被丈夫和各種瑣事困在家裡外,還有接下來亦染要說的第二個方面的原因。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認生的原因

  • 第二個方面,個人認知

首先,是受“焦點效應”的影響,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

所謂的“焦點效應”,其實是來源於著名心理學家基洛維奇的一個實驗。實驗開始前,他讓一名大學生穿上了一件很有特色的名牌T恤。然後,他讓這位大學生預估,當自己走進教室後,會有多少人注意到他的T恤。

大學生很有自信地說:“再怎麼著也有一半的學生吧?”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只有23%的人注意到了他的T恤。

其實,不僅僅是這個大學生,布里特-瑪麗也常常不自覺地放大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比如,《清單人生》裡有一處講到:

有一次布里特-瑪麗和丈夫肯特外出住旅館。因為時間太緊張,所以他們兩都沒來得及衝個澡就走了。

本來住旅館不沖澡也不是什麼大毛病,但布里特-瑪麗卻害怕清潔工在打掃衛生時,會得出“423號房間的客人沒洗澡就跑了”之類的結論。

所以,她特意在臨走前跑進浴室,用花灑在地上衝了好一會。為的啊,就是給清潔工營造出一個他們有洗過澡的假象。

可事實上,人家清潔工才不關注她到底洗沒洗澡呢。而且,就算清潔工真的關注了,和她又有什麼關係呢?

其次,是喜歡給自己貼上消極的標籤。

關於這一點,清水榮司在《認生的人》裡提到:

很多人在習慣性地給自己貼上消極標籤後,一旦相關的事情發生,就容易因此產生焦慮情緒。而且還會被這種情緒牽著鼻子走,無法冷靜地對事物進行判斷。

很不巧,布里特-瑪麗就是這樣這樣乾的。她的丈夫肯特曾告訴她:“你啊,就是個天生沒有幽默感的人。”所以,布里特-瑪麗就想當然地給自己貼了個“沒有幽默感”的標籤。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這個標籤乍一看對生活好像沒什麼影響,可只要布里特-瑪麗有要講笑話的衝動時,這個標籤就會提醒她:“別講了,別講了,反正你也是個沒有幽默細胞的人。”

然後,她就會拼命遏制自己的衝動,用硬邦邦的話隨便應和著。久而久之,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刻板,很無聊。

如果只是這樣倒也罷了,偏偏布里特-瑪麗對別人的反應還很敏感。這個啊,就涉及到我最後要說的一點,容易對事情過度解讀,將責任歸給自己。

我們還是以幽默感這個方面為例。有一次,布里特-瑪麗去超市幫忙結賬,然後碰到了一個穿著高級夾克的寶馬男。

這個寶馬男呢,無論是舉止,還是說話內容,都透露著對眼前這個小鎮的不滿與鄙夷。對此,布里特-瑪麗和他展開了如下對話:

“我丈夫也有件這樣的夾克。”她說。

“你丈夫眼光不錯。”男人笑道。

“可他的那件碼數比您的合適。”布里特-瑪麗說。

接著,她就聽到人群中傳來一陣又一陣的爆笑。可是,布里特-瑪麗壓根就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冷幽默起了效果。在她看來,周圍人這麼笑不過是在取笑她。所以,她逃一般地找了個藉口遠離人群。

雖然如此,布里特-瑪麗還是很不安。尤其是在面對其他人的挽留時,她嚴厲地回擊道:“我實在受不了你們笑話我了。”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可事實上,這不過是個烏龍。對方不僅沒有笑話她,還覺得她的舉動很給力,很解氣。

試想一下,如果對方沒有挽留,沒有進一步向她解釋緣由,那事情又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呢?

很顯然,布里特-瑪麗不僅會繼續強化自己“沒有幽默感”的這個負面標籤,還會離這群“喜歡取笑自己”的人越來越遠。等到下一次,她再不經意的逗笑了別人,她仍然會覺得別人的笑對自己是種冒犯。

在這種死循環裡,布里特-瑪麗的認生症狀將會越來越嚴重。她在社交過程中感受到的焦慮、不安,還有力不從心也會成倍增加。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所幸的是,巴克曼的小說從來就不是這樣一個路數。在他的安排下,布里特-瑪麗不僅沒有朝著“社恐”方向發展,還治癒了自己的“認生”症狀。

不過呢,布里特-瑪麗走的這條治癒之路並非適合我們所有人。因為她是靠著其他人拉了她一把,才被動地改變了自己。

這當然也是一種途徑,但比起這個,我更想結合清水榮司的這本《認生的人》,談談如何自救。

掌握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你也能改善自己的“認生”症狀

  • 第一種認知行為療法:發現焦慮,控制焦慮

前面我們有說到,一個“認生”的成年人容易在人群裡出現焦慮、心悸和出冷汗等等症狀。可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症狀程度又是不一樣的。這時候,如果我們想要“對症下藥”,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自己在不同情況下產生的焦慮程度有個大致瞭解。

具體怎麼做呢?清水榮司建議我們,不妨試著給自己的焦慮打打分。數值的話,你可以用0~100來表示。這個打分呢,並沒有什麼嚴格的標準,只需要跟隨你的個人標準來打就好。

打完分以後,如果這個數值比較低,那你就可以試著向周圍人尋求一下反饋,看看在當前問題上,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或者和布里特-瑪麗一樣想岔了。

如果這個數值比較高呢,就可以用“呼吸法”或者“轉移注意力法”來控制焦慮。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我們先說“呼吸法”。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處於焦慮狀態時,他的呼吸頻率是會加快的。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一邊在腦中念“放鬆”,一邊慢慢地呼氣、吸氣。每一次的呼吸和吸氣盡量保持在2~3秒鐘,然後持續做十來組,將自己的呼吸節奏一點點地減慢。

說完“呼吸法”,我們再來說個“轉移注意力法”。這個方法大家見得比較多,我也就不過多解釋了。但你卻不一定知道,其實最適合用來練習轉移注意力的場所,是地鐵。

因為在地鐵上,大多數人都在埋頭專注自己的手機,根本就無心關注周圍的情況。這時,即便你多盯著他看上幾眼,恐怕他也沒什麼感覺。所以,如果無論你是想要改善自己的認生症狀,還是想要訓練自己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都不妨試著走進地鐵,觀察觀察車廂裡乘客的外貌。

當然了,如果觀察真人實在令你緊張難耐,那你也可以先從看地鐵的小電視開始。在看的過程中,你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人的外貌特徵上。比如,他究竟是單眼皮還是雙眼皮,他笑起來有沒有酒窩,髮型有什麼特色等等。

通過這樣一番仔細觀察,你的注意力啊早就不在之前讓你感到焦慮的那件事上了。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如何改善認生症狀

  • 第二種認知行為療法:利用“峰終定律”來改寫記憶

所謂的“峰終定律”,是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提出的。他指出:

當一件事發生後,人們所能記住的通常就只是在高峰和結束的體驗。至於過程中是“好”還是“壞”,其實對記憶並沒有什麼影響。

有的人看到這兒可能覺得有些不以為然,甚至覺得這個什麼定律就是在胡扯。其實一開始我也是這麼想的,可是有一段醫院檢查的經歷,讓我猛然發現“峰終定律”是真的在起作用。

當時,我是去醫院做結石的複查的。原本我以為一個小小的複查,只需要一兩個小時就夠了。可是,一排隊、一等結果,一上午時間就那樣過去了。而且在面診時,醫生還說:“如果片子拍出來還有結石的話,我建議你要做手術。”

按理說,像這樣一個情況,整個複查經歷回憶起來應該很鬱悶才對。但是當醫生告訴我:“你的結石已經掉下來了”時,前面所有的煩躁全都不復存在了。

從這個例子中,你不難看出,一個負性事件如果能增加一個好的結尾,是有利於我們改寫記憶,獲得一段較好的回憶的。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所幸的是,這一方法在改善“認生”症狀時,也同樣適用。比如,你受邀在某個重要的場合發表演講,但你因為太緊張忘了詞。這時,你與其反覆在腦海裡回想觀眾給你的噓聲,不如試著給這個糟糕的回憶加個happy ending。如,將記憶延長到演講結束後,別人對你的鼓勵和維護,又或者是你自己給自己的加油鼓勁。

如此一來,不僅有關演講的回憶就會被你改寫,你也不至於因為這件糟糕事而感到焦慮,甚至是對公開發言表示投降。

  • 第三種認知行為療法: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培養自己積極看待事物的能力

從前面布里特-瑪麗的一些認生表現,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很多認生患者在看待問題時,其實是比較消極的。而且,他們的消極看法,又會反過來加重他們的認生症狀。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改善自己的認生症狀,學會從積極角度看待事物是很有必要的。

這裡呢,就教大家一個能夠培養自己積極看待事物的小方法,那就是在睡前記錄3件好事,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哪3件好事呢?它們分別是完成的事,開心的事,還有感恩的事。

比如,回顧昨天一天,我就發現了這樣3件好事:

1.利用上下班時間看完了一本書。

2.在12點前睡了覺。

3.本來還在因為快遞太多、不好拿回家而發愁,結果同事像變魔術似的變了個大袋子給我。

你看,記錄的事情都很小,但是沒關係。只要你願意每天臨睡前,拿出5分鐘的時間,好好挖掘一下生活中的小確幸,你積極看待事物的能力啊就能“蹭蹭蹭”得大漲。

是不是覺得很簡單?覺得簡單,就趕緊用起來吧!

容易在社交中感到焦慮?試試這3種認知行為療法|解讀《認生的人》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認生的人》這本書的解讀。如果你讀完覺得有收穫,歡迎給亦染點上一個大大的贊。你的鼓勵,將是我繼續更文的動力。

幾天後,我將為你分享《理智與情感》的相關解讀。相信我,它一定不會讓你失望。關注@亦染心田,我們下本書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