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有望助力解决保险业痛点

近期,多家龙头险企相继成立了区块链保险实验室,并投资逾千万元用于区块链的风险防控建设。区块链渗透到保险行业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但事实上,保险行业引入区块链技术已有多时。自2016年开始,阳光保险、泰康保险、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行业佼佼者均已先后布局区块链领域。从当前区块链与保险业“牵手”的程度来看,引入这一新兴技术后,利用其对所存储的共享数据进行加密保护的作用,保险业在防范保险欺诈、追踪医疗记录等方面已实现了一定的突破。

助力险企防范骗保“大关”

本质上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的链式数据结构,其中,分布式验证,点对点传输,POW、POS等共识机制以及加密算法等核心区块链技术都能够在保险领域发挥效果。基于这些核心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目前保险业中存在的部分“痼疾”。例如,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任问题,一直是制约保险行业发展的瓶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保险欺诈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保险公司蒙受损失。而为了弥补这些损失,保险公司会选择提高保费、缩小保障范围等手段,最终这些保险公司承担的损失仍会返还到消费者身上,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引进区块链技术可以进一步防范信息不对称和信任风险,无论是对保险公司还是消费者来说,都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保险行业整体服务质量。

“区块链可以打通保险机构与其他相关组织之间数据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并创造出信息资源服务公众的普惠性红利。”一位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看来,区块链功能的发展都要基于对信息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根本上就是要解决市场上的信任风险问题。”

由于区块链技术不可被随意篡改的特性,在分布式账本上,保险公司可以将每笔交易永久记录,并通过严格的权限限制保证安全。通过将索赔信息记录存储到分布式共享总账上,将有助于各家保险公司共同合作,识别出行业内可疑的欺诈行为。另外,在过去,保险业内的欺诈防范往往会因为受到个人身份信息的敏感性限制而难以实现,而区块链可以为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保留可用于理赔等后市场环节的永久性记录。因此,反欺诈也成为了将区块链技术融入保险业中最先应用的方向之一。有机构预测,到2023年,保险公司用以预防欺诈的投资额将达到420亿美元。

将在医疗健康险领域落地应用

永久性记录数据的特性,也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防范保险欺诈之外有着更广的用途。目前,已经有不少保险公司在健康险方面开始初步尝试。去年10月,中再产险、华泰保险、轻松筹三方就曾共同发布过全产业链区块链健康险产品。在三方的合作中,数据在各个流程环节间的及时传递,对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调整每年续保费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促使三家公司提升了经营效率,降低了保险产品的成本。

事实上,基于区块链核心技术的特性,正确应用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会为保险公司提供解决痛点的方法。一直以来,在健康险、医疗险领域中,客户信息、患者病史等获取困难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如何协调医生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患者数据并同时保护患者的隐私,也是医疗行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正是这一医疗数据的缺乏会时常导致索赔被拒绝现象的存在,也使得保险公司在承保时无法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在健康险、医疗险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做到的就是让医疗更加透明,医疗信息流通更加顺畅,减少可能产生的医患矛盾。”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总体来说,区块链的优势就体现在其允许参与者安全地交换数据,同时精确地定制允许谁访问、修改哪些信息。一旦建立起相应的分布式医疗数据库,患者将有权决定与哪位医生或哪家医院共享其医疗病史的哪些部分。反之,医疗专业人士和保险公司也可以即时访问客户的区块链数据来验证其健康记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更可以为其进行健康规划,将保险保障端前移,提高保险“治未病”的服务功能。因此,正确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医疗服务本身具有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具体来看,由于区块链的内生特性适合记录数据信息,目前区块链技术在医疗行业中,应用得最多的是在医疗健康数据的分布式账本记录领域。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有效构建患者的电子病历和疾病数据、实现多方在区块链平台上对数据的共享等。且在访问时,无论是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都会产生记录且不可篡改,因此,也为医疗数据的透明提供了可追溯性。

除此之外,区块链在智能合约、个性化定制的保险业务、财险、再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领域均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仍有更多潜力可以挖掘。

据普华永道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正在进行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探索中,有20%以上涉及保险行业。这不仅意味着区块链技术对保险行业的发展有较大助力,更提示着政策层面应抓紧时间制定相关制度,建立起更加严格的监管审查。保险机构应配合监管政策在防范风险产生的同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