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A股既類似茅臺一樣的傳奇,但也有奇葩,比如雛鷹農牧“欠債肉償”,後又曝出“豬被餓死”,大白馬康美藥業更是300億現金“一夜蒸發”,這次上熱搜的則是扇貝一跑再跑還死了的獐子島。

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花樣受災,獐子島扇貝“叕”死了!

因扇貝“花樣受災”聞名A股的獐子島又有了新劇情。

11月11日晚間,獐子島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據公司11月8日-9日已抽測點位的畝產數據彙總,已抽測區域2017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蝦夷扇貝平均畝產約3.5公斤,畝產水平大幅低於前10月平均畝產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斷已構成重大底播蝦夷扇貝存貨減值風險。這也是就是說,正常情況下平均畝產,20到30公斤的扇貝,突然就只剩下不到2公斤,畝產暴減超90%。

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在獐子島公告之後,深交所火速發關注函,要求獐子島解釋說明是否存在“隱瞞減值跡象”等情況。11月12日開盤,獐子島股價一字跌停,賣單積壓跌停板上,資金瘋狂出逃,截至當日收盤,獐子島股價報收2.70元/股。

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根據公司董事長吳厚剛12日晚間的回應,從此次對扇貝畝產情況的抽查來看,扇貝的死亡率在90%以上,目前還在繼續抽查中。死亡原因要由專家來判斷和表達,從過往情況和經驗來看,很多種原因會導致死亡。吳厚剛還稱,從抽查的情況來看,扇貝是剛死的,判斷依據是軟體組織還附著在扇貝殼上。“獐子島董事長稱扇貝是剛死的”的討論更是成為網絡熱門話題。

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扇貝”連續劇接二連三,獐子島到底怎麼了?

“扇貝跑了”的劇情,足足被獐子島拍成了連續劇。

對於股民來說,即使沒有買過獐子島的股票,也對這家五年扇貝就跑了四次的公司十分熟悉。

在2014年和2017年,獐子島就上演了兩次業績“大變臉”,原因分別是“扇貝跑了”,以及“扇貝又跑了”。

2014年10月,獐子島扇貝首次跑了。當時獐子島公告稱,因北黃海遭到幾十年一遇的異常冷水團,公司在2011年和部分2012年播撒的100多萬畝即將進入收穫期的蝦夷扇貝絕收。受此影響,獐子島2014年鉅虧11.89億元,卻也震驚整個A股市場。

2018年1月,獐子島“扇貝跑了”2.0版本上線。獐子島發佈公告稱,公司發現部分海域的底播蝦夷扇貝存貨異常,並在在年報中解釋2017年虧損7.23億元的原因是,海洋災害導致扇貝瘦死。

2019年一季報,獐子島淨利潤虧損4314萬元,理由依然是“扇貝跑路”。

這一次,扇貝沒有跑,卻死了。

在11日晚獐子島的扇貝又出逃之後,就有股民表示,騙我可以,但請注意次數!

不僅股民看不下去扇貝跑路的套數,監管部門也是對獐子島展開調查。今年7月,證監會對獐子島的立案調查結果出爐,結果認定獐子島及董事長吳厚剛等人涉嫌財務造假、虛假記載以及未及時披露其他信息等問題,證監會對獐子島董事長吳厚剛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對獐子島給予警告並處以60萬元罰款。

市場不信任,股價暴跌90%,公募離場私募謹慎

從今年3月的股價高點5.64元/股到11日收盤價的2.70元/股,獐子島股價腰斬,足足跌去52.13%。相較2010年曆史最高點位34.59元/股,區間跌幅更是高達92.19%,如今總市值不到20億。

從股東戶數來看,也有投資者在三季度拋售獐子島股價,截至三季度末,獐子島的股東戶數為4.39萬,較半年報披露的4.52萬減少2.87%。並且從2014年首次扇貝跑路以來,公募基金便一路減持獐子島,截至最新的三季報,僅有一隻基金持有該股。不僅如此,獐子島也被券商研究機構所“拋棄”,關於獐子島的研報在2018年2月後就已經再無更新。

而獐子島的第二大股東正是北京吉融元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在2016年獐子島保殼艱難之時,控股股東獐子島投資發展中心積極引入戰略投資者。根據清科研究的報道,2016年6月18日,吉融元通資產旗下“和島一號證券投資基金”協議受讓投資發展中心持有的5916.12萬股獐子島股份,佔獐子島總股本的8.32%,成為第二大股東,吉融元通資產正是上海和襄全資子公司。截至三季度末,“和島一號”持有5716.27萬股獐子島,佔流通股比例8.30%。根據私募排排網組合大師數據,吉融元通資產成立於2015年10月,旗下僅備案“和島一號”一隻產品,目前管理規模在1-10億。但是“和君系”的入主也並沒有讓獐子島走向重生,扇貝還是該走的走,股價該跌的還在跌。

獐子島的扇貝“叕”死了?

有私募人士表示,投資者對於財務造假的上市公司應該零容忍,遠離農林漁牧,遠離造假高發區。

由於農林牧漁板塊的審計難度較大,也有私募選擇規避這些行業。

乾明資產研究員馬鑫慧在接受私募排排網採訪時就表示,投資者要審慎對待A股的農業養殖類公司時。首先,由於農林牧漁類公司享受國家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農業板塊是虛構收入的高發區;其次,農業類上市公司在報表中存在生物資產項目,審計師在進行產品數量盤點相對最為困難,只能根據抽檢和經驗判斷,而公司真實的資產情況難以核查,因此為上市公司存貨造假調節利潤造假提供便利。並且上市公司也可以在特定時段藉口生物資產損失的理由掩蓋之前不實的造假數據。馬鑫慧建議投資者應儘量慎重考慮農業類上市公司,在投資之前多向業內人士尋求相關信息。

睿道投資總經理榮令睿也向私募排排網表示,自己對養殖企業比較謹慎,因為公司的生物質存貨判斷起來困難,的確容易作假;另外,生物質的資產容易受疫情、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難以根本避免,這決定公司不會在養殖業板塊投入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