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中的天貓新跡象

2019天貓雙十一終於落下帷幕,過去的十餘天內,圍繞此事件衍生出了多個話題,諸如內需潛力、下沉市場空間等。在節日般的喧囂之後,我們用數據為手段,來理智看待這場購物狂歡節。

雙十一中的天貓新跡象

電商拉動內需的潛力還有多大?

受內外環境影響,近幾個季度的社會零售增長上行壓力日益加劇,2019年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96674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2%,全國網上零售額73237億元,同比增長16.8%,在2018年同期,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增長速度尚為9%,全國網上零售增速為23.9%。

基於對外部環境的判斷,今年相當觀點對雙十一總GMV的預測採取了審慎態度,我本人此前也判斷總GMV會在2400-2500億元之間,同比增速設置在20%之內區間。

雙十一中的天貓新跡象

摘自國家統計局

但在雙十一當天,阿里零售總GMV實現了2684億元,同比增長25.7%。

我們用上述數據對比社會零售消費的增長趨勢,發現:2019年天貓雙十一,GMV增速較前3季度全國網上零售增加了8.9%,而在上年同期,此數據為3.1%(2018年雙十一阿里GMV同比增長27%)。

若將前三季度的平均增速視為行業的非促銷日正常水平,以上可概括為:在此之前,雙十一的增長更契合“大勢”,在零售新舊兩種形態的轉換之時,產生巨大市場空間,阿里也好,其他電商零售企業也罷,更多收穫“順勢”市場。

截至到2019年Q3,電商銷售佔社會零售總額的24.5%,阿里又是線上市場的絕對主力(2019財年總GMV佔2018網上零售總額的63%),天貓雙十一中線上銷售潛力的快速釋放,對緩解大零售的下行壓力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

那麼這其中的主要推動力量又有哪些?

今年天貓雙十一參與人數較去年增加1億,為5億人,共產生2684億元的GMV,平均每用戶消費536.8元,2018年雙十一該數字則為533.75億元,略有增加。

2018年至今,市場內外的“消費降級”聲音愈演愈烈,其主旨為:在外部環境呈不可測壓力之時,滿足下沉市場用戶的關注點應該由“品牌性”產品轉為“實用性”為主。

在今年天貓雙十一,阿里口號為:為用戶省500億。結合總GMV情況,優惠力度和福利佔GMV的比值為18.6%,與雙十一最初動輒5折的優惠相比,力度確實小了許多。

在解讀此原因時,我們傾向於從參與的商家處解釋,在近兩年來,天貓對中頭部商家的吸引力開始加強,尤其在服飾、美妝等領域,在今年雙十一銷量過10億的15個品牌中,基本全為中頭部商家,見下圖。

雙十一中的天貓新跡象

摘自天下網商微博

在雙十一初中期,雙十一的主力多為以去庫存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如綾致服飾旗下的傑克瓊斯、ONLY等品牌連續多年位居男女服飾前三甲,這也是彼時有5折力度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雙十一中,耐克、阿迪達斯、優衣庫三大國際品牌過10億,美妝品牌上榜皆為國際品牌(雅詩蘭黛、玉蘭油、歐萊雅、蘭蔻),中頭部商家已經成為雙十一的絕對主力。

因此,雙十一之於品牌商的價值就從去庫存、保銷量逐漸變為加速中頭部品牌的市場滲透率,在此之前,國際品牌雖早早進入中國,但長於在一二三線城市耕耘,短於對下沉市場的拓展,耐克專賣店在相當部分縣一級城市並不多見。

對於雙十一,其營銷目的也由此發生變化,由早期的折扣驅動開始逐漸調整為渠道滲透為主,即有效的幫助中頭部商家打破原有的線下經銷體系的束縛,從下沉市場要增量。

在阿里官方的表述中,下沉市場成為今年雙十一的主要增長點,而最頭部的商家又集中在中頭部,尤其是國際一線品牌處,也直接印證了我們以上的判斷。

單個用戶消費不降反增,也可見下沉市場正在發生著“消費升級”。

這也直接證實了所謂的“消費降級”理論的不切實際,即便是行業此前追捧的代表企業拼多多,在今年雙十一也將主要補貼放在了對iPhone、戴森等大牌的補貼之上,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培養下沉市場在其平臺的“消費升級”,而非降級。

頭部商家參與積極性過高,小黑盒培育的新品首發比例加大,阿里零售平臺的品牌持續滲透的功能被放大,也一定程度上稀釋了折扣的比重。

用頭部品牌提振內需是此次雙十一的重要看點,也直接證實了此條道路的可行性。

為何說淘寶蓋樓是一次價值百億的營銷

2019年雙十一,淘寶蓋樓成為了社會性話題,每日PK成了許多淘寶用戶在這過去16天內的重要行為。

如今,我們來客觀評價此次營銷行為。

阿里拿出了20億元的現金紅包,這也是整個營銷行為的主要成本(此外,亦有服務器和推廣位成本,可暫時忽略)。

其主要目的有二:1.拉新;2.提高雙十一預熱效果。

從2017-2018年,每年Q4阿里MAU的增速均維持在3200萬左右(2017年增加3100萬,2018年增加3300萬),考慮到雙十一是期間最大的營銷活動,今年保守估計也有3000萬的MAU增量,參考阿里最新財報,Q4的總MAU大致會在8.15億左右。

用去年參與雙十一的4億用戶,與今年的5億用戶對比,參與雙十一用戶的第四季度MAU的滲透率由去年的57%提高至61%,活動的活躍性得到體現。

在此之前,阿里零售一直在進行向下沉市場要規模的運動,截至到2019年Q3,總MAU達到7.85億,以四口之家平均人數計算,我國3.5億家庭中,平均已有2個以上淘寶用戶。

這也使得阿里的用戶運營目標也要隨之調整,由以往做規模到現在的切實提高活躍度,這也是手淘的內容化改革的主要思路。

繼續回到蓋樓。

蓋樓掙喵幣的主要渠道為,去指定店鋪瀏覽15秒鐘。若有2億人每天使用1小時參與此活動,再將CPM(千次展示成本)設置在略顯保守的10元,用總收入=2億*廣告總曝光*10/1000這一公式測算,在過去的16天內,該部分廣告收入總價值為77億元,本著審慎原則,我們將此數據大致調整在65億元左右。

此外,蓋樓也承擔了重要的拉新功能,若以MAU前文增加3000萬人為蓋樓新增量(參與雙十一總人數增加1億,此數據仍以審慎為主),以120元為新增用戶價值,此部分至少價值36億元。

合併兩部分總收入,總價值也在100億元左右。

用20億元的現金紅包成本,撬動100億元的價值,在用戶及商家運營,尤其在貨幣化的問題上,阿里已經日漸嫻熟。

這與同類企業略有不同,以京東為例,在今年雙十一對一些商家採取了最低0.6%的扣點(只是支付通道成本),友好搜索政策等福利,官方對商家進行補貼,見下圖

雙十一中的天貓新跡象

京東雙十一對商家的補貼和扶持

電商企業之間對商家,尤其對頭部商家的爭奪已經進入了白刃戰階段,降佣金成為必要手段之一(阿里在2019年Q3佣金同比增長24%,落後於天貓GMV增速的26%,而在2018年同期,佣金同比增長為31%,天貓GMV增加30%)。

通過佣金讓利吸引頭部品牌,為確保收入及整體貨幣化率的水平,企業需要尋找新的贏利點。

從近期來看,阿里在運營端呈現新的盈利方式:其一,以直播為代表的以淘寶客收入為主體,將營銷和終端銷售掛鉤的盈利方式,平臺方可以選擇符合自身定位的佣金成本;其二,以蓋樓為代表的遊戲類的增加企業流量的手段。

前者在過去的2-3年時間內,運營已經越發熟練,而後者尚在試驗階段,也希望在雙十一之後能有更加常態化的運營方式。

2019年雙十一,商家和用戶端均發生了明顯而深刻的變化,商家越來越向頭部品牌集中,下沉市場用戶佔比也日益提高,雙十一的價值也不僅僅反映在表面的增長上,而

關乎未來從宏觀層面對內需的拉動,也即電商的社會和國家價值屬性,微觀上對品牌的成長性以及盈利性的扶持,也即,電商的商業價值屬性

總體判斷,今年雙十一仍然表現了相當的積極因素,我們也期待來年雙十一,天貓以及其他平臺更多好消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