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廣州這座古鎮用“蠔殼”壘牆,堪稱中國古鎮建築一絕


你知道嗎?在廣州番禺區沙灣大巷湧路,有一座神秘的古鎮,它就是沙灣。這裡街巷錯落縱橫,依山傍水,有冬暖夏涼的“蠔殼牆”,有石階石巷古祠堂,民間藝術之花在這兒綻放。

沙灣古鎮始建於南宋、有著800多年的歷史,由於這裡曾是古海灣,河涌很多,所以形成了蠔殼的大量沉積。要說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就地取材,用粘土把蠔殼壘砌作為牆體,這樣的結果是冬暖夏涼,所以蠔殼建築就成了沙灣古鎮的特色。

沙灣古鎮因位於古海灣半月形的沙灘之畔而得名,古鎮約有7萬㎡的古建群,保存著完整的“三街六市”市鎮格局。古鎮面朝沙灣水道,背靠青蘿嶂,中部有文塔崗,是非常典型的嶺南村鎮傳統風水格局。

確認過眼神,遇上對的“鎮”。在沙灣古鎮,古街古巷佈局精妙,一磚、一石、一瓦鐫刻了歲月的痕跡,一街、一巷、一祠訴說著遙遠的故事。腳步放緩,靜靜聆聽,就會感應到古鎮的歷史滄桑。

信步走過車陂街,感受著嶺南古村落的傳統文化氛圍,彷彿走入了昔日沙灣人的日常生活。年代久遠的匾額、對聯,濃濃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屋脊上的磚雕、灰塑種類繁多,甚至精美絕倫,體現出古鎮建築的藝術風格;鋪著厚重麻石的古老街巷,狹窄而悠長。

沿城芳裡大街繼續前行,映入眼簾是留耕堂,即何氏家族祠堂。留耕堂,取自“陰德遠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字面意思就是建祠以福廕子孫。

這座沙灣最大的祠堂始建於南宋,建築面積3334.45平方米,年代久遠、規模宏大、建築嚴謹、格調高雅,是集元明清建築特色之大成者,粵中宗祠的典型代表。

留耕堂山門前是一個廣場,寬闊且平坦,以大青石鋪就,兩側分別是駐馬石以及8個安裝旗杆的石座。大家猜猜旗杆是做什麼用?原來這是功名旗杆。沙灣自古至今不乏賢才,形成一片功名旗杆,見證幾多繁華書香,寫滿才子金榜題名往事。

小巷裡,我在一面神奇的牆前駐足。它寫滿了故事,掛滿了蠔殼,它就是有200歲高齡的“蠔殼牆”!原來,沙灣古鎮地處珠三角古海灣,河涌多,蠔殼豐富,時人就地取材,用黏土把蠔殼壘砌為牆體。一說古人建築用材的智慧,一說蠔吃多了殼廢物利用。

石階石巷的古村落格局依舊保存完好,宗祠古屋錯落有致,簷椽梁枋巧飾雕琢。像這種沙灣磚雕隨處可見,作為省級非遺項目,它的不同北方的雕刻好後燒製,而是直接在青磚上雕刻,真是技高一籌。

踏著腳下石板路,隨意轉換著遊覽方向,窄巷中能聽見自己清晰的腳步迴響。在古鎮安寧中街西南端有一清水井。據說它是古鎮最核心建築,即使歲月更迭,環境變遷,“少小離家老大還,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老沙灣人只要站在這兒,就能對東西南北瞭如指掌。

古鎮裡,一些當地人仍然居住在自家的房子裡。行走在不同巷子,看到一些人家開著門,他們在院子裡或閒聊或忙著手頭的活計,感受著他們平凡而寧靜的日常生活。

時光流淌,沙灣古鎮鄉音淳樸,小巷曲折。在這樣一個普通的下午,我沿著一塊塊麻石板鋪設的小巷道,緩緩地走在古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我的兩側是由水磨青磚砌的高牆,抬頭就能看到頭頂上的一方天。我想,古鎮的那些美好會永遠在我記憶裡珍藏。

在街巷還遇到了有人家在刮姜,準備做豬腳姜。原來這裡人家添新丁後,要做豬腳姜慶賀,不僅坐月子的女人吃了滋補身體,還可以用來招待來家裡慶賀的親戚朋友。

不可否認,沙灣古鎮如同國內許多古鎮一樣,也充滿了濃厚的商業氣息。各種工藝品、紀念品商店鱗次櫛比,固守傳統與現代發展,如何平衡一直是個難題。

其實,人生也沒有十全十美,有些遺憾未必不好。不知不覺華燈初上,我在心中默默地和沙灣古鎮道別。再見,沙灣!再見,蠔殼牆!關注原創,關注路燈攝影,每天帶給你不一樣的旅途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